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首次多中心大样本子宫颈癌筛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在京发布结果。研究表明,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现有服务能力条件下,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为基础的子宫颈癌筛查,优于传统的细胞学和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观察筛查技术。研究论文日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上在线发表。

子宫颈癌病因明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病因。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全球消除子宫颈癌”总动议。但如何在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并实施持续可行的方案,尚缺乏循证医学依据。该前瞻性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牵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乔友林教授共同主持,全国41家三甲医院及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共同参与完成。

研究人员基于国家“两癌”筛查项目点,将全国按照地理位置分为7个大区,共选择11个农村和9个城市筛查项目点,每个项目点至少有3000名35岁~64岁的女性纳入研究,随机分组采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细胞学、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观察(仅农村地区)筛查方法,进行首次基线筛查和24个月后随访筛查。

在这项60732名女性参与的研究中,城市女性有8955名随机接受细胞学检查,18176名随机接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农村女性有11136名随机接受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观察法检查,7080名随机接受细胞学检查,15385名随机接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结果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作为初筛技术,检出率是细胞学、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观察法的2倍以上。在农村,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初筛阴性的女性2年后发生病变风险显著降低。

专家介绍,卫生经济学评估结果显示,在农村地区每3年~5年进行基于杂交捕获原理的快速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以及在城市地区每5年进行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投入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郎景和介绍,本项目为解决全国几亿适龄女性的子宫颈癌筛查难题迈出了关键一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技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新筛查方法纳入国家筛查计划。根据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服务能力等因素,可将子宫颈癌的防控整合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