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世界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新的特征,即在以以往社会生产力积累为条件推动发展的基础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依靠科学技术进行高效全面创新,可推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超高速进步,从而实现民族和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根据这一特征,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全面系统的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从而打破既有的发展秩序,摆脱原有条件因素的制约和束缚,尽快进入世界发展的前列。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经过七十年艰辛探索和奋力拼搏,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人均经济指标仍然较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排在发展中国家的阵列。根据上述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只要我们抓住当前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聚精会神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一心一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我们就完全有可能和有把握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在当代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华民族走在二十一世纪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前列。

一、历史剧变孕育难得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创造新事物的实践活动,创新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脚步。正是创新,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然而,这种以创造为本质特性的人类创新实践活动在二十一世纪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就科学认识的对象来讲,认识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认识对象要么很远,从最直观的遥不可见到150亿光年之外;对象要么很小,小到目不可视到基本粒子;对象要么很轻,轻到没有静态质量;对象要么运动速度很快,快到人体无法直接感知等等。二、就创新对象本身来讲,创新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对象规模巨大(如航母、海上钻井平台、大型能源工程等超复杂系统)或者规模很小(如微电子元器件、微型无人机、微型机器人等),要素众多(如有上万零部件的航天设备,有上百亿件元器件的智能化工厂等等),结构复杂,功能多元等。三、就创新对象所处的环境来讲,事物所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航天设备所处的零重力、高真空、高辐射、高极端温差等,深海设备所处的高压低温和黑暗缺氧,特高压设备的超高电压和强电场强磁场等,四、某些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创新对象对整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在当代的科技经济发展中,某些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或产业甚至是某种产品创新,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影响十分巨大,其对象有无、质量高低、规模大小有时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如微电子科技与产业、通信科技与产业,生命科技中的基因科技和克隆技术等。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变化,引发和导致创新实践活动本身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趋势: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创新的周期越来越长,创新所需要的投入越来越高,综合项目和复杂大系统项目的创新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创新投入的风险更是越来越大。这些新情况新趋势使始终处于创新优势地位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创新活动面临深刻矛盾和严峻挑战。

第一,长久以来作为创新投入主体的私人资本渐渐力不从心。虽说二战以后西方国家中的政府创新投入大规模增加,但私人资本的创新投入一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当代战略、基础、尖端领域创新投入的大规模、长周期、高风险且低直接经济收益,追求直接、短期、低风险的私人资本明显已力不从心,在部分领域已开始激流勇退了,即西方国家中私人资本对高新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开始弱化。这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中私人资本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一直以来作为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组织主导的市场力量渐渐鞭长莫及。传统上的科技创新活动从开始以个人主体为主到以集团主体为主再到大型集团主体和国家主体相结合为主,直至到本世纪初科技创新成为巨大的规模化体系化社会建制,其资源配置和活动组织都是由市场力量来主导的,其活动大都局限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但到今天,重大战略性创新活动却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法律甚至是社会伦理等众多领域,有些创新活动还需要调动多方面资源甚至是全社会资源,这就远不是西方国家传统上的市场力量能统筹和协调得了的。虽然西方国家为适应社会整体创新发展需要,提高了对经济资源的直接支配比重,大力强化了政府对创新的调控力量,但资本主义制度所能给予的调控空间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仍相去甚远。这同样也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传统创新中采用的以“摸着石头过”为特征的“无限试错法”渐渐难以为续。虽然近现代以来的科技创新点多面广、成果涌流,但直到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仍釆用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无限试错法,即创新这种大规模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还没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方法支撑,具体的创新实践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试错实验来进行的。这种方法在以往的创新实践中还勉强应付,但在今天整体推进、全面深入的创新活动中,它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损失和惨痛的重大失败以及弥足珍贵的机遇浪费,这使创新深陷深刻矛盾泥淖。创新原本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而不断发生的巨大失败却导致资源的惊人损失。创新本身的这种矛盾使今天表面上看起来仍一派欣欣向荣的西方国家创新实践实际上已处于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创新周期越拉越长,创新效能越来越低,创新成果越来越少(相对量),有些重要领域的创新甚至出现力量不足,穷于应付甚至偃旗息鼓、政息人亡的现象。

