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闽江水,滔滔黄河浪。为进一步加强闽宁协作力度,提升协作层次,拓展协作底蕴,丰富协作内容,助力红寺堡区实现脱贫“摘帽”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德红两地以优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引进技术人才为抓手,通过“医技培训交流、资源互通共享、嫁接制度体系”全方位促进两地医院协同发展,打造出有温度的德红医疗联合体,树立了医疗领域“南制北用”的良好典范。

注重高位嫁接,实现“南制北用”。德红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拓展、深化医疗领域合作工作,由政府分管领导带队,积极组织、参与互访交流,为两地医院及医疗人才搭建起了无阻碍沟通的桥梁。

德化县委书记梁玉华到红寺堡区人民医院考察交流

一是签订帮扶协议。红寺堡区人民医院与德化县医院签订对口帮扶意向协议,举行了“闽宁协作-德化B超室”揭牌仪式,并确定了派派遣人员进修学习的具体方案,将医疗领域对口帮扶工作逐步引向深化。二是建立协作机制。双方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地域位置、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的协作内容和模式,确定协作范围包括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并通过开展门诊、延伸病房等延伸服务,特别是NCU、ICU、骨科、妇产科、彩超、影像等重点科室建立医疗协作机制。三是开展互访交流。建立协作关系以来,德红两地卫健部门、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共开展互访交流9批次120余人次,加深了两地在医疗技术、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转变了发展理念,有效促进了红寺堡医院在医疗管理、医疗保障、人才建设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注重资源共享,实现“平台提优”。德红两地医院本着“诚实守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面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双方医疗资源,建立医疗联合体协作关系,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优质、价廉、持续的医疗保障服务。一是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培训。德化县总医院依照福建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度对口帮扶宁夏贫困地区医疗工作安排,选派7名业务骨干组建德化县援宁医疗队,赴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开展交流和帮扶共建工作。红寺堡区人民医院选派1名骨科医师赴德化县医院进修学习关节镜、椎间孔镜等业务技术,填补了技术空白,并选派护士长、业务骨干等9人赴德化县医院急诊科、康复科、儿科等科室同步进修学习。

德化县支医人员在现场培训

二是无偿捐赠先进医疗设备。德化县医院向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捐赠彩超机两台,并向各乡镇卫生院捐赠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7套教学设备,价值总计700余万元,有效提升了红寺堡区的医疗装备水平,缓解了彩超检查患者预约时间长、排队时间长问题,提高了彩超诊断的精准性和乡镇卫生院的教学配置。三是党建引领筹建服务中心。援宁医疗队在结合德化县中医院暖心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工作经验和成熟做法上,筹建并成立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志愿服务中心,注重发挥医院党员模范作用,对外积极下村入户开展医疗扶贫和义诊服务,对内提倡加强科室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医院整体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德化县医疗队在红寺堡开展议诊

注重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围”。援宁医疗队以疾病为纽带,以病种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科群体攻关和创新能力,不仅丰富了治疗技术,提升了治疗成效,还优化相关工作流程,纠正了技术操作中的错误做法,为红寺堡区人民医院留下了一批先进的技术经验,打开了红寺堡区人民医院医疗水平持续上升的通道。一是着力提升急症救治能力。改造急诊抢救室,增设急诊预检分诊,设立急诊分级诊疗,开展《六项生命体征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2015版心肺复苏》专项培训,主动介入科室存在的医疗纠纷投诉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大大提高了急诊救治能力,优化急诊就诊流程。二是着力提升中医疗法临床实践。以开展中医科适宜技术为工作重心,通过多次集中授课及临床实际操作演示,在红寺堡区人员医院开展了针刺新吾穴治疗(过敏性)鼻炎、浮针疗法、局部封闭、耳石症手法复位、整脊手法、关节松动术、周围性面瘫手法治疗等培训,开设了《浮针医学概论》、《德化县医院及康复科简介》等讲座,提高了中医科业务水平能力,并通过大力宣传,使普通民众也知晓受益。三是着力推进胸痛中心建设。完成胸痛中心正式文件修订、起草各项核心制度14个、120协议1份、各网络医院合作协议书15份、布置主要街道标识指引和院内标识指引、修订胸痛中心时间管理表及胸痛病例模板,组织策划实施胸痛中心启动会及院领导、核心科室、全院医护、后勤辅助、网络医院胸痛中心相关知识培训等各类培训21场。

红寺堡医院院长马万堂到德化县医院学习交流

预计2020年将首批向胸痛中心总部申请胸痛中心(基层办)国家级认证。胸痛中心运行以来,大大提高了红寺堡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心内科及其他科室医务人员对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切实为胸痛患者铺就了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