清澈的长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滋润着津城千家万户!7月16日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天津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天津市输水5年来,已累计向天津安全输水超过4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本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及滨海新区等14个行政区,近千万市民受益,成为继引滦入津工程后第二条城市供水“生命线”。

自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以来,引江中线工程已实现1600多天连续不间断安全供水,水质稳定达标,发挥了显著的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为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天津市是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城市,引江通水前,城市用水主要依靠引滦水,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基本靠天吃饭,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引江中线通水5年来,工程管理部门克服汛期暴雨、冬季冰塞等困难,连续3年超配额向我市供水,在引江水的有力支撑下,全市供水总量由2014年24.1亿立方米增加至2018年28.4亿立方米,城镇供水总量由2014年11.6亿立方米增加至2018年17.9亿立方米,其中引江水在城镇供水总量中的比重已超过80%,成为城镇供水的主要水源。引江通水以来,原水水质常规监测24项指标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自来水出厂水、管网水浊度明显下降,市民饮用水口感、观感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引江供水已覆盖我市16个行政区中的14个,全市近1000万市民从中受益。

重新构架城乡供水新格局

引江通水后,天津市逐步形成引江、引滦输水工程为骨架,于桥、尔王庄、北大港、王庆坨、北塘五座水库互联互通、互为补充、统筹运用的供水新格局。在引江水的支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等经济核心区域实现了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农村地区实施了第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通过延伸自来水管网等措施,改善了全市2430个村、209.4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2018年起天津市启动了新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逐步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开展扶贫助困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有力改善了城市水生态环境

天津市生态水量长期存在较大缺口,由于缺乏生态水量补给,河湖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引江通水5年来,引江水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前提下,累计向子牙河、海河等重点河道补水超过8亿立方米,有力地改善了河道水环境质量。依托优质生态水源补给,天津市自2016年起,已逐步实现对海河等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的常态化补水,对七里海、大黄堡、团泊、北大港四大湿地及独流减河等南部地区河道定期补水,同时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水系连通、海河南北水循环体系、北水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河湖水系连通循环能力,为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提供重要保障。

有效推进地下水压采进程

受水资源短缺影响,天津市长期存在地下水超采,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引江通水后,该市充分利用引江水置换地下水源,有力促进了我市地下水压采进程,2015~2017年累计压采地下水6400万立方米,2018年,深层地下水开采量降至1.50亿立方米,为2022年基本实现深层地下水零开采奠定基础。同时,地下水压采一定程度上在减缓地下水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8年,38%的地下水监测井水位埋深有所上升,54%的监测井水位埋深基本保持稳定,全市整体地下水位埋深呈稳定上升趋势。

五载春秋冬夏不舍昼夜,四十亿清流进津惠民生。今后一个时期,天津市将继续完善引江供水配套工程体系,切实保障工程运行安全,同时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用好来之不易的引江水源,充分发挥引江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为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