当历史的发展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新时代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却再难以提供先进的制度优势和足够的资源力量,去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去推动当代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更严重的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创新主导力量不力,创新理论方法缺失这些问题在既定的制度环境条件下是无解的。而这恰恰给具有制度优势和一定资源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大力推动创新、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战略优势支撑全面跨越腾飞

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抢抓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中国拥有无以伦比的先进的制度优势和独特的资源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近百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开改伟大斗争中,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庞大民族奋起发展、苦难辉煌的复杂实践,培育、锤炼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为着维护、建设、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能最坚决、最彻底、最自觉地遵循和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武装、政策规划、资源组织来推动宏大的创新实践,从而引领和推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树立和建设以创新发展为主的新发展理念,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由个体主体为主的自发的创新活动升华为一个民族的整体理性自觉,把由向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向人的头脑获取智力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从而为整个人类世界创立了一个既实现可持续发展又保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为中国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第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而复杂,缓和和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但由于认识多元和利益多元,使解决问题的复杂度空前提高。在社会领域,由于发展的非均衡性,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整个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动中。怎样在这个纷繁复杂、云波诡秘的大变动时代,紧紧抓住发展主题,解决自己的问题,办好自己的事,求得自己的自主壮大,从而引领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拨开云雾、看清趋势、把握规律,依势而为。而要如此就必须掌握科学的认识工具,用以分析现实、把握趋势、规划未来。而这个科学认识工具就是也只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在极其复杂的世界范围和中国大地上革命、建设斗争实践中逐步成长、发展起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实践检验和验证过了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人民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运用这一唯一科学系统的思想理论来总结过去的世界、分析今天的世界,规划未来的世界。正是坚持了这一理论指导,我们才始终有了坚如磐石的理论自信以及由此决定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为中国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科学的思想理论保障。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七十年的探索、建设、改革、完善,已创建和形成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强有力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事业运行体制。1、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掌握和支配着规模庞大的国有资本,这一巨量资本就可以适应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根据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去支持那些投资规模大、投入周期长、投资风险高而直接经济效益低但符合产业和国家发展的公共需要和民族发展的长期需要的领域和项目。这将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积累,为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支撑提供资源保障。2、社会主义中国,政府拥有有力高效的重大创新活动的规划、组织、配置、协调力量。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所有力量,集中各类资源办大事、办难事,既能办市场力量办不了的事,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也能办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办不了的事,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这种办事的效率和统一性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无穷无尽的巨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博大宽阔的“人类情怀”。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从科学推论中创立的“共产主义世界”的思想有很大吻合之处。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的崇高追求、民族担当和使命自觉,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则揭示了历史的必然和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一个以整个人类最终彻底解放为担当、使命的民族,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起蕴含在这个民族精神世界最深处的憾天动地的力量和资源,去实现那崇高的使命和远大的理想。就像在物理世界中那最强大最宝贵的能量是在物体的某种特定的运动状态中产生的一样,人的群体中的最强大力量也是在人群的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这种精神状态就是为某种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今天的中国可能是二十一世纪人类世界丶中唯一的拥有这种力量也拥有动员这种力量理由的民族。只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符合,只要与历史发展的规律相一致,中国就能激发起那无穷无尽的前进力量。只要激发和调动起这种力量,中国就没有忍受不了的苦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

