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网信大楼召开新闻发布会,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取得成效。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是我国农业工作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抓手。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指具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出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聚集区。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7年,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调整特优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分品种深入推进特色农产品发展。为落实省政府部署,原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和原省林业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启动省级特优区创建工作。2018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牌”发展思路,创建52个省级以上特优区,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育20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参与特优区创建的产品既要有“特色”,更要有“优势”。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注册地理证明商标的农产品,是最能体现特色的标志,特优区创建要率先从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入手。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至少有123种特色农产品获得了区域公用品牌,特色粮食有丰宁黄旗小米、围场马铃薯等19个,特色油料有滦县花生等2个,特色蔬菜有玉田包尖白菜、鸡泽辣椒等22个,特色食用菌有平泉香菇、遵化香菇等5个,特色瓜果有青县羊角脆甜瓜、满城草莓等8种,特色水果有内丘富岗苹果、晋州鸭梨、深州蜜桃等19个,特色干果有迁西板栗、临城薄皮核桃等20个,特色中药材有巨鹿金银花、涉县柴胡等13个,特色畜禽产品有阳原驴、隆化肉牛等9个,特色水产品有曹妃甸河鲀鱼等6个。

省级特优区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的总体思路,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重点建设三大基地,完善四大体系。

(一)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坚持适区适度发展,结合环境条件,划定适宜发展区域,确定合理建设规模,确保产品特色得到有效保持。提高基地建设标准,重点完善节水灌溉、防灾减灾、病虫防控等公共设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

(二)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推动特色农产品由直接销售向初加工、深加工增值转变,完善初加工设施装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作物秸秆、废弃菌棒等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与生产加工基地相配套,建设收购临储和冷库等设施,加快现有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建设冷藏库、气调库、冷冻库,完善冷链配送设施,降低物流过程损耗和品质下降风险。

(四)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为核心,设区市专家团队为基础,县级本土专家团队为依托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围绕特色农产品关键技术开展协作攻关,开展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五)完善品牌建设体系。登记注册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创意设计,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制度。开展各层级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博览会和品牌评选推介,提高品牌影响力。

(六)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加强与外地经销商对接,积极开拓北上广深等高端市场,建立相对稳定销售渠道。鼓励发展短链条销售,加快发展社区直营、直销专柜和高端宅配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特色农产品溢价增收能力。

(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做到按标生产、达标销售,提高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辨识度。完善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手段,提高企业自检能力。支持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终端的全过程电子档案管理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省级特优区管理由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发改委共同负责。特优区按照先创建后认定的程序,在具备创建条件基础上,通过深入创建达到认定标准,授予“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创建,也鼓励县县联合,区域联创。省级特优区认定每年组织一次,由地方政府自愿申报、设区市推荐、省级评审确定。

省级特优区实行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管理机制。省农业农村厅会同有关部门对省级特优区每两年考评一次。对考评不达标的特优区,撤销称号并摘牌,通过媒体予以公告,摘牌后区域内经营主体不得再使用该称号。对特色主导产业非农化严重,特色品牌使用混乱,发生严重侵犯农民利益、重大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事件等情形的省级特优区,直接撤销并摘牌。被撤销称号的省级特优区,3年内不得再次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