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新机遇,在新技术支持下整体的思政教育工作都有了全新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教育资源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还包括教育渠道和工作创新。

新机遇:新媒体赋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

拓资源

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公平性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对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和相对公平的资源获取平台。在形式上,新媒体技术助力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让传统的课堂教育转化为多元多样的动静态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资源和信息获取方面,各类资源平台也极大地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得思政教育的讯息,包括各大门户网站和平台的专题讨论、公开课、话题等。

提效果

万物互联时代,网络信息有了更快速地传播载体,将新媒体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具有的传播优势能够将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通过动态的信息形态快速走向学生群体。另外,新媒体无形中也可以拉近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表现在技术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世界的兴趣度和认同度是非常高的,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都是传统思政课堂无法比拟的。

促创新

互联网发展是各行各业的历史新机遇,新媒体的先进性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提供多种可能性。首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以及新媒体打造的平台优势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创新,教育手段可以在传统基础上得到优化,思政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的方法变得更为灵活。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发展,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

宽渠道

新媒体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宽了教育渠道,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连接了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是最高的,不管是手机、平板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度,还是移动互联网的无所不在,都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渠道。如疫情防控期间的“网课”从形势所迫的应急之举成为如今的常态化课程,开放、平等的教育沟通平台成了新的教育渠道。

新审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现存问题

引起高校大学生群体发生心理、行为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偏差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群体在泛滥的网络信息里面临多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让其失去正确判断的能力。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该阶段学生的自制力差、社会经验不足,在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平台上,开放式的信息获取让大学生迷失在纷杂的价值取向里。在心理层面,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让边界感消失于网络,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导致心理问题的案例时有发生。现实人格和网络虚拟人格之间的转换让大学生心理出现危机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在行为方面,新媒体弱化了语言、道德等的现实约束力,大学生容易受到煽动性信息的影响,在网络世界释放负面情绪,滋生网络暴力,产生道德失范行为。在价值取向上,容易受到片面的炫富、虚荣和拜金等负面价值诱惑,形成不全面、不现实的价值取向。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新媒体已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偏爱的信息平台,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让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倍感压力,传统的思政教育不管是课堂,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不再是最吸引学生的法宝。高校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和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变得封闭、落后,教育载体的选择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学生是具有多元化思维方式、多样化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果不在教育形式、教育制度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就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被自身的局限性桎梏于原地。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是影响教育工作效果的直接因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是思政教育日益重要的新形势对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新媒体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够跟上步伐,在技术和平台,甚至是因技术带来的理念变革环境下迅速适应。既能接受新理念,又能快速掌握新技术,在教育工作中能够和学生一道具备较高的网络信息素养和技术功底。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坚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夯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工作者明确自身的政治定位,不断精进自我,提升网络信息快速鉴别、处理的能力。

新思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策略

提升教育认识,明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以人为本、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全面发展的拥有坚定政治素养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地位,明确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总体原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是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透过以人为本的本质,服务好高校师生群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本质特征和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中去。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还可以体现在对新媒体的正确解读方面,新媒体赋予教育的以人为本更注重个性化差异。积极探索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借势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以人为本”,让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助力,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介观,提高信息辨别能力。

主体性原则认为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新媒体环境下的主体性原则是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要改变原有的单一主体定位,教育教学中认识到教师主体性的同时充分认同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双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认识到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意识和独立思想,及时的关注学习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中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导性原则指的是教育者是帮助受教育者发挥主体性的先行者和引导者,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发挥出来。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立德树人素养,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办好思政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者队伍要坚定信念,勇于因能够对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思政教师作为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引路人,需要自身先把握好政治方向。高校要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组织和领导,通过定期召开教育座谈会,听取思政教师思想汇报,研究思想新动向、新问题,引导教师群体坚定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增强教师的立德树人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边界让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工作的关键,网络时代的话语权被泛化在群体里,而不再是个别权威群体。高校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只有先深化高校思政教师立德树人的素养,才能进一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一方面,高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持,从地位和高度上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性质予以肯定。另外,督促高校思政教师群体的个人学习,面对复杂的新媒体舆论环境,思政教师要以身作则,主动剔除负面信息,打造基于信仰追求和职业操守气质风骨和正直形象。

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类思潮充斥,各类网络诱惑滋生,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提升成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必然举措。首要需要提升的是思政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思政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促使思政教师加强对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授课技巧的系统学习。鼓励思政教师厚植理论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研究。此外,还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和科研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学为科学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科研是教学的基础。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的科研支持,鼓励思政教师立足学生特征对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研究,将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结合起来,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不懈探索。

健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载体管理,实施权责管理,完善监督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首先是载体的管理,新媒体环境下载体的发展非常迅速,思政教育者要正确运用和监管。为了迎合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学生群体的偏好,加强对教育载体的管理,让多元化的载体发挥出合力,更好的服务于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当然,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动态发展,需要对载体进行定期的载体维护管理和日常应用的监督。不管是网络服务器还是网络教学软件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及时清除和更新教学材料,确保教学操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包括教学管理者、专职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对每一个参与者而言权责对等和平衡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做好权责管理首先要对权力和责任做好明确的划分,保证权力者履行其相应责任。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既要利用好教学管理的权力,也要履行保障教育工作开展的责任。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既有参与教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权力,也要面对一定的监管和效果评估。对于辅导员而言,既要参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的权力,也要尽到上传下达,监督学习的责任。对于大学生而言,既享有学习主体地位,接受教育服务的权力,也要发挥学习主动性,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的责任。最后是完善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要注意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为主,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监督,对于监管成果进行反馈,给出专业的建议。另外,监督管理要注意线上监管和线下监管的结合应用。(供稿: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讲师 赵梓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