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馆看《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与2500岁的运河谈古论今;听一场《大运河·京剧》演出,再到“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及其文化遗产”主题讲座上长长见识;或者干脆自己当“导演”,记录下运河美景,参加大运河主题视频创作大赛……明日,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将正式开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运河活动接踵而来。

昨日,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杰群说:“这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后,本市首次举办大运河文化节庆活动。我们将聚合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的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市级层面的大运河品牌活动。”

大运河故事轮番上“演”

“从11月1日开始,一些户外的文化活动已经陆续开始,大家可以积极关注并参与其中。”发布会上,王杰群化身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的“推荐官”。她说,这场文化节的主题为“行走运河,赋能小康”,11月7日举办开幕式,15日举办闭幕式。期间,八大板块系列活动和各区推出的一系列文化节活动将陆续举行。

活动多且类型丰富,是文化节的特色之一。以文艺创作板块为例,文化节将一口气儿推出6项活动,分别是《大运河·京剧》北京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话剧《白鹭归来》、舞剧《曹雪芹》、民族音乐会《流淌的旋律——大运河随想》、舞台剧《九歌》和大型原创历史评剧《守敬龙泉》。

“大运河文化节形式是活动,但重在文化。”王杰群说,要在活动中推动全面保护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址遗迹,讲述对水源、水闸、桥梁、码头等各类遗产的保护修缮过程、承载的历史故事,也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历史文化精髓,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千年运河发起“古今对话”邀约

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七区,以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静静流淌的运河水将发起一场“古今对话”邀约,专门设置了市民可以参与的活动,包括大运河主题视频创作大赛、“云游什刹海,品味四九城”专题讲座和线上摄影作品评选、2020年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

运河故事也“流”进博物馆,亮出来。《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大运河文化带考古成果展》《萧太后河主题展》和《大运河图片展》上,观众穿越古今饱览运河韵味。文化节还将推出“大运河-玉河故道的前世今生”主题讲座、“碧水悠悠大运河”主题讲座和“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及其文化遗产”主题讲座。帆影弦歌万千重运河非遗器乐剧等4项非遗活动也将轮番登场。

“举办文化节,是希望市民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共享大运河治理和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共建共治我们的城市家园。”王杰群说,文化节期间,市民可以参加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主题半程马拉松赛等活动,享受运河两岸美景。同时,我们还将线上征集并在开幕式现场推介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各区“网红打卡地”。

大运河开启云端探访模式

不到大运河,也能感受大运河魅力。“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虽然线上活动丰富多彩,但线下活动的重启也是众望所归。此次文化节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比例、同步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探索后疫情时代文化活动举办的新方式新模式。”王杰群说,“云上运河”系列活动、《“打卡”大运河》系列电视节目和《运河之上》系列广播节目3项云端展示活动将开启,不仅搭建专家“科普”文物保护的平台,也让市民亲身参与到发现体验文物之美的过程中来,让更多人可以随时随地亲近大运河。

还有一系列延展活动也将启动。王杰群说,东城区大师之师匠心大观——钱美华景泰蓝艺术大展、西城区“纵观书店变迁,点亮城市之光”主题讲座、朝阳区《二十四节气》大型民俗文化系列演出等都是从各区推出的若干活动中精选出来的。

发布会结束时,王杰群再次发出邀约:“这次文化节是首次以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活动,实现首都核心区和副中心的文化连接。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节活动,从中感受大运河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关新闻

万寿寺延庆寺五塔寺将连片保护

大运河畔,一连串儿明珠将亮出来。昨日,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万寿寺、延庆寺、五塔寺将集中连片保护,万宁桥保护方案也在编制中。

目前,万寿寺中路、西路和东路进行了全面修缮,已修缮古建筑70余座,有效消除了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未来,这里将和延庆寺、五塔寺连成片儿,成为运河边新的“网红打卡点”。

最近几年,大运河沿线很多的文物都进行了修缮。其中,上游重点打造白浮泉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实施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壁画保护,都龙王庙围墙、九龙池碑亭等修缮。下游,通州区燃灯塔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沿线一批“隐形”文物,也通过科学考古现身。陈名杰说,市文物局主持在大运河白浮泉、玉河故道和路县故城等9处遗址点考古,随着古闸、堤、桥、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重现天日,进一步增强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可信度,丰富了文化内涵。他举例:“在城市副中心的绿心范围,我们发现了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前的大运河故道,这就成为元、明、清三朝大运河漕运兴衰的明证。”

本市还启动了古桥专项保护,开展了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全市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记者李祺瑶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