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方阵,国庆年号和国徽方阵、致敬方阵,拉开了群众游行的序幕——”10月1日上午,伴随着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一面长35.1米、宽23.4米、重220公斤的巨幅国旗在群众游行第一方阵的上方徐徐展开,由1949名平均年龄青年仪仗队员组成将国旗高高举过头顶并用黄色月季花簇拥。

70年前,就在这里,五星红旗和世人初次见面。70年后的今天,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闪耀鲜艳。

齐步走,正步走,威严的阵容,雄壮的节奏,矫健的步伐,国旗方阵整齐划一,五星红旗平整如镜,当缓缓走过天安门前时,庄严的神圣感从长安街向两侧散开,观礼台的观众纷纷注目,和着音乐唱出了心中的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此刻,神州大地,四海八方华夏儿女们的思绪,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七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伟大的祖国母亲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群众游行中的国旗方阵

英姿飒飒,气势如虹。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群众游行的第一方阵,国旗方阵的排山倒海之势,整齐划一之美,感动无数国人,激发亿万爱国之心。“我和大家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顾1 3 7天、1 0 5个训练日、11 0 2个训练小时的集训,担任此次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仪仗队国旗方阵副总教练张晓松百感交集:“责任重大,不辱使命;无比自豪,无上光荣!”当梦想变成现实,我想到更多的是作为新时代的爱国青年,如何用高标准践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如何回报家乡父老群众的深厚感情。”

自小就优秀的乡下小子

1984年,张晓松出生在皖北宿州市泗县(古称“泗州”)瓦坊乡一个偏僻的乡村——陡张村,兄弟二个。“军人梦”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少年时代的“男儿梦”,能当上兵对于穷苦地方的农村孩子来说更是“励志梦”“成才梦”,光宗耀祖的事。家乡落后,出身贫苦,张晓松打小就是一个特争气的好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张晓松能吃苦,人勤快,成绩还特优秀,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长。2000年,16岁的张晓松以优异成绩和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泗县第三中学,高二当选学生会主席,高三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

2002年12月,陡张村这棵最有希望上名牌大学的“大学苗子”,却毅然选择了应征入伍。秋日的北京,友谊宾馆院子内风和景明,金灿灿的银杏树心旷神怡地与各色红的、紫的花儿妙趣辉映。走在云淡霞飞的林荫道上,张晓松这样回答自己的弃“学”从戎:“我在家是老大,如果我去上大学,本就贫困的家庭就会负担更重。地又少,传统农作物收成也低,当地一般普通的农村家庭,根本供不起两个孩子去上大学”。张晓松入伍后,就是用自己从部队节省的工资和津贴,一直帮弟弟读大学。

在张晓松一篇报道文章下面,有这样一条留言:“我和张晓松是一个村的。小时候我俩经常在一起玩,他从小就一直优秀。”

爱“吃苦”的仪仗兵

“那时候我只知道当兵去的是北京,接兵干部对身体条件和政审要求的很严。是到部队后,才知道是一个仪仗兵。”张晓松对自己十分自信,他说:“与同期应征的其他适龄青年相比,我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市级优秀学干,体育特长,尤其是篮球打的好,这些都给接兵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农村出来的,有上进心,勤快,能吃苦,做事爱动脑筋,再加上天生的好体格。学生阶段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在部队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引起了领导们的注意。2003年7月,入伍刚半年有余的“新兵”张晓松,以优异的综合素质通过编队考核,被第一批编队为正式队员,去执行迎接莫桑比克国防部长的外事任务。自此,先后接待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外宾。那时,第一批编队人数仅8名,占连队总人数10%的比例都不到。对于编队考核标准,张晓松依然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这四项标准中缺一项,都不是一名合格的仪仗兵。”“无论是扛枪走上阅兵场接受检阅,还是扛锹下田菜地劳动服务后勤,我总是用高于他人的标准完成任务。”张晓松感叹道,“这机会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只有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一个人才辈出的环境里脱颖而出,才不会辜负家乡亲人的期盼和部队领导的培养”。

服役期间的张晓松(前排左一)

