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东入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大河。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山西省忻州、吕梁等4市19县,形成无数蔚为壮观的黄河胜景,孕育了独步古今的黄河风情,这是山西文化具有吸引力、感召力和欣赏性的关键所在。在晋陕大峡谷南岸,无数美丽的故事和人物被这条母亲河串联起来,这个夏天,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迹人”团队深入山西赛村,探寻乡村发展的故事,展现黄河流域发展的独特魅力。

赛村村党群服务中心

赛村蚕桑,享誉华北,富庶一方,如果用两句话概括的话,第一句话就是“栽桑不养蚕,良田、桑田一比三”,第二句话就是“栽桑不养蚕,单亩收入翻一番”。在赛村村委委员桑广亮的引导下,团队成员进入了晋岳丰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桑叶菜生产制作车间,在这里,印象中传统的养蚕工艺升级为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流水线,养蚕池、分选间、消毒池,设备齐全;洗菜、蒸煮、漂洗、包装、出售一条龙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村民发家致富。

赛村养蚕池

提高站位谋发展,环保卫生显特色。12年以前,赛村依靠两座小煤矿带动村民就业,带动收入增加,然而12年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矿产业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煤矿关停整合迫在眉睫,当时的赛村面临着一个抉择:转型势在必行,往什么地方转、怎么转?赛村上下通过调研商讨,根据当地条件,做出了发展蚕桑的决定,既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又能促进转型升级,打造新型美丽乡村。

为打造一个蚕桑专业村,2014年赛村一气呵成,建成了千亩桑园,建造了140余栋大棚,为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去年开始,赛村以创新寻求进一步发展,在村的西洼种植了50亩桑田,培育了15个品种,同时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建成了露天桑果采摘园和温室桑果采摘园,从而带动大田桑园,形成千亩采摘园。为了充分发挥桑蚕业的资源优势,赛村又在村的沟西建设了50亩蛋白桑示范基地,进而覆盖四个乡镇,形成了千亩蛋白桑园。而依据市场定位,蛋白桑和果桑带来的收益将是普通桑的一倍,也就是村民们口中的“栽桑不养蚕,收入翻一番”。赛村正是以党建带产业,以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产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最终把田园变成游园,把村庄变成景区,让处于黄河流域的小村庄越来越美丽,老百姓越来越富裕。

赛村村庄景区

寻迹黄河流域,共赏美丽发展。赛村因地制宜,依托黄河,借助国家政策发展起来了,富裕起来了。与此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启示:只有挖掘自身特色,利用优良的地理条件,借助国家政策扶持的东风,方能在全民小康全面富裕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希望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绽放出自己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