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记原中央苏区,红军故乡,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必发。

摘要:

张必发,原中央苏区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五年革命,一朝被害。其子七岁,地下党员带往深山逃难二年,随祖母讨乞四年,承红色血脉,不畏生死,又奋勇前行。

2014年正月的一天,长汀县博物馆陈伟田副馆长的办公室来了两个老人,88岁的张承宗和他的老伴。张承宗是长汀法院的退休干部,他跟馆长说:“我与老伴在博物馆门前过往几十年,听说这里是展览中央苏区人物事迹的,我想打听个人,不知有没踪迹?”

陈副馆长说;“你打听谁?”

张老说:“张必发”。

陈副馆长问:“张必发是你什么人?”

张老说:“是我的父亲。”

陈副馆长拿出一本书,翻到某一页,说:“张必发曾任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你说是他的儿子,有什么凭据?”

张老说:“有。1951年长汀县人民政府发给我家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证上分田分房的四口人有他的名字:张承宗、林三嫂、陈陈、张必发。”

陈副馆长问:“张必发活到了解放后,分到了田地房屋?他后来怎样了?”张老长叹一声说:“没呢,说来话长啊!”

此后,博物馆李鸿副馆长到张老家走访,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幕。

张必发(1906----1935),又名张占凤,1906年生于福建汀州城郊,祖籍长汀县三洲小潭村,祖辈都是三洲汀江码头的搬运工,后迁居汀州城郊罗坊乡上塅村。1929年红军入汀时,张必发在汀江码头当装卸工人。他为人热心,生性耿直,爱打抱不平,敢为工友说公道话,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当年汀州水运繁荣,货物流通多依赖船只,码头成为人流量最多的地方,红军宣传革命,汀江码头是必到之处。张必发接受了革命宣传,积极投身革命,不久被选为码头工会负责人。经过锻炼,他渐渐成为一名较成熟的革命者。1932年6月汀州市工农代表会议改选,张必发被选举为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

张老讲,他奶奶(人称江三叔娓,1950年9月去世)生前说,张必发有一次回家很高兴,说毛委员邀他走街串巷好些天,叫汀州市政府要关心群众生活,说毛委员是个大好人。

翻开《长汀人民革命史》,苏区时期长汀的红色政权有以下记述:

1929年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入长汀四都。14日,红军攻下长岭寨,消灭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解放汀州城。3月初,中共长汀特别支部改为临时县委。20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批准成立中共长汀县委,书记段奋夫,委员王仰颜等,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驻地云骧阁;主席邱潮保。4月初,红军离汀回师江西。5月19日,朱毛红军再经古城四都抵濯田,渡过水口,经涂坊、南阳,下上杭、龙岩。8月底,红军主力从闽中返回闽西。11月23日,红四军再次进入汀州。

1930年5月18日,在涂坊成立长汀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涂作义,后来接任为张贵顺——肖金水——李庭辉——曾炎。10月,长汀、连城合并成立汀连县,成立中共汀连县委、汀连县苏维埃政府。汀连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段奋夫。

1931年9月11日,红一军团第十二军配合闽西地方红军新十二军攻克汀州,闽西苏区和赣南苏区连成一片。10月,成立中共汀州市委,王观澜任书记(建国后,王观澜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原农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后来继任为罗忻然——梁国斌——彭儒。成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饶根,后来改选为张必发——曾志向。

1932年3月,撤消新汀县,主要区域并到长汀县,选出长汀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蓝兴南,后来改选为温必权(后来被选举为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涂作义——赖观正。

1933年9月,在城关成立中共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县委书记王惠民,后来接任——廖汉华——岳德义;选举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必发,红军长征后接任为——廖莲英——邱文——江仁富。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罗明、张鼎丞等都到过汀州市苏维埃政府检查指导工作。刘少奇在这里指导过职工运动,陈云在这里撰写了《怎样订立劳动合同》一文。

关于汀州市委与汀州市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长汀人民革命史》称:

汀州市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直辖市,在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指导下,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工作出色。汀州市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为粉碎国民党对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支援革命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红色小上海”。如:成立了汀州市民警局;在营背街恢复火力发电厂;创办中华商业公司、中华贸兴公司、中华纸业公司、中华苏维埃福建省银行、闽西工农银行、中华织布厂、红军斗笠厂、红军印刷厂、弹棉厂、兵工厂、熬盐厂、樟脑厂、炼铁厂、列宁书局、红军医院、红色邮政局,组织造纸、织衫、烟丝、雨伞、竹木器具、家具、砖瓦、油纸、皮枕、药材、铁器等二十多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为筹措军费,先行增设汀州关税处,征收汀州出口货物税。成为苏区经济战线的尖兵。

