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人的情怀熔铸在岁月的年轮里。只有永恒的信念,才有永远的奋斗,只有不倒的信念,才有不竭的力量。胜利人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壮志,叩问荒原,战天斗地,从华八井昂首出发,六十载砥砺前行,九万里风鹏正举,在荒滩盐碱地上建立起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累计实现收入2.39万亿元、利税1.03万亿元,成就了胜利丰碑。回首往事,追寻历史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触摸胜利人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奋斗脉搏,讲述可歌可泣、为国担当的浩然长歌,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向以身许国的胜利人致敬!

启幕:叩问荒原胜利启航

华八井是胜利的根,是胜利梦开始的地方(胜利油田提供)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奔腾向前,河与海的深情相拥,孕育了神奇壮美的黄河三角洲,成为母亲河对神州大地的馈赠。位于黄河尾闾的胜利油区,昔日的盐碱地,已被大片绿地取代,油井与生态融为一体,海上平台海鸥低翔。

如果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是铺陈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幅美丽长卷,那么她的起笔注定不凡。

时间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石油产品严重短缺,为了急国家之所急,从1955年开始,大规模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在华北平原展开,但是直到1958年,从华一井到华六井,没有任何油气存在的迹象。

上苍眷恋不弃人。1958年,有人在渤海海面发现了漂浮的油苗。山东地质厅石油普查大队和华北石油勘探处迅速组成了油苗调查小组,从大连出发,沿着海滩,开始了艰辛的寻查油苗行动。从1958年的秋天到1959年夏天,秉持着细致严谨、科学求实的态度,在历经1500多公里的沿海调查后,最终确认油苗是地下断层在运移过程中浮至海面的。这样的调查结论,让地质工作者对华北平原这一区域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长久以来,地质学界认为的华北平原东部广泛分布火成岩和变质岩,不可能生成石油的认识。至此,华北的勘探重点转移到东部的济阳坳陷和黄骅坳陷。

1960年10月28日,32120钻井队在渤海湾广袤的荒原上集结完毕,寒风呼啸,萧索凋零,枯黄的野草和芦苇在风中摇曳,点缀着白茫茫的盐碱地。谁能想到,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诞生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一座大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

要打井,先要立井架,一部井架,高45米、300多公斤的大角铁就40多块,还有天车、钻头、转盘、柴油机等各种设备、物资多达好几百吨,没有吊装设备,怎么办?

“咱们干劲大呀,嗨嘿;再难也不怕呀,嗨嘿;兄弟们齐努力呀,嗨嘿……”几十号人硬是靠着人拉肩扛,经过90多天的连续作战,将几十吨的钻探设备、几十吨的辅助设备,45米高的通天大井架矗立在渤海湾畔的天地之间。

井架立好了,没有水依然开不了钻。当时春节将至,许多职工出来一年还没回过一次家。指导员激情澎湃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国家需要油,石油部等着听华八井的消息,我们是回家过年,还是留下打井?”隆冬季节零下八九度,地面冻得像石头,镐头下去震得手发麻,挖到两米多深,水就冒出来了。站在刺骨的水里,两个班都争着抢着干,搞起了劳动竞赛。经过通宵达旦地战斗,终于挖出两个直径3米、深4米多的水井,解决了钻井泥浆用水问题。

井架高耸,一面鲜艳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机器轰鸣,沉睡万年的渤海荒原被一次次震醒。

“油砂!油砂!”1961年3月5日一大早,华八井钻芯中取出了一块0.45米长的褐黑色疏松油砂。现场人员将其赶紧装进一个瓶子里,系上一条红绸子,郑重地写上了“华北地区第一块油砂”的字样,送往北京。

4月1日,华八井的钻探进尺停留在了1755.88米处。

4月16日,随着“试油”命令的下达,一股褐色油柱从井管内突然喷涌而出,划破长空……

这是华北平原4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喷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宣告了西方理论界“华北无油论”的破产,开辟了我国华北平原找油找气的新纪元,揭开了整个华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此后,相继发现了大港、华北、冀东及中原等油田,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其历史性突破载入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史册。

胜利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唱响了“风把井架当琴拉,雨把钻台当鼓擂;石油工人英雄汉,风算老几雨算啥”的荒原赞歌,建起了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从华八井一路走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传承着这种豪迈的气概、奉献的精神,胜利人又开始了创建百年胜利的上下求索。

战井喷:舍生忘死为国担当

胜利人舍生忘死战井喷,在那一刻,被时间凝固成雕像,孕育成化石,并深深铭刻在历史深处(姜东青 摄影)

