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实力派画家丁广义工笔大青绿山水作品京津冀巡展在河北保定市博物馆展出,共展出50多幅工笔大青绿山水画作,这是青年画家丁广义于近年来创作的精品,体现了画家这一时期较高创作水平,并繁荣发展了京津冀三地文化艺术,也把优秀作品“送”到基层,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丁广义告诉本网记者:宋以后的近千年里,青绿山水虽然没有彻底从中国绘画中消失,但基本上丧失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价值而沦为一种纯粹技法分支。像展、李、王、赵那样专攻青绿而卓然成家的近乎绝迹。青绿之美遂在千年绘画史上若隐若现,宋元以后,明清的山水大家张宏、仇英仅是将青绿作为一种技艺被一代代继承,山水画的创新规律几乎与青绿无关。直到近代张大千,将青绿技法融合泼墨大写意形成独特的“泼彩”和加之周游西方列国受西方抽象艺术启发提取东方意象,创出一条独特的道路。他拓展了青绿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创新的生命活力注入青绿艺术之中。

任何一种绘画方式,在其程式运用的背后,其实都隐含着画家自己情性的成分。我畫畫喜歡以繁入畫,個人認為作品在繁的阶段,可以有更多的情趣變化,給讀者以更直觀的体验,自己也能拥有更多发挥的机会。而早年曾经对油画表现的探索,让我一直对色彩的表现力情有独钟。因此,当我后来学习国画的时候,第一次看到青绿山水就真切的感受到,青绿中或许蕴涵着中国画色彩表现方面的更多可能性。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青绿山水始创于隋唐,经几代画家发展传承,形成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方法,但要画好难度很大,清"四王"之一王石谷说:"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换言之,画青绿没有水墨画功底是不行的。现代画家中擅长青绿山水技法的不在少数,像张大千、黄宾虹、黄山寿、吴湖帆、谢稚柳、贺天健、陈佩秋等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但同时他们又都是深谙積墨山水的个中高手,积墨是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积墨在水墨画的发展及新面貌的形成上具有特殊重要性,尤其是在山水画领域。清代恽格《南田画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泉,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层,空淡若无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

因此,在传统技法上,我個人的目標。就是在嘗試青綠山水更多的色彩表現形式的同时,期望把青綠山水和積墨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积墨和积色互相生发,以求其明丽中不失厚重避免流于浅薄。在我过去早期的作品中,一直重点追求和想要表現的意境是一種山体的厚重与山势的崎岖,通过两者结合构成自然山气的流转。而現階段得益这些年跋山涉水外出写生的积累,以造化为师,认识到真山实水在自然状态下更多的情境与烟云变化。比如黄山的云海翻滚,江浙的山水相依,蜀地的云高水阔......云气和水气,成为我最新研究的课题。如何在“静”的山体里边揉入“动”的云水?甚至反转思考,如何在“静”的云水里边表现出“动”的山势?这些来自于自然山水的图像以及哲学的思辨都要经过自身在师古人、师造化、最后师吾心后,慢慢从幼稚到成熟,最终呈现到画面的其实就是一个状态。我相信,只有经历这样一个酝酿发酵的完整过程,最后我所得到的东西无论价值几何,那么至少会是相对踏实诚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