正是他这种时时当先锋,事事争先进的优良作风,12月,张晓松被部队指派参加新训骨干培训班,成为建制单位内唯一一个上等兵班长,年底被光荣评为“优秀士兵”。

2004年11月,张晓松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12月,因部队建设需要转改为一期士官,担任新转士官集训班核心骨干。2005年,张晓松被任命为代理排长。这在当时所在的建制单位内,唯一一个士官代理排长。

扫厕所扫出个“标准”来

在部队,最讲究“三面”,即“地面”“桌面”“床面”,这三面其实就是部队的“脸面”。记得当新兵期间,张晓松负责连队的厕所卫生。白天训练强度大,随机任务繁多,根本没有充足完整的时间去打扫厕所扫干净。于是,他就开发出一套“点面结合,分区打扫”的方法。他数清地上有多少块地板砖,将地面分成六个区域,白天只对表面进行清洁,保证厕所没有尘土。晚上熄灯后,再对预设的区域和角落进行深度冲洗,保证没有异味。这样厕所全天都是洁净清新的。后来这套方案,就成为整个连队推行的“标准”。

张晓松除了对自己要求高标准,带兵更是严要求,用他带过的兵一句说:“简直严到骨缝里”。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是张晓松坚持的带兵原则。他认为,只要你将心比心,出发点都是为兵好,严到什么程度都不为过,正所谓慈不掌兵。张晓松在2004年带的兵中,一人被提干,现已成长为正营职军官;2005年带的一批兵中,全班7个新兵,年底有5个当上了副班长,1个被连部挑去做了通讯员,1个考了学。“只有我带的兵一个个都优秀了,才能证明我坚持的带兵原则是对的。”张晓松说:“后来连部所用的通讯员,都是我的兵。”在2005年“优秀四会教练员”评比活动中,张晓松获一等奖。

张晓松除了在军事训练、日常工作上保持先进,还不忘文化知识学习。他报考了法律专业自学考试(在役期间拿到大专学历,退役后拿到本科学历),拿到了《公共英语》三级证书。日常,他自费购买了大量管理学、营销学等书籍,好为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做铺垫。

2006年在季度、年度考核评选中,张晓松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一次“训练标兵”,获嘉奖两次。同年8月,他的作品在“科学发展观”专项教育活动中获“优秀奖”;12月,因工作成绩突出被领导特批赴河南某地担任接兵任务,年底荣立个人三等功。因表现突出,2007年4月在季度考核中,张晓松被评为“先进士官”,7月在半年工作总结中被评为“先进个人”,12月被评为“优秀退伍老战士”,其所在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

退伍老兵再扛大旗

“今年国庆群众游行的国旗方阵创下了多个历史之最,国旗的面积由2009年国庆的552平方米,扩大到今年的820多平方米,重量也由2009年国庆的150公斤,增加到了今年的220公斤,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面国旗。”与阅兵徒步方队相比,人数是其5.5倍,排面宽度、方阵长度都是其近倍,训练时间比其少约5个月,方阵规模之大、任务之特殊、标准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因为是国旗方阵,要达到一种庄严、肃穆、威严的效果,标准不能低于阅兵方队。“国旗面积的增加,对于我们1949名仪仗队队员而言,难度也成倍的增加......”

任大阅兵国旗方阵副总指挥的张晓松,用“四个没有”总结当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没有队列基础,无法展开;二是没有基层教练员,无法施训;三是没有训练标准,无法建模;四是没有参考对象,无法对标。思想压力大、训练时间紧、标准要求高、选才范围窄、道具动作多、教学力量弱等情况让全体队员直面从没有过的考验。于是,张晓松利用自己多年仪仗队列训练经验,和指导组一起研究动作标准、探索方阵训练要点,拟定训练方案、建立考核评估系统。施训后,他创造性提出“训练先训思想”的“猛夸式”和“四不走”方案。方阵训练跟普通学生军训不一样,不仅要讲动作要领,还要讲生理条件和在思想上树立起科学的社会价值观,这是一门要求极高的组织协调艺术。“训练不当容易造成关节损伤、腰肌劳损等,久治不愈甚至是会留下后遗症”“”学会标准动作要领利于塑造体形,哪怕将来找工作,站姿上都会比别人有优势......”通过点滴的道理导入,跟战士们达成了思想共识。面对天气炎热、训练强度大等现实情况,张晓松要求各排面教练员要充分发挥“猛夸”式组训方法。十个人中有一个做的好,就要对这个人进行表扬;一个人做十个动作只有一个动作做的对,就要对做得对的这个动作进行表扬。他总结出表扬工作的“五个要“,即表扬工作要经常、要及时、要具体、要真诚、要创新,以此来激发队员们的训练热情。

