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杨贤江针对当时社会劳动教育实际问题和青年学生实际需要,以青年学生为指导对象,“动的青年修养”为核心,“养成完全之人格”为目标,倡导“修养与劳动”并进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涵养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彰显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一、“动的青年修养”为核心

“人间本来是动的人间,而人间中的青年,更是富于动的天性。故从生理上看,从心理上看青年生活的要素,就是这个‘动’字。”青年的本质就是“动”。杨贤江认为,万事要想成功,就得去动。动的意义“不是肉体上的暴动,不是心思上的妄动,乃是发挥内心的蕴藏,丰富人格的内容,多与人类全体的生命有关系、有交涉,用奋斗的精神,来创造人生的价值。”因此,就必须加强青年“动”的修养。故提出“用力须专精”和“志趣要纯洁”作为“动”的要旨。自动是青年学生必备的素质,教育者仅仅是引导和辅助的功能,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树立学生的自动精神。故杨贤江提出,一是将自动作为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大力推崇。青年,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自动者”,“以自己之能力而为活动者也,即自能之事而自为之者也”。自动的青年要善于自学,遇到阻碍主动克服。事前计划,事后审慎,临事机警,事后复案;善于支配环境,积极参与社会事业,时刻抱有积极进取的态度,主动成人。二是将“动”融入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指导过程。鼓励学生自修,除学校教育要求的学习知识之外,扩大阅读知识面,旁搜远证,探原穷委。他认为,“学不贵博而贵专,然不博又焉能专?此自修之必要也”。三是在团体生活中发展自动力。在团体生活中养成共同生活的习惯,培养合群思想,增长知识经验,焕发精神,实践学术,发挥自动力完成自己的事情,勤于劳动且乐在其中,做一个积极主动,积极进取的好青年。

二、“完全之人格”为目标

1921年,杨贤江发表《教育与劳动》《德国之劳动教育》和译文《英国劳动教育之发达》《美国工厂教育之设施》等大量探讨劳动教育的文章,他发现,德国劳动教育所教授的科目显然是社会主义的,他们的劳动阶级建设各种学校的目的,在使劳动者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他鄙视“把肉体劳动当作卑贱的苦役看待的观点,在教授方面必以养成活知活能为归宿,第一要教学生个人生活能独立;第二要教学生共同生活负责任,而以养成劳动及协作的习惯为目的”。杨贤江将劳动生活看作青年圆满健全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批评“我国读书人向来以不事生产为高尚,现在的学生亦不注意到生活问题。以为有了学历,总会有饭吃”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把讲修养与劳动实际结合起来,“注重修养和劳动的并进”。“在学科上,要注重实科的;在训练上,要注重人生的。”也就是说,学校教学中,不能过分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学科,也要注意偏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科;而以教授学生日常技能的课程,也要注意对学生人文修养和人生观的培养。“修养之法,举之有三:一曰自治,二曰自学,三曰自强。所以举此三端者,以学校施教以德育、智育、体育之故”。“学校教育之目的,造就完全之人格”,“学生修养之目的,学成完全之人格”。他认为,“教授方便必以养成活知活能为归宿”,知识和技能二者必不可少,青年学生既要学会灵活的知识,也要学会灵活的技能。为此,他要求青年学生养成劳动及协作的习惯,主张学校要教学生个人生活的独立,“凡整理清洁诸事宜,不应假手工役,以除倚赖他人之积习,而植勇于任事之初基,能养成劳苦操作之习惯、勤俭诚朴之良性”。“体脑劳动”并进再加上修养的意义,才能有个健全的人格,才能有个文明社会。

三、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掌握劳动技能

1919年,他发表《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近代教育上之需要》《勤作教育》,谈到“以前之劳动专用筋肉,现代之劳动专用柔嫩之神经”。而教育与大势息息相关,“须注重实业教育发达,以促进劳动养成劳动之习惯,为主张勤作教育之本旨者。”再次强调,“养成独立自由之习惯与精神”为勤作教育之要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在校时,为练习勤劳,为训练肢体,为运用筋肉,也可有多种关于劳动方面的作业;譬如室内的扫洒整洁,农场的栽培饲养等,皆富有教育的价值,不仅仅为学得一种技巧而已。青年学生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从这种劳动生活中“得到对于实际工作的知识和对于特殊职业的知识,重视由实行工作及满足工作的需要而获得的习惯,并养成真正认识普遍劳动与人间的理想以及劳动价值的态度。”为此,他希望学校配备有农场、工厂以及机械器具等设备,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指导青年学生过劳动生活。他认为青年该有以下的劳动思想:“第一,我们该信仰‘工作即生活’,该实行‘一天不做工一天不吃饭’的教训。这里要把从前名士派‘不问生产事’的狂妄用想除去了。第二,我们该学得一件技艺使用体力的,以实现分工互助的原则。——这里要把从前贱视肉体劳动的荒谬观念除去了。第三,我们该为现代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做解除束缚、改良生活的运动,向不劳而获、作威作福的压迫阶级施行攻击,以期实现大家做工且有工可做的社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人类谋生的手段,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两者没有等级上的差别,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他反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观念,提倡人人参与物质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青年学生应改变对劳动的看法,把劳动作为一种自我改造的快乐而非负担。杨贤江主张教授青年学生相应的劳动技术课程,在教劳结合中学习劳动知识,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和正确态度,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实现教育劳动化的真正意义。

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促进,强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既揭示了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社会功能等教育哲学领域内的重要概念和诸多问题,又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原理,直至今天仍然具有普适性的价值。结合杨贤江劳动教育思想内涵要义,从人的劳动能力建设转向人“知、情、意、行”的全面进步;从心智培育转向身心一体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张健华,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艺歆,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