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正是内蒙古最美的时节,绿色未退、秋意正浓。田野里、牧场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牧场上,牧草已经打成捆星辰般洒落在草原上;田野里,庄稼沉甸甸地等待着人们收获,而将农牧民和幸福日子连接起来的是那一条条如黑色锻带般绵延远方的“四好农村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内蒙古正在努力把农村公路打造成为幸福小康路、平安放心路、特色致富路、优美舒心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他强调,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交通运输部对内蒙古工作充分肯定,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部长李小鹏,曾在2016年与自治区领导就内蒙古“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成效相互致信。

五旗县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15年12月,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发《关于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内蒙古“四好农村路”建设活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创建标准、措施和要求。按照方案要求,各盟市共向自治区推荐“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4个,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对盟市推荐的示范旗县进行了督导考核,并按照交通运输部“四好农村路”建设督导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确定开鲁县、达拉特旗、喀喇沁旗、五原县、准格尔旗、松山区6个旗县区为全区第一批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旗县。2017年3月,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印发了《“四好农村路”督导考评办法》,并对督导考核情况进行通报。2017年,喀喇沁旗、达拉特旗、开鲁县入选首批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在今年9月7日召开的全国“四好农村路”现场会上,内蒙古喀喇沁旗、开鲁县、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五原县5个旗县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四好农村路”建设,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让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建好”是硬任务

走进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项目区,平坦的沥青路两侧,一行行杨柳生机盎然,一块块条田宽展平整,一道道沟渠配套相连,丰收的小麦田、牧草田、水稻田点缀其间,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树成行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该项目区是巴彦淖尔市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盐碱区,目前项目区已建成各等级通村路、产业路63.6公里,总投资3500万元。土地改良以后,项目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耐盐牧草产业、生态循环养殖业、乡村旅游产业、光伏扶贫产业四大产业,昔日白碱漫漫、贫瘠荒凉的盐碱滩正在变身米粮川。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五原县以完善农村路网结构为重点,落实政府主体责任,通过“六个一点”多元筹资模式(项目支撑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企业垫付一点、财政奖补一点、外出人士捐助一点、群众筹资投劳一点),在2016年和2017年,完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畅通建制村23个、自然村150个,实现了通村公路全覆盖。特别是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来,五原县重点聚焦全县39个贫困村,新建通村公路600公里,实现了贫困村公路通畅工程全覆盖。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打造成为“品质工程”。在每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七公开”制度基础上(建设规划、补助政策、招投标、施工管理、质量监管、资金使用、工程验收),采取“微信群监督”的办法(即每个项目由建管办建立一个包括群众监督员在内的“朋友圈”,第一时间反馈施工现场图片和实况视频),项目建设保持5年“程序零违纪、群众零上访、企业零投诉”,真正修建群众心中的“品质路”“放心路”;坚持走生态之路,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沿线同步配套跟进,积极打造文化之路、景观之路,建成了县道723、乡道301等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按照“建管护运”一个不能少、“畅安舒美”一个不能缺的发展理念,切实把农村牧区公路发展摆到全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位置,始终坚持以瞄准通村路、建设扶贫路、衔接联网路、疏通旅游路、拓宽小油路和连通林区路等为建设重点,农村牧区公路通畅水平快速提升。5年间,全区累计完成农村牧区公路建设投资71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5996个。到2017年底,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提前3年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沥青路水泥路通到了农牧民的房前屋后,通到了老百姓的田间地头。

“管好”是硬功夫

2017年,准格尔旗在龙口镇马栅至大占公路投入20万元,设置一处全自动智能限高架。在农村公路管理中,该旗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运行机制。2017年,成立了准格尔旗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局和乡级综合执法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旗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公路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管理、路政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

开鲁县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在全县镇村设立管理机构,建立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爱路护路积极主动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谁承包、谁负责、谁受益,各镇场负责整体规划、监督指导,农户负责房前屋后公路的林下种植,引导群众参与“四好农村路”建设,村规民约制定率达100%,群众爱路护路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治路,坚决整治农村公路沿线不规范广告、横幅、非公路标志牌及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影响公路安全畅通的行为,对农村公路超限运输开展集中治理,农村公路超限运输率控制在4%以内。此外,该县还大力开展“美丽乡村路”建设,坚持“建成一条、绿化一条”,路面常年保持整洁、无杂物,边沟排水通畅。目前,全县具备条件的农村公路全部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正在形成。

近年来,内蒙古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理体制,深入落实县、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责任,不断深化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动乡村管理养护机构的建立。5年间,全区乡村两级成立养护机构1400个,为建立农村牧区公路管养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到2017年底,乡村公路移交里程达到63815公里,乡村两级设置养护机构近2500个、管养人员达 7900多人,打开了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的通道。在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中,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从2016年起进一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出台了《改革指导意见》,有计划、有步骤的将乡、村公路向苏木乡和嘎查村进行移交,真正让农村牧区公路路有所属,回归“娘家”,确保到2020年底,切实构建起“政府主导、责任明确、分级管理、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

“护好”是硬指标

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内蒙古不断在“护好”上下功夫,各级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积极出措施、想办法,有的采取了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有的采取乡村统一组织管护,有的采取承包到户分散经营等模式,使乡村公路列养率不断提高。许多旗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还为农村牧区公路增加了事业编制,并将管养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自治区本级累计投入专项养护资金23.8亿元,改造危桥885座,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9021公里,增设标志标牌16378块。农村公路优良中等以上里程占比达到75%。“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养护格局初步形成。到2017年底,全区农村牧区公路纳入养护里程15.2万公里,列养率达96%。

