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雾灵山:几经磨难的五虎水关》中,说到了雾灵山的长城在雾灵山村西交梁上突然拐了个九十度弯又向西折返,没有沿着自金山岭、黑谷关起伏而来的走向向南奔雾灵山去,反而向西蜿蜒而去,经五虎水关、鼓楼、吉家营、墙子岭关、将军关、黄崖关,把雾灵山圈在了长城之外,却没有说原因,现在就专门说说这个原因。

雾灵山自东汉以来就成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土汉族争夺之地。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各地藩王为争夺势力范围,经常挑起战争,雾灵山因战略地位重要,成了北部游牧民族与中土拉锯争夺的战场。

公元534年,北朝中的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厍莫奚人(鲜卑族的后人的一支)趁此纷乱之际,进占了属于东魏的地盘,雾灵山从此纳入厍莫奚人的势力范围。公元549年,东魏宰相高欢之子高洋即位宰相,于公元550年令东魏皇帝孝静“禅位”给自己,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也就是北齐,这一年改元为天保元年。高洋上台后,集中兵力向南北扩张国土,厍莫奚人和柔然人(鲜卑族后人的一支)却频繁南扰,为了阻挡厍莫奚、柔然等游牧族的进攻,北齐皇帝高洋沿用秦汉时期的老办法,修一条横贯东西的三段长城,其中一段就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在现今的兴隆境内开始断断续续修的西河总秦戍抵海的长城,向西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界,向东一直延伸到山海关的渤海。本来原设计长城是经过雾灵山的,但最后却在修筑过程中突然拐了个弯,把雾灵山圈在了长城以外。

据传,在北齐设计长城路线的时候,北齐的首脑人物们要把雾灵山圈在长城以内。图纸设计好以后的这天夜里,北齐皇帝高洋和长城总设计官,竟同时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形巨大的神仙警告他们: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你们这些无能之辈不能将雾灵山圈在关内,只能留在关外,如若不听,五雷狂轰。但高洋根本没把此梦当真,继续命人进行他的长城大业。当长城工程经过黑谷关继续向前延伸到雾灵山西交梁接近雾灵山时,响晴的天空突然发出阵阵闷雷般的吼声,三天三夜不停,吓得修建长城的人们心惊胆寒,四处逃窜。闷雷惊醒了设计官,想起了梦中神仙的警告,连忙将长城改线,走雾灵山西麓,并星夜兼程赶往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一带)去禀告皇帝。不料皇帝高洋也就在他下令修筑雾灵山长城以后,突然患上了癫狂症,没日没夜地唱歌跳舞,饮酒杀人。设计官就没敢再去面见皇帝,施工人员就按着设计官的改线设计直接把长城改线了。

雾灵山长城不得已直角拐弯改线,向西折返。长城修好之后人们登上雾灵山,发现在雾灵金山附近的一座山峰,不知什么时间变成了望天犼的样子。人们这才醒悟:雾灵山,本是人间天堂,是群龙及众仙聚集之处,不可能受人间无能之君管束,玉帝也不可能将望天犼交给人间昏君管理,于是曾托梦告知高洋及设计官;由于高洋的执迷不悟,玉帝又派望天犼显身,传达旨意。望天犼的声音在高洋听来是玉帝的旨意,在众平民听来,就是阵阵闷雷般的吼声!从此雾灵山就有了天吼峰!

隋、唐、宋三朝为防御突厥、契丹以及后来东突厥势力的侵袭,在前代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缮连缀,到元代尤其是宋辽、宋金时期,雾灵山成了元、金、辽势力范围,雾灵山长城也就成了多余设施,也就没有进行长城修缮。

明朝开国名将徐达率部打过北齐长城,收复了包括雾灵山在内的长城以北的州县,但因与北元蒙古诸部接壤,蒙古骑兵随时可以袭扰包括雾灵山在内的长城以北明朝属地,为避免袭扰,明朝撤消了长城以外的行政建制,把包括雾灵山在内的关外区域,设置成“边外弃地”,同时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增筑、重修长城,在雾灵山一带重新修筑了将军关、墙子岭关(今墙子路)、白岭关、五虎(水)门、黑峪关(今黑谷关)、曹家路、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等,驻守重兵、训练兵马,很好地抵御了蒙古朵颜部的侵扰。

1644年,也就是明崇祯末年,势力壮大的后金攻克明长城边防,入主中原建立大清,雾灵山重新回归中国的统一版图,雾灵山长城成了雾灵山塞内关外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