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头痛分类的国际标准(ICHD-III)将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偏头痛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可能与偏头痛有关的发作性综合征等,这里主要对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进行介绍。

(1)无先兆偏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发病前一般没有先兆,部分病人可能在发病前有食欲不振、哈欠、疲劳、精神障碍或者全身不适等症状,空腹饥饿、饮酒、女性月经来潮时也可诱发头痛发作。头痛多表现为缓慢加重,反复发作的额颞部疼痛,一般呈搏动性,一侧多见,也可两侧。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畏声、全身不适及头皮触痛等症状。 

(2)有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左右。在发作前的数小时至数日内,患者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疲倦和打哈欠等前驱症状。在头痛之前,患者常出现可逆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先兆,最常见是视觉先兆,如闪光、暗点、亮点、亮线、视物变形或视物模糊等;其次是感觉先兆,感觉症状多呈面-手区域分布;言语和运动先兆相对少见。先兆症状多在5~20分钟内逐渐形成,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有时不同先兆会接连出现。头痛一般先兆后60分钟内发生,也可以与先兆同时发生,头痛特点基本同无先兆偏头痛。

偏头痛的治疗:

治疗目的主要是减轻或终止偏头痛发作,缓解伴随症状,预防头痛的再次复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物理疗法,可以采取氧疗、磁疗缓解压力,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远离各种偏头痛诱因等方法,多可有效地减少偏头痛的发作,对于顽固的患者可以采用神经阻滞或者手术治疗。

药物性治疗主要包括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两个方面。发作期治疗时为了能够取得最佳的疗效,通常建议患者在症状起始时即可立即服药。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特异性止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片类药物等,特异性药物主要是麦角类制剂和曲普坦类药物。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头痛程度、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用药疗效等综合考虑,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史可梅,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中枢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疼痛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疼痛专委会常委,天津医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师协会疼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疼痛康复联盟天津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衰老学会疼痛专委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麻醉质控中心委员,天津市肿瘤质控中心委员,天津市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1988年7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从事临床麻醉12年,2000.07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专职从事疼痛诊疗18年,在天津市从事疼痛诊疗最早的人员之一,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痛及各种复杂难治性疼痛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尤其各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在2013年全国临床重点专科疼痛科申报中,获得天津市疼痛学科第一名。目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整体实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