1932年10月,受“左”倾思潮的排挤,毛泽东离开瑞金来到汀州市,一边养病一边深入汀州市党政机关、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革命斗争,他与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必发等人走街串巷,与郊区农民一起生活劳动拉家常,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光辉论著。

毛泽东不但在休养所召开过多次座谈会,调查会,积极分子活动会,详细地向各位代表了解汀州市的经济建设情况,而且,还深入到基层工会、商会、合作社、公营工厂、机关等,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到当时农村没有人挑柴来卖,米被奸商垄断了,盐运不进苏区,盐老板都把盐藏起来卖高价;汀州市政府对群众生活中的这些实际问题,开会时不重视,只强调扩大红军,组织运输队。

为解决工人、农民、战士反映的各类问题,毛泽东专门前往汀州市苏维埃政府召开干部会议,一方面听取干部们如何加强汀州市政府各项工作的意见,另一方面把工人和群众反映的意见告诉市政府领导。毛泽东非常希望汀州市的干部学会做生意,注重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婚姻问题。

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一度顾此失彼,没有注意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物资需要。毛泽东调查发现后,对张必发等市苏维埃政府领导给予了及时批评。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到:“以前有一个时期,汀州市政府只管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对于群众生活问题一点不理。汀州市群众的问题是没有柴烧,资本家把盐藏起来没有盐买,有些群众没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价又贵。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十分盼望我们帮助他们去解决。但是汀州市政府一点也不讨论。所以,那时,汀州市工农代表会议改选了以后,一百多个代表,因为几次会都只讨论扩大红军和动员运输队,完全不理群众生活,后来就不高兴到会了,会议也召集不成了。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呢,因此也就极少成绩。”

受到毛泽东的批评,张必发组织汀州市苏维埃政府领导及时召开各项会议,努力改变工作作风,切实解决群众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困难。经常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小孩读书问题,许多人生芥疮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生活上的实际问题,都把它提到工作议事日程上进行讨论,进行检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解决群众生活问题。

一是加强粮食调剂局工作,开设汀州红色米市场,保护商人的正当贸易,促进金融流通,组织合作社,夜访贫农解忧难,组织耕田服务队,组织砍柴队上山砍柴,发动群众熬制硝盐等;

二是在各行各业成立基层工会来负责做好工人的生产生活工作。在京果业、纸品业、纺织业等24个行业,成立基层工会,认真落实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执行《工会组织法》,代表工人利益,组织工人参加生产管理,保护劳资合同,增加工资,改善工人生活,保护妇女儿童权益,解决失业问题;

三是成立优红家属委员会,表彰红军好家属,发放红属优待证,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解决红军家属的犁田耕地收割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解决参军青年的后顾之忧。

这些措施的落实,汀州市委、市苏维埃政府及时纠正了毛泽东指出的问题与错误。使广大群众认识到,苏维埃干部是代表群众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此后的各项工作迅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如,扩大红军,动员运输队走在了各县前列,还为红军“收集5万床被单”、“借谷60万担”、“募集20万双草鞋”,编制20万顶斗笠。汀州市红军军服厂,赶制了大量军衣、军帽、绑腿、被单、子弹袋、干粮袋等。红九军团北上长征时,为每人发给一件新灰斜纹布薄棉衣、一条新灰夹被、三双新草鞋、几斤口粮等。

在这段时间内,张必发组织汀州人民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苏维埃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大力表扬:《红色中华》第29期、30期、34期、40期、55期、62期、65期、66期、67期、69期、72期、78期、98期、106期、110期……等,报导了汀州市许多动人事迹。

受毛泽东的熏陶与影响,张必发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与践行者。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组织上安排张必发留下做地下工作。张必发还将自己的亲弟弟张占东也送上前线,加入红军长征的队伍。按照省委“保卫汀州”的要求,组织成立数百人的抗敌大队,配合红军24师阻击敌人,使主力红军顺利转移。

1935年正月在汀城宝珠门被国民党还乡团捕获,敌人想从张必发口中知道红军撤离后还有多少共产党员留下来开展秘密活动?还有什么计划?……但是无论敌人使用何种残忍的手段,都没能得到一丝想要的东西,最后气急败坏的敌人对张必发做出了枪决的决定,几天后在枕头坪(现福里区)被枪杀,就义时年仅29岁。张必发的英勇就义,原汀州市的革命同志没有一个受到牵连,保护了一大批革命火种,为党的敌后游击战保存了强大的实力。

