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天津举行的第三届肿瘤转化医学国际学术大会上,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陈可欣教授表示,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防控策略更加提倡“关口前移”,越来越重视对疾病的早诊早治和预警预测。肿瘤筛查则是助力肿瘤早期预警的有效途径。


陈可欣教授介绍,2016年,天津市肿瘤医院依托率先建立全国首个“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开始以推进我国“精准医学”建设为核心,搭建覆盖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及组学大数据平台,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样本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机制下,为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与技术支撑。

“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依托于覆盖20种常见恶性肿瘤、累计收集组织样本超过5.5万例、血液标本超过8万例的高质量肿瘤生物样本库,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已初见规模。在临床数据方面,打破了过去医学影像、检验诊断、治疗方案等信息独立存储、难以共享的“孤岛”现象,将病历信息根据时间轴进行全盘汇总整合,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汇集220万例患者数据的临床医学数据中心;在基因组学方面,初步完成500余例肺癌、肾癌、肝癌病例的组织标本的全外显子组测序,预计明年初将正式上线与平台对接,并将进一步加强对其他病种的二代基因测序,通过进行已知癌症相关基因靶点的测序筛查,促进精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提高个体化治疗水平;在病例随访方面,率先开展与样本关联的10余病种的病例进行出院后随访,已完成首批试点项目的2万余例病例随访,将来可通过回顾性生存分析,为肿瘤治疗和用药模型的构建提供相应依据。

今后,该中心还将继续为新的肿瘤分类、诊断和预后标准提供讨论方向,为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和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为优秀科研成果持续产出和临床个体化治疗策略改进构建信息平台。并经过3-5年时间,从医院平台向全国大数据中心发展,汇集全国各地联盟医院,最终建立包含生物样本库、组学数据、临床数据、随访数据、知识库、文献库在内的“肿瘤精准医疗科研网络”,形成国际一流的精准医学研究平台和保障体系,尽早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我国制定肿瘤精准医疗的临床标准和应用指南提供依据。

陈可欣教授表示,由于肿瘤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预防肿瘤,除了要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和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更应该针对性地接受肿瘤筛查,以期在疾病早期就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以国内最常见的肺癌为例,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并接受规范化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但临床上约有70%的患者发现时就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15年前到天津市肿瘤医院诊治的肺癌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发现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5年生存率不足20%。随着筛查工作的开展和人们防癌意识的提高,早期肺癌的发现率有了较大提升,如今医院接诊的患者近60%是肺癌早期患者。再如女性高发的乳腺癌,经规范化诊治的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5%,II期患者也能达到70%以上。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已对乳腺癌开展大规模钼靶筛查。亚洲地区乳腺癌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面向大众的乳腺癌筛查保障机制。再加上中国是人口大国,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在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方面工作仍有一定不足,我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中I期检出率仅有20%—25%,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则接近80%。

为了进一步探索精准筛查模式,2017年起,天津市肿瘤医院开展“天津市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项目”,涵盖了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天津市4大高发恶性肿瘤的筛查。项目至今已连续开展两年,不仅完成了对全市10万余人的肿瘤筛查,更发现市区与郊区居民的肿瘤相关危险因素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今后天津市制定这4类常见恶性肿瘤的防治重点提供了基线数据。

相关链接:

陈可欣,天津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常见恶性肿瘤预防的研究”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及滚动支持带头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任任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30余项各级科研课题,获得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发表SCI论文126篇,影响因子IF〉10论文15篇,单篇最高引用频次1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