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推进天津实现“双碳”目标,近日,天津国资研究院特约专家们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献智献策,加快美丽天津建设。

做好碳中和“加减法”发展新兴产业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天津国资研究院行业研究总监李嫄春认为,碳中和是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减法即通过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加法则是增加碳吸收,包括生态碳汇等。因此,减少碳排放相关的新能源、智能制造、碳交易,以及增加碳吸收相关的森林碳汇等新兴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李嫄春表示,未来,天津应进一步发挥光伏产业优势,拓展储能、“光伏+建筑”,“光伏+5G”,“光伏+交通”,“风光储”一体化等领域;加大智能制造产业扶持培育力度,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探索延伸新能源车相关产业链;挖掘碳交易、生态碳汇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在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碳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国资研究院特约专家朱承亮认为,我国亟待加强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和技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天津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朱承亮表示,天津市应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培育国家实验室等碳减排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碳减排技术攻关清单,加大碳减排科技人才引进和储备;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同时,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对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扩大绿色空间和生态产品供给,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方面深层次协同京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

探索绿色+转型金融体系向低碳社会平稳转型

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并发展了种类齐全的绿色金融体系,但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转型过渡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倡导发展绿色+转型金融,将有助推动国民经济向低碳社会更加平稳过渡,亦能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天津国资研究院特约专家万志宏在《大力发展绿色和转型金融,助力天津实现“双碳”目标》一文中指出,天津具有发展绿色+转型金融的良好基础,但目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支持手段难以惠及,迫切需要运用转型金融思路与工具,对黑色金属冶炼的相关产业(钢、生铁、铁合金、铸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和技术升级,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万志宏表示,在天津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持续推进绿色发展,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对相关产业和企业的支持作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