张承宗(1927----2018),男,生于1927年12月19日。张必发担任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带领纠察队打土豪分田地,土豪劣绅对他恨之入骨。张必发遇害时,他的儿子才七岁。刑场上还乡团有人说,“张必发有一个儿子,要斩草除根”。一名地下党员听到这话,偷偷带着七岁的张承宗逃到汀州城西大山里的“半天栋”“九里岭”搭茅棚隐居。地下党员以烧木炭谋生,两人在山上一住就是两年。由于长期风餐露宿,生活艰苦,二年后的一个春天,地下党员得重病支撑不住,临终前把张承宗送下山,走到“雷公栋”山脚下时倒在路边,时已九岁的张承宗由挑炭工人送回家。到家后,家中只有奶奶一个人了,他的母亲在张必发被害后几个月就死了。年迈的奶奶带着小承宗掩埋了地下党员的尸体,走上了乞讨之路。几年间祖孙俩讨遍了河田、策武、四都、新桥、古城等地的许多地方。承宗13岁那年,奶奶已七十多岁无力走远路了,汀城一个叫江老李嫲的好心人收留了他们,于是在江家住下,对外称是江家亲戚。

林三嫂(原姓曾又名秀珍),女,瑞金县云石山人,生于1932年12月9日。因受不了继母的虐待,1946年春私自出走,跟着挑夫一路从瑞金来到长汀。三元阁照壁背的林长顺夫妇收留了她,认她为义女(在林家排行老大,人称大妹哩),后到新庄村罗屋地主家放牛。1949年春经林家介绍与张承宗结婚。1950年9月生育第一胎男孩,7天后死亡,抱养陈姓女孩作养女,取名张陈陈。

1949年10月18日长汀解放,土改工作组动员张承宗参加农会。承宗的奶奶(人称江三叔娓)心有余悸,不同意承宗参加土改工作。工作组征求承宗妻子林三嫂的意见。林三嫂说:“尼次唔比得(这次不比得)前次解放,毛主席万万岁,可以出来帮政府做事。”于是张承宗参加农会,后来担任罗坊乡民兵营长。

1950年前后,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地方土匪活动猖獗,他们或遁入深山或躲入山洞负隅顽抗。张承宗作为民兵营长,和大军(解放军)一起剿匪。经历两次危险。

石燕岩,原名石燕洞,汀州城南屏山以南的一个小山窝,其地陡峻,岩洞密布,深浅不一,或十几米,或几十米,是土匪躲藏的好地方。1950年秋天的一天早晨,有群众报告,石燕岩山洞中发现土匪。县剿匪队20多位解放军来到民兵营长张承宗家,要求乡里组织民兵一起去石燕岩剿匪。张承宗一边让妻子做饭给解放军吃,一边去组织武装民兵。到了石燕岩,当地村民说,石燕岩有一个大洞,深达几十米,有两个出口,分别在小山的东面和西面。经商量决定兵分两路,民兵一路从东方洞口入,解放军一路从西方洞口入,相向搜索前进。洞里潮湿阴暗路滑,两路人马静静前行,慢慢向前。来到一个转弯处,不知是谁踩动了一块石头,“哗啦”一声,引来对面哒哒哒一梭子弹,差点射中领队的张承宗。原来对面是解放军,这边急喊“是我”,才避免了自己人伤亡。这次土匪躲进其它洞穴,搜索无功而返。

又有一次,在县看守所关押的一个土匪说要立功,称在石燕岩山顶有个洞,里面藏有土匪。县看守大队的解放军将土匪押出带路,和武装民兵一起进山清剿。土匪被绳子绑着,留出一段绳子由张承宗拉着。一行人来到山顶陡峭处,土匪猛然往山下跳去,拉着绳子的张承宗被摔倒在岩石上,差点被一起带到悬崖下。

张承宗先后在粮食部门、公安部门、乡镇工作过,最后在长汀县人民法院退休,2018年12月去世。

在参加工作和退休后的几十年里,张承宗从没有向外界或子孙说起父亲张必发和自己小时候的苦难。近九十岁时,老两口在三元阁“福建省苏维埃历史博物馆”门口,看到每天许多人进进出出,有点好奇。一次问门口的值班人员:“这里是做什么的?”值班人员回答:“是展览福建省苏维埃时期革命事迹的”。于是有了进馆打听的想法,于是才知道父亲土地革命时期是原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

2018年11月29日,92岁高龄的张承宗病重住进龙岩市博爱医院。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时,面对电视新闻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肃然敬礼,致敬他心中的共和国。并向他身边的孩子们说起了他的父亲和自己的童年。最后,他希望孩子们作为革命后代,要牢记先辈的革命初心,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将苏区的红色思想和精神注入到砥砺前行之志中,守好守牢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共和国!

(文:赖永发 戴生晟 部份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长汀人民革命史·党政建设·汀州市委与市苏维埃政府》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2、《长汀人民革命史·纠正“左倾”劳动经济政策·毛泽东深入汀州市进行社会调查》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3、《中国苏区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作者:陈立明邵天柱罗惠兰

4、《红色中华》全篇(整理本)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

5、《汀州市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必发后人讲述先辈往事》李鸿《福建党史月刊》2020第二期

6、《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 193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