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作为颐和园博物馆的首展在颐和园拉开帷幕。园说Ⅲ展品时间跨度四千年余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国时期,包括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周青铜器、汉代瓦片、唐代铜镜、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时代的家具、器物、字画,甚至还有从唐代开始的外销瓷器,全面地追溯了福寿文化的历史渊源。

展览展出286件/套福寿文化题材的国内文物及外销文物,分为“福寿绵长”、“寿山福海”、“福寿万象”、“福寿满堂”及“福寿攸同”五个部分。

                                                    颐和园供图 

在“福寿绵长”部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马场类型四大圈纹万字纹双耳瓮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文物出土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附近,距今已有3900余年的历史。

第二部分“寿山福海”展览单元,由秦、汉的瓦件作为开篇。其中,秦代的母子鹿纹双鹿瓦当,成年鹿仰头站立,在它的胸前还有一只正在嬉戏的小鹿。因“鹿”与“禄”同音,所以人们赋予它祥鹿富贵的美好寓意。整幅画面妙趣横生、动静结合,充分体现了秦人工匠精湛的技艺。

另一件汉代“飞鸿延年”瓦当展品,瓦面正中是一只“鸿鹄”。这只展翅飞翔的天鹅洒脱奔放,仿佛在翱翔中大声鸣叫。在它夸张的长颈两侧分别雕刻有“延”、“年”二字。“延年”二字呈方形,与十字型的天鹅交叉排列给人以动静结合、对称稳定的画面感,充分展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延年益寿的渴望。

在“福寿万象”展览单元,展出的清代紫石雕“海屋添筹”人物故事紫檀嵌牙插屏,是件海外回流文物。这件插屏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1860年,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并被掠走大量珍宝,其中这件插屏落在了一名叫哈丁的军官手中,从此一直在其家族中代代相传。1975年,哈丁家族的后人——哈丁女士经过数次辗转才终将这件文物捐还给了颐和园。

                                             颐和园供图 

第四部分“福寿满堂”展出慈禧手指画,这幅书画作品是慈禧太后51岁时用手指画出的菊花图,指画就是用手指和指节、手背代替画笔作画,用这种方式来画画,更能体现出作画人高超的绘画水准。同时,这幅图使用反向拓印的方法,将原本的图案的留白用朱墨填满,原图的图案就成了这幅图的留白,形成一种高度对比的图案,这种方法别具一格。同时,画风细腻,菊花象征着高尚的品德,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人格理想。

第五部分“福寿攸同”,位于德和园扮戏楼主要展出“海上丝绸之路”之中的外销瓷器、珐琅器、银器与折扇等带有中国古代的福寿文化相关文物。

展览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以“园说”系列展览,向公众进一步展示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刻内涵。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缪祥流介绍:延续2019年园说首展的文化脉络,我们依托颐和园园藏文物资源,联合国内18家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园说Ⅲ”,首次聚焦园林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展现园林文物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

据悉,展览展期为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月8日,展览地点分别为颐和园博物馆(原文昌院)与德和园扮戏楼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