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记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柳下惠不为外物所动。孟子善养“浩然正义”,主张“不动心”。而柳下惠坚持“和而不流”,也即不动心。其依道自任,刚正不阿的精神气节,正是孟子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品格。所以,孟子推崇柳下惠“圣之和者”。孟子尊崇“直道”品格的人。

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答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柳下惠为司法官员,多次被上司排挤、压抑,根在其直道而事人的行政原则;他依“道”行事,不为人情所动,坚持原则而不去变通。该“道”,正是春秋时期正在形成的人道。

孔子推崇“直道”的官员,按照孔子的政治学说,柳下惠时期的鲁国政治已经“无道”。所以,孔子批判臧文仲“知贤而不举,是为窃位。”

柳下惠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意思与柳下惠的主张一致。柳下惠虽然仕途不顺,但既然身处士师之位,就应该行士师之责。正与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是相通通的。

可见,柳下惠“和而不流”的思想孔子、孟子德治思想的重要来源。

“学儒家文化,到中国曲阜;追儒学渊源,来新泰和圣园!”

(作者: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