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经国家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医针灸学科入选了国家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以“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为基础,以三级网络为依托,辐射海内外,搭建协同创新网络。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系统攻关、共建共享”为指导思想,以“证据生产、标准引领、疗效提升”为目标,开展以针灸干预重大疾病的循证研究为主体,以方法学平台和标准制定为两翼;以中风病、高血压病、血管性认知障碍和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的针灸临床循证研究为“四纵”,以针灸技术创新、标准制定、针灸研究方法学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为“四横”的“一体两翼”、“四纵四横”临床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学拥有400余名医技人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天津市名中医3人,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2人,天津市“131”人才5人,学科骨干成员246人,并成立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建设针灸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学科从1962年开设了首个针灸病房至今,已成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中医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教育部“针刺治疗脑病”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重点医疗专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风病基地、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针灸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中风病协作联盟组长单位、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推广基地(试点)、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已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60个分中心,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8项,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路径和针灸技术规范20余项,成果推广至全国288家医院,连续主办14届国际针灸大会,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医疗、科研和教学合作,形成了广泛的针灸研究协作平台。学科拥有1000张住院病床、16个针灸病区、针灸康复科、脑病介入科和52个诊室的大型专科;近5年出院患者达6.94万人次、门诊诊疗270.1万人次;近5年发表SCI论文105篇,出版专著30部,主编《针灸学》等国家教材8部,取得专利6项。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48项;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路径和针灸技术规范20余项,成果推广至全国288家医院及60余个国家及地区,连续主办14届国际针灸大会,接受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达1.3万余人次,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规划实施,医院与世界知名大学、研究院所、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国际交流成效卓著。2017年7月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在天津举办,与会国家卫生官员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观,纷纷赞叹传统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再次掀起了针灸热。

 

专家简介:

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是中国中医针灸现代化开拓者。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是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带领医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

石学敏被誉为“鬼手神针”“针灸外交家”,他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中风病这一世界级医学难题上迈出了一大步;创立针刺手法量学推动针刺规范化,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研制丹芪偏瘫胶囊、脑血栓片等,针药并用成为石氏中风单元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在国内建立60个针灸临床分中心,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被誉为“鬼手神针”“针灸外交家”,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带领医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腾飞。石学敏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中风病这一世界级医学难题上迈出了一大步。1981年石学敏领衔的针刺治疗中风病研究获天津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和针刺手法量学研究获原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95年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石学敏多次接受外交部、原卫生部指派赴国外为其政府首脑、高层官员治疗,被誉为“针灸外交家”;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诊疗,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2008年,石学敏院士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2017年,获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首届“天圣铜人奖”学术突出贡献奖;2018年,当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石学敏院士的带领下,针灸学科不断探寻发掘中医针灸在治疗重大疾病方面的作用,创新理论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针刺治疗中风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独特、规范中医中药治疗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科技部及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已推广至全国80个省市288家医院及国外60余个国家和地区;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方面,创立了以“活血散风,调和肝脾”为主的治法,规范处方和手法量学标准;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方面,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系列,填补了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种系的一项空白,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该模型动物开展了针灸延缓脑老化的实验研究;创立针刺手法量学推动针刺规范化,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开创针灸病谱先河,提出完善的针灸等级病谱理论体系,总结了16个系统的532种疾病;创建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制定了48项标准、7项中医临床路径、8项中医诊疗方案、3项针灸临床实践指南、1项操作规范、5项技术操作规范标准、4项中医医疗技术标准。如今,石学敏已经从医55周年,80岁高龄仍然坚持工作在一线,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石学敏的带动下,国内针灸临床科研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学生遍布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出版专著50余部,其中《中医纲目》被专家誉为继《医宗金鉴》之后的一部中医临床巨著。2007年,出版英文版《石学敏针灸学》,推向欧美,被美国针灸考试委员会指定为考试指导用书。

 

主要学术成就及荣誉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8年,“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8年,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授予的“王定一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13年,“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被列入“财政部、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并被写入《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多部国家统编教材。2014年,获中国第二届国医大师称号。

 

2016年,获中国针灸学会“中医针灸传承贡献奖”。2017年,获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首届“天圣铜人奖”学术突出贡献奖。

2018年,获中央文明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好医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