流血流汗,为国找油。

初心向党,为国担当。

不畏生死,挺身而出。

……

这就是体现在每一位油田人身上的胜利精神,在那一刻,被时间凝固成雕像,孕育成化石,并深深铭刻在历史深处。

1983年4月29日零点30分,胜利油田永69-1井发生强烈井喷,井喷以140多个大气压,每小时10000多磅的油气流,从地下1400米的深处,裹挟着泥砂,咆哮着从地下直蹿空中。十几分钟后,长约250米的32根抽油杆似离弦之箭,直刺天空,随后又像面条般盘旋着落回地面。井口重达14吨的大型抽油机被整个吞入地下,踪影全无;井口周围塌陷形成了一个直径达十几米的大坑,泥浪翻滚,气流肆虐,在五六里外都能听到咆哮声,看见冲天的黄色气柱。咆哮的天然气就好像埋在井口的千吨炸药,万一碰撞出火星,井场就瞬间变成火海,后果不堪设想。

井喷就是命令!这是油田井下作业施工中的灾难性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破坏油气资源,损毁设备,报废油井,甚至人员伤亡。

井场就是战场!这里不仅有让人中毒窒息的天然气,伴着高压喷射而出的油泥砂,还有随时可能弹射飞出的螺栓,危险如射出的子弹……

面对危险,胜利石油人没有一个退缩,共产党员更是冲在最前面,主动报名参加抢险。共产党员、原作业19队队长毕国强第一个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他对妻子说,“井上有井喷,抢险需要我,井喷治不住,誓死不回家。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因为我是一名石油工人!”

由劳动模范、作业队长、青年突击手组成了四个抢喷小组,冒着生命危险,以铁人之躯,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凶猛的泥砂铺天盖地打过来,像鞭子抽在身上一样,火辣辣得疼,耳朵里、嘴巴里灌满了泥砂,没来得及吐出来,又一浪打过来,灌满了嘴里。视力变得模糊,呼吸变得困难。

战斗一次又一次失败,但胜利石油人毫不气馁,因为他们坚信最终的胜利属于勇者!

井口周围翻涌的泥浪高达四五米,虽然那肆虐的气流声嘶力竭地冲射着,将抢险队员安置的闸门一次次掀动,但队员们一次次又用自己的身躯把闸门压平,他们犹如怒海狂涛中的一座座雕像,巍然矗立。

经过60多天的殊死战斗,不可一世的“气老虎”终于被制服了!抢险队员们累得一头倒在油污的地下就睡。

“当时你不害怕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毕国强颇为从容,“说实话,我们那时候也不是不怕死,但是战士不会因为战场危险就退缩。我们是为油而战的战士。我们脑子里想得只有尽快战胜井喷,减少损失,个人安危早已置之度外了。”

会战:百战艰难,永不言败

孤东油田开发会战第一阶段,实现了奋战100天,日产上万吨。油田领导为15名劳动模范牵马引缰,以褒其功(王英春 摄影)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986年7月1日上午,在胜利油田刚建成的防潮大坝旁的土台子上,5000多人面朝大海席地而坐,个个心潮澎湃,振奋无比,热血沸腾。15名会战标兵披红戴花骑着15匹高头大马,胜利油田的领导同志亲自为他们牵马拽镫,缓步进入会场。接着,是15个会战红旗单位代表和10名青年突击手,乘坐吉普车进入会场。

这就是孤东会战第一战役祝捷大会,距离会战开始正好100天,英雄们享受着最高的荣誉,是最闪亮的明星。

3月21日,在黄河之畔、渤海之滨近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采油等各行各业15000多名职工,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五省区的18000多名民工,55台钻机等摆开战场,总共3万多人浩浩荡荡地集结到了孤东大地,展开了当时规模最大的石油会战。以此为标志,胜利油田全面揭开了开发建设的帷幕。

“创业艰难百战多”,孤东会战规模之大、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在胜利油田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孤东累,孤东苦,四两馒头二两土”“三只蚊子一盘菜”“孤苦伶仃一棵树”“人无歇脚处,鸟无树做窝”……但“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在这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孤东会战中,孤东人风餐露宿,战海潮,斗风沙、住帐篷、睡板房,短短半年多时间,先后发动了“旱季攻势”“雨季攻势”和防砂注水三大战役,打井966口,投产927口,当年生产原油323万吨,初步形成了50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成为中国石油开发史上的一个奇迹。

会战的日子,干部职工连轴转,几乎没人休过星期日。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指挥部的干部职工累计贡献了两万余个星期天,这相当于一个人干了将近55年。孤东海堤围海造陆面积76.3平方千米,把海水推出2千米,抵御了多次特大风暴潮的袭击,阻挡了咆哮肆虐的海潮,成为孤东油田抵御风暴潮的“海上长城”。

孤东油田的产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一直稳定在年产500万吨的产能上,作为一个大型的整装油田,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石油工业获得的最大硕果。如果说,那场孤东会战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稳产在一亿吨大关上举行了一个坚实的奠基礼,那么,孤东会战的灯火则是那个年代飘扬在中国石油战线上空最耀眼的礼花。(张宗才、于善军、李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