第四,党的科学创新理论的引领和支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经过全面分析人类的创新发展实践,和事物发展运动的历史过程,系统揭示了事物进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创新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模式,创立和形成了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且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中国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为中国人民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装和方法支撑。该体系认为:创新是通过科技和管理手段促使事物基本属性的持续优化,即事物的功能性向着无穷大、事物的物理性和有害性向着无穷小方向的持续运动。创新实践中对创新对象某一属性的改变必然打破事物整体属性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问题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事物属性的关系失衡,采用建立(强化)联系、切断(削弱)联系又或者改变(调整)联系的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目标。这一套从创新规划到创新分析再到创新抉择的创新工程模型为所有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设和创立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人类世界发展变化规律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对改造世界方法论上的一次系统升华。它将对中国的跨越式创新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三、改革赋能奠定创新坚实基础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中国的战略优势,紧紧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整体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创新,我们还要坚定不移、争分夺秒地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和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这两项关键举措。

第一、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用政策制度保障和推动创新发展。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进步,越要求制度政策层面的改革越积极和越主动。特别对于科技创新来讲,制度政策层次的改革越积极主动,就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越强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相反,越拖延越滞后,就越阻碍延缓创新发展的步伐。当前,我们既有原有制度政策中一些不适应新情况的部分,也有一些新制定的因信息不全面不准确而与迅速变化的情况不协调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都阻碍着创新的深入和发展的脚步。不适应不完善的既有制度政策方面的,也有认识观念方面的,这些都束缚着人们创新的手脚,影响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同时,造成连续不断的资源损失浪费,空耗着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通过改革要破除制度政策方面不利于创新发展的枷锁籓篱,要荡涤不符合发展规律的认识上的污泥浊水。从有利科技发展、有利于创新驱动、有利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堵塞各种漏洞,杜绝创新资源的跑、冒、滴、漏。改革要力戒形式主义,出实招、求实效。坚决反对改在嘴上,革在纸上。在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中,要特别注意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创新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劳动的特点,在创新成果的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要真正运用价值手段来体现这个意义和作用。这个基本问题不真正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尊重知识人才、调动人们创造的积极性等都始终是空话和大话,是无用的口号。

第二、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从根本上大幅度提高整个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和支撑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毫不动摇地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战略工程。通过这一工程要彻底转变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即把传统上资源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变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上来。这种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发展方式革命,而生产方式革命是以思想方式革命为基础和依托的。要适应不断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要认识更加丰富深刻的客观世界,要创造更加复杂多样的新生事物,我们就必须掌握更加科学高效的创新理论知识与系统普适的创新方法技窍。1、要充分认识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重大意义。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没有科学理论武装和有效方法支持,第一动力无法有效发挥;创新是投入巨大的经济科技活动,没有理论武装和方法支撑,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损失和力量浪费;中国的创新发展有较为紧迫的时间窗口和战略机遇期,分分秒秒都弥足珍贵,缺乏理论与方法支撑,创新进展缓慢迟滞会造成极大的战略被动;创新要创造的新事物从本质上讲是原有事物的升级换代,同理,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是当代人大脑中系统运行软件的更新换代。大脑软件的升级和客体硬件的换代是相辅相成的。2、要按照全方位灌输式原则进行创新理论的普及和创新方法推广。应由党的宣传部门主导,组织和动员各类舆论宣传手段和平台,全方位、立体化、灌输式、全时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要坚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掌握在人们手中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具有哲学和哲学方法论性质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具有很高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对于工作忙任务重的在职人员来讲,真正学好、掌握好、应用好是很不容易的。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人社、科技和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制定规范化的创新学习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时段组织安排实施,在广泛学习、全面谱及的基础上,应建立国家级创新学习中心,组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业务高管、中央企业及二级机构的科技主管、大型企业的技术总师进入中心,研究学习,以此培养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行业科技创新指导规划中心。使整个国家科技事业和创新发展都进入科学创新模式和总体规划可控之中;可充分运用当前的电视、网络等远程电子教学手段,大面积全覆盖开展创新教育,使一切按规定应该学习,也有愿望学习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到创新教育。中国人民有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是当代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力优势。在这个资源基础上,接受和掌握创新理论与方法就容易和快捷,成长和升华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就迅速和顺畅。大规模的创新教育将重塑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再造中国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使中国涌现出一代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团队,这将为中国通过大规模创新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最强大而坚实的基础。(作者:李静中国文化研究会创新文化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