在方阵训练进入瓶颈期,教练员和队员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张晓松又提出“四不走”的指导思想。

一是状态不好不走。战士思想压力大,再没有状态,没有热情,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怎么办?他发动基层教练员举行头脑风暴,通过讲冷笑话、互动小游戏、全面实施“猛夸”放大表扬等方式,调动队员的参训积极性。二是队伍不齐不走。看齐,停止间要看排面齐不齐。踏齐,要踏在一个点上。走齐,齐步、正步、跑步符合动作要求。举齐,执旗手,执花手、动作要一致(这一环要求随着《今天是你的生日》童声演唱展开国旗,“生"字响起时执花手右手将花执于胸前;童声到结尾“生"字响起时,执旗手双臂伸直将国旗置于头顶,使国旗成平展状态)。停齐,立定后,要停在一条线上。基于这几“齐”,要求脚线、腿线、胸线、帽线、笔尖线、臂线、花线,要整齐一致。三是节奏不稳不走。整个表演过程包含踏步、齐步、正步三种步法,踏步节奏不稳不能齐步,齐步节奏不稳不能换正步,正步节奏不稳要马上停止进行修复。方阵太大,节奏不稳特别容易出状况。四是呼号不响不走。呼号响不响亮是状态好不好的直接反映,还因为,呼号不响亮可能呼的时值不够,出现有长有短,脚下就不一定齐。因此指导组采购了分贝仪,用来测试每个排面呼号的响亮程度。

国旗方阵副总教练张晓松在集训

训练中,他与全体教导员始终“坚持历史最好、效果最佳、标准最高”的整体要求,全面贯彻“整齐不输阅兵,形式更具特色”的指导思想,严抠细训,灵活组训,确保“亮相即精彩,出场即震撼”演出效果。在阅兵仪式上,大家看到国旗方阵一出场,每名仪仗队员都壮怀激烈、豪情满怀、激情似火。那一刻,他们把万丈雄心化作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完美动作、变成一张张蓬勃笑脸。当国旗方阵威武雄壮地走过天安,定格为一幕幕精湛队列,顿时点燃亿万华夏儿女们的激怀情绪,浓浓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膨胀开来。

“在选拔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国旗方阵副总指挥的名册上,肯定有许多名字。”为什么会选任退伍十二载的张晓松呢?他说“我也很奇怪,我确实不知道怎么会选中我,我至今也不知道。”“此项任务要求特殊,政治意义重大,曾在相关任务中担负重要职责,经验丰富,对执行完成此次任务将起到关键作用。”在国旗方阵指导组发给泗县武装部函件上,是这样表述的。”张晓松调侃地说,或是选中别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来不了,也可能是我在服役期间的能力素质在部队留下份量吧。

退役十二年来,张晓松牢记部队的培养与重托,持续坚持学习,提升自我成长。退伍不褪色!张晓松先后从普通保卫员、保卫部经理、总裁助理,做到某上市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企业大学执行校长。2012年,他已获得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和劳动关系管理师职业资格。如今,他从事企业管理咨询工作,服务于多家知名企业。

如今,张晓松对生他养他的家乡的惦念时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内心总在怀着回报乡里、反哺家乡的一个个梦,偶尔还会萌发返乡创业的念头——因为,家乡有看着自己一点点成长的乡亲。他也有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不断颠覆自我、挑战自我的一个个清晰设想。“路,永远都在前方。”张晓松说,更高地要求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你前方路的名字都会叫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