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是我们体内体积最大的消化器官,还是能量的加工厂,也能储存糖、维生素,还能够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十分重要。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等,这些疾病会对肝脏产生持续性的破坏。肝病导致的肝功能下降,会导致人体营养不良。据统计,40%—70%的肝病患者会有营养不良症状,而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比例在80%—100%之间,发病率非常高。

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胁痛、黄疸、臌胀等范畴。是由感受疫毒,情志郁结,劳欲过度,饮食不节等伤及肝经、损及肝络、迁延日久、渐积而成。营养不良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慢性肝病患者结局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有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约1.03亿人,每年因各种肝病死亡人数超过30万。肝硬化营养不良发病率高达65%~90%,是影响肝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膳食干预)在慢性肝病患者(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此领域缺少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报告,且国内尚无有关临床诊疗的研究及共识。

北京佑安医院知名肝病营养专家侯维医师经过10余年的研究,创建了慢性肝病患者营养评价及营养干预体系。侯维医师参与并主要负责的项目《慢性肝病患者营养评价与干预创新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在慢性肝病综合治疗中对患者进行营养、代谢评价及营养干预方面取得了重大原创性成果,填补了我国慢性肝病与营养体系研究空白,显著推动了我国慢性肝病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水平的提升。

该项目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包括大样本调查我国慢性肝病患者病程各阶段膳食摄入情况及能量代谢特点,覆盖90%以上病因,囊括病程各个阶段,规范了慢性肝病患者能量及营养素摄入标准,为制定我国肝病患者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近1000例肝病患者的研究,发现了最适合国人慢性肝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评价方法。建立了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活动能力四个营养评定指标构成的评分标准,制定出我国首个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评价方法。创建了首个适用于我国慢性肝病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创新性的提出"低热卡能量补充、总量控制、改变进餐次数、睡前加餐(50g低升糖指数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干预模式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肝衰竭患者30天病死率从30%降至22%,90天生存率从30%提高至58%;让31%的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减轻;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有显著升高;随访肝硬化患者6个月,支/芳氨基酸比例显著改善,生活质量评分从之前的73.81上升到76.95分,提高3分。基础研究揭示了糖代谢障碍机制,为营养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创新对葡萄糖转运蛋白、葡萄糖激酶mRNA表达减少,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增加,破坏了葡萄糖的代谢平衡;线粒体的自噬作用改善了细胞的能量代谢平衡;应用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能减少线粒体损伤、改善葡萄糖有氧氧化,提供了未来靶向治疗的可能。

迄今为止,该原创性重大成果在全国20余家三甲医院广泛实施推广,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共治疗慢性肝病患者2492例,避免了不必要的营养不良及相关并发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节约了国家卫生资源,降低了诊疗费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先后成功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并进行交流,包括北京市及国家级继教项目:肝病营养高峰论坛等,参会1500余人,对于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营养干预认识的普及提高有里程碑意义。主、参编肝病营养著作及教材6部,已发行10500册。

该项目所建立的“慢性肝病患者养评价方法及睡前加餐营养干预方案被写入了我国首部《慢性肝病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与膳食干预专家共识》,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肝病患者的营养共识,对我国慢性肝病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直接影响了我国肝病患者营养治疗策略的制定,对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改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本项目对维生素B族的研究成果被写入了我国首部《维生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直接指导慢性肝病患者合理应用维生素制剂。目前慢性肝病患者睡前加餐营养补充已转化为口服营养补充剂产品。迄今为止,在国内6家中心应用超过11000例,逾5000例患者。

专家侯维将再接再厉,继续研究中国肝病营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营养和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人物简介:侯维,女,著名肝病营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擅长病毒性、酒精性、药物性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的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肝硬化、肝癌、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特别是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及其营养干预治疗。研究成果《慢性肝病患者营养评价与干预创新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曾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十余年临床、科研工作中,共在国内外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