在“四好农村路”养护中,各地还因地制宜探索了新的养护模式:达拉特旗用“诚信”加强路产路权保护,依法加强控制区管理和路政巡查,路政案件结案率100%,镇村完善农村公路管理站、村道管理议事机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制定率100%,已配备兼职管路护路人员400多名;旗政府出台《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多方协调并进行联合监督,2016年至2017年共检测货运车辆18.4万台次,检测货物425.2万吨,查处超载车辆383台次,卸载货物1170吨;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依托《农村牧区农牧户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构建起全旗道德诚信体系数据库,以农牧民家庭为单位逐一建档。对农牧民日常护路管路等行为进行监控和划分,考核结果以红黑榜公布,80分以上进红榜、60分以下进黑榜。红黑榜的农牧民在农村信用金融信贷服务,地方性奖补政策享受及子女入学、先进典型评选等方面区别对待,奖励惩治并行,规范村民行为,做到村民的路村民管护,村民的事情村民监督。

五原县构建起了“县道有段、乡道有站、村道有所”的管理体系,组建了572名镇村监管员、护路员队伍并将管护经费和人员工资全额列入县财政预算,有效解决了一般性日常养护问题。同时落实县、镇、村三级“路长制”,并将农村公路养护指标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考评。

准格尔旗建立“旗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专群结合、有路必养”。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0%。从2015年开始,该旗每年列入财政预算的养护费增加到1500万元,所有农村公路县道由旗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所采取雇用沿线群众日常清扫保养与专业化队伍大中小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养护;乡村水泥路及砂石路由所在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配备专人进行养护。同时,严格监督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考评结果与责任主体的工作绩效、评先评优、奖罚体系挂钩。

“运营好”是硬要求

按照重点瞄准乡村,优先聚焦客运,努力发展公交的工作思路,内蒙古不断完善候车厅、招呼站等农村牧区公路客运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全区新建农村牧区客运站16个,形成了以旗县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连接国省干线、贯通城市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截至2017年底,全区已建成苏木乡级客运站574个,招呼站和候车亭1744个,全区所有苏木乡镇和99.37%的嘎查村实现通客运班车,物流网点遍及乡村,群众出行难、运输难、乘车难的“三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配合“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各地也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奇招频出。

五原县将农村公路构筑成乡村振兴路、特色产业路、生态旅游路和脱贫致富路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智慧交通”系统,实现车辆预约、包车定制、乡村货的、运营监管等服务手段;采取多点建站发车、区域循环运营的办法,减少多车同线空驶概率,并通过主线串连、热线延伸,扶持早进城、晚回乡的驻村班车,确保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始终稳定在100%;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通过积极开通城镇公交车、优化中长途班线,以及延伸城区公交路线等措施,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公交化覆盖半径向30公里扩展;采取上级资金补助与地方配套相结合的办法,加快镇村客运站点建设,近两年累计投资247.5万元,建设镇级客运站2个、招呼站和候车亭14个,群众的出行和运输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准格尔旗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和水平。已发展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8万亩、养殖园区12个,培育养殖大户27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261家、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家、种养加流通企业37家,注册农畜产品商标68个,“高原露”“农乡丰”“漠菇”“巨合滩”等知名农畜品牌已经打响。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发布阳光超市网络商城、淘不出手等共计10余个品牌的产品,当地特产碱地大米、小杂粮和本地农产品,统一搭乘“互联网快车”,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及全国各地。

乡村更美丽百姓更富裕

农村牧区公路是保障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基层群众交通运输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之一,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基础性设施,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开启了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的新路。

喀喇沁旗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毗邻马鞍山景区的自然条件,在过去,却由于公路不畅通,旅游业得不到开发。马鞍山——雷家营子——宫家营子——马鞍山自然风景区循环旅游圈的旅游公路建设完成后,带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经营农家乐的张瑾说:“马鞍山景区中的农家乐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由最初的2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当地漫山遍野的山葡萄,不仅为农民带来更多收入,而且成为夏秋季节游客们旅游的好去处,游客们自己摘果酿酒成为一种乐趣,百姓的收入也由此增加了。“四好农村路”建设不仅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更给喀喇沁旗旅游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不仅让商品走出去更让游客走进来,让生态旅游成为人民群众增收的一大项目。2017年,全旗旅游收入为12.2亿元,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5元。

五原县将农村公路构筑成乡村振兴路、特色产业路、生态旅游路和脱贫致富路,该县坚持“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围绕葵花、肉羊,设施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农村公路将八里桥现代农业园、食品工业园、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锄禾、巴美、润海源、金草原等138个产业园区串点成线、以点带面,实现了产业连片开花;依托完善的公路网,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和特色旅游元素,先后建成河套农博苑、抗战纪念园、巴美田园综合体、联星光伏新村等29个旅游景区景点,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亮点;同时,始终将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条件和贫困户增收摆在优先位置,全面实施交通扶贫工程,全县39个贫困村新建通村公路400公里,实现贫困村公路通畅工程全覆盖;将公路养护纳入精准帮扶计划,雇佣120名贫困群众担任本村护路员,实现脱贫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说的太对了!要是没有这么好的路,咱这菜还没出村就被颠烂了,更别说运到外地了。”达拉特旗林原村郑守坝蔬菜经纪人訾永军说,“路通了,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路宽了,货车可以直接开进仓库,就地装运。”据了解,仅蔬菜一项,就让这个的村民每年人均就增收3000元。

公路通,百业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正成为历史,农民“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逐渐变为现实。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全区交通运输系统将进一步增强推进新时代“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责任和自觉,站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高度,把“四好农村路”建设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开局篇,努力推动全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区农村牧区路网结构明显提升、公路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养护水平明显提升、运输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四个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