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西和,层林尽染,行走在西和县西峪镇这片热土上,特色产业目不暇接,街道民居干净整洁,历史古镇处处绽放新姿。

卢水村村民晾晒粉条

走进西峪镇卢水村,粉条加工厂里热气腾腾,机器和粉、漏粉,人工捞粉、冷冻、洗粉、搭粉、上架、晒粉有条不紊,一派繁忙景象。西和县卢水玉龙粉条专业合作社是本村最早粉条生产的专业合作社,也是全村第一家投入粉条流水线生产企业。负责人卢礼宾说:“合作社现有职工10名,每天加工粉条5吨,年销售粉条300多吨。以前做粉条时,八九个人围着锅,添柴烧炭,每天最多生产百十来斤粉条。现在上了流水线生产粉条,既省工省时,又节能环保。”

今年35岁的卢明明自从来到西和县卢水玉龙粉条专业合作社上班,她家不仅脱了贫,而且过上了幸福生活,她乐滋滋地说:“过去老公一个人外面打工挣钱,养活一家六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我早上来,晚上回,家里老人、孩子都能照顾上,每天挣150元,一个月还能休息5天,现在有地方挣钱了,家里也有了积蓄,我花钱也不愁了。”

卢明明家只是西峪镇许多脱贫户的一个缩影,在西峪镇,像卢明明一样在家门口挣钱过上幸福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卢水村支部书记卢青龙介绍,近年来,卢水村粉条生产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和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村拥有年加工量500吨以上、有标准生产线的粉条加工厂4家,大小作坊20余家,整村年加工粉条5000吨,利润达450万元,粉条加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带动卢水村及周边各村剩余劳动力180余人在粉条加工合作社务工,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小粉条成了卢水村强村富民的大产业。

乔堡村八盘梨基地

沿着蜿蜒的水泥硬化路,我们走进了西峪镇乔堡村八盘梨基地,放眼望去,1200多亩沃野里八盘梨树遍布,大大小小的八盘梨树上硕果累累,宛如一幅绝美的秋收画卷。

即将采摘的八盘梨树

西和县东亮天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海林介绍,八盘梨在甘肃种植历史悠久。西和县出产的八盘梨是甘肃八盘梨的极品。过去,许多老百姓在自家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没有形成规模,为了把八盘梨打造成西和果蔬品牌。2017年,我们合作社在乔堡村建成八盘梨基地,采用矮化密制和集约化果林栽培以及林下套种中药材发展模式,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八盘梨基地涉及乔堡村、上坪村两个村,流转511户群众土地。在基地管护、林果采收等田间作业生产过程中优先安排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预警人口、流转土地户务工,日工资80元,走共同富裕之路。下一步,我们将在发展八盘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土地、空间、生态、本土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以‘文化为魂,田园为韵’,多种经营,发展立体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

在西峪镇叶大村一户干净整洁的四合院落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帘帘洁白如玉的挂面。这是一家三代人传承手工挂面的小作坊,叶小军老板给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制作手工挂面的过程。他说:“制作手工挂面程序比较复杂,先要选用上等的小麦面粉和面,再盘面、醒面,盘条、经过反复多次揉、搓、醒,拉面。挂面才能被拉到三米长短,根根如丝,用撑面杆从面中间精准分开,防止粘连,再用重物固定,最后接受阳光和空气的塑造晾干后,加上包装,然后就成了成品挂面。我爷爷的时候一斤挂面卖1.3元,现在卖7元多。我们一天只能生产50斤,挂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要在爷爷、父亲制作手工挂面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把手工挂面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叶大村村民叶小军晾晒手工挂面

在叶大村,像叶小军一样手工制作挂面的小作坊达40多户。

西和县添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西峪镇河坝村阳坪社,该合作社是一家种养殖结合的合作社,养殖西门达尔肉牛,种植半夏。目前,存栏西门达尔肉牛150多头,流转土地800多亩种植半夏,用养牛产生的粪便作为生物有机肥返哺田间,带动了当地养殖业和种植业发展,解决了本村撂荒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西和县添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

西和县添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挖半夏

西和县添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晾晒半夏

今年以来,西峪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以八盘梨栽植为主,以粉条加工、叶大挂面、蘑菇种植、木器加工为辅的“一主四辅”产业;实施以“创建10家年产值50元以上的合作社,新增100户五小产业,发展千亩中药材,打造西峪万亩八盘梨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万”产业发展工程,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了地方特色品牌,使更多的农户分享到了产业丰收的硕果。(金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