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北京东四北大街,交警藏仲元护送小学生过马路。当年,他提倡的“站一分钟岗,负责60秒”被推广。

1997年6月25日,国内首条公交专用道在长安街开通。1997年,北京的机动车达到100万辆,道路出现拥堵。北京市开始安装使用交通违法自动监测设备。

1988年,北京交警骑着自行车巡逻,管理交通。当时,交警多是步行或骑自行车上路执勤。

2010年,交警驾驶装有流动电子眼的警车巡逻。

2009年3月16日,早高峰时段。北京交警乘坐警用直升飞机对四环路路面进行交通监测,将图像实时传送至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

1981年8月4日,北京交警在沙河朝宗桥下首次使用酒精检测仪。司机和群众对这种新仪器十分好奇。

1988年3月19日,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区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开通,这是北京交通指挥系统工程的雏形。

2007年4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启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当年5月,北京市机动车突破300万辆。

1996年9月,交警中的劳模苏俊栓帮群众推车。当时这种便宜实用的黄色微型面包出租车被称为“面的”。1999年,“面的”退出北京出租车市场。

刘英毅 摄影报道

引言

从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巡查,到驾驶着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轿车巡逻执法。

40年间,交警执法科技化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执法效率不断提升。这些变化,正是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1978年年底,改革开放的引擎开始轰鸣。

彼时,以自行车为主导的出行工具,相对落后的道路设施和交通管理手段,构成了那一时期北京城市交通的概貌。

如今,曾经作为北京主要交通工具的730多万辆自行车,已被600多万辆机动车所替代。北京的城市道路由二环修到三环、四环、五环、六环,被称为“大七环”的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也正式闭合成环。

40年间,交通工具在变,道路设施在变,交通管理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装备科技化水平也日渐提升。

今日北京,当年的交通岗楼消失了,落后的信号灯定时装置等设施亦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出警的巡逻车和高悬在路口上方的智能化多项位信号灯、全天候忠于职守的电子眼。大屏幕、电子版、GPS定位、智能指挥平台等一整套与世界同步的现代交通指挥系统实时疏导着这座城市的交通。

结语

当我们透过长镜头把地平线拉到眼前,分明看到城市的路还在迅速向前方延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也许用不了多久,眼前一切又成了历史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