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县基于优质的资源禀赋和美丽乡村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对标乡村振兴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农民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鼓励支持乡村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共同管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三个共同”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中国西部乡村建设样板县。

创新共同管理机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主导作用,切实强化政治引领和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功能,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广泛支持、规范有效运行的乡村管理机制,着力破除瓶颈制约,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共同保护公共环境。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绿色家庭、绿色村庄、绿色乡镇示范创建,共同保护自然资源,共同保护绿水青山。健全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按照村里村外、左邻右舍、房前屋后、户内户外、晴天雨天、城市农村“六个一样”标准要求,实行“科级领导包片、联(驻)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户”的网格化管理和环境卫生“日巡查、周评比、月考核”制度;统筹用好管好乡村公益性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发挥作用。健全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长效机制,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明确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处理等环节责任主体,推进“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清运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村庄环境卫生村民自我管理机制,完善环境卫生公约,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农户积分管理制,深入开展“村评户比、家洁院净”“美丽庭院”评选活动,通过村民微信群“评价亮晒”,加强约束管理,奖励先进,督促后进,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二是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引导群众树牢“主人翁”意识和村庄共同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户参与的乡村规划管理机制,制定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审批程序和建设标准,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规划要求,加强村庄建设风貌管控。健全完善随损随补机制,引导农户主动参与房屋修缮、圈厕改造、庭院美化和村庄公益性设施建设,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在外创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劳务带头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回乡返乡创业,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强化资金使用监管,着力打造综合性示范村,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树立标杆。

三是共同管护公益设施。深入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完善公益设施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推动管护内容清单化。按需组建“村级组织主导、农民主动参与、组织管理有序”的管护队伍,向群众公示管护人员、管护范围和监督电话,推动管护队伍专职化。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管好用好共管共享奖补资金,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物,实现管护经费多元化。健全群众自我管护监督机制,组建村级公益设施管护群众性组织,发动党员群众开展“我享用·我管护·我监督”等活动,加强日常巡查检查,推行“随手拍”群众举报,推动管护监督常态化。

四是共同管理村内事务。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建工作信息化,深入开展“四抓两整治”行动,推广“微心愿”“背包警务”等好做法,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探索建立“核心价值观铸魂+先进典型引领+村规民约约束+法治道德守底+家风互评促进”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发挥乡贤理事会等民间组织作用,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坚持“一月一晒”,对涉及乡村建设项目、村集体资产处置等村级重大事务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做到随时公开。

五是共同推进关爱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殊,困难群众关爱服务行动,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关爱联系制度,实行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组建村庄互助帮扶爱心团队,设立爱心求助电话,随时帮助留守人员和特困群众解决具体困难。组织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青年、能人大户在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等方面创先争优,积极为留守老人提供“每天送问候、每周送服务、节日送慰问、生病送医疗、急难送救助”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管理、亲情关怀、安全教育、学习辅导等关爱服务,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困人员提供困难救助、权益维护、事务代办、智力支持等服务,建立邻里守望工作机制,构建温馨和睦的邻里关系。

六是共同维护和谐稳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制乡村建设,创建无发案、无事故、无上访、无诉讼、无黑恶、无黄赌毒的“六无”平安村庄。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以及妇女儿童、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建立化解矛盾纠纷、法律咨询服务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开设“法律大讲堂”,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

探索共同提高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环境优美、诚信和谐、充满活力的文明乡村。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构建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和载体,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采用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团结进步教育,强化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是提高综合素养。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引导农民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提高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经营致富能力。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乡村工匠、致富能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开展适合农民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开展农村科普活动,评选科技示范户、科技明白人和科普信息员。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农村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文明健康理念,推动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群众健康素养。

三是提升生活品质。紧盯改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立足村庄现有基础,采取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的办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居民改厕、改圈、改厨、改灶,优化居住功能,增添现代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教育引导机制,开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创建活动,推广“开窗透光、明窗亮灶”“客厅下楼、卧室上楼、杂物入库”等有效做法,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社火表演等体现农耕农趣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农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培育文明乡风。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健全完善群众认可、通俗易懂、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加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组织建设,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文明共建、齐抓共管的格局。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选树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盲目攀比等不良习俗。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推广运用“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积分奖励模式,对各类先进典型进行授牌奖励,让善者不亏、德者有得。

构建共同发展格局

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健全完善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深化资源共享。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联合经营、资源共享模式,发展共享菜园、共享农田、共享农庄等业态,让大自然赋予的山水林田资源,为更多群众厚植产业发展基础。创新方式方法,激活农户承包地、林地、闲置农房和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等资源要素,带动农户获得地租、劳务、入股分红等多种收入。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撂荒地复耕措施,有序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为外出务工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对长期无能力耕种的农户,鼓励采取代耕代种或流转经营、入股分红方式,促进村级集体和农民群众双赢增收。

二是做强富民产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发展地域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参与主体多的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产业利益共享机制,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和“党建+”模式,鼓励支持村党组织创办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养殖户放心养、种植户放心种、合作社上门收、龙头企业保价买”,确保群众稳定增收。探索建立“抱团”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应用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向农户提供托管代养、订单收购、贮藏加工等服务,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探索建立村企合作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共同开展规模种养、产销合作、农产品加工、综合开发等多类型的村企合作,引导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形成“土地流转+优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红”“订单种植+保底收购”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利益共享。鼓励支持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参与承接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病虫害防治、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等乡村建设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促进共同富裕。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全面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完善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增收长效机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道路等涉农项目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用好中建集团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政策机遇,组建村级劳务协会,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求,抓好外出务工宣传引导、组织动员、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转。探索“先富带后富,全村共同富”的结对帮扶机制,鼓励帮扶单位、民营企业、党员干部、能人大户、致富能手等与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开展结对帮扶,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