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6日,在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附近的华8井,喜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以此为标志发现了胜利油田,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渤海湾地区勘探开发的序幕。从1961到202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走过整整一甲子。胜利油田坚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坚定“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壮志,共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累计实现收入2.39万亿元、利税1.03万亿元。站在新起点,胜利再出发,向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领先企业、打造百年胜利”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行。

胜利油田持续推进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夯实了老油田稳产基础。

艰苦创业国之柱石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有些日子平平淡淡毫无波澜,有些日子必定被铭刻在历史长册。

时间在这一日定格。1961年4月16日,是注定载入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史册的日子。

当天,在位于我国东部的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喜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黑色的液体从大地深处喷涌而出,仿佛带着史前时期的记忆和芳香。“出油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去看地里往外冒油,比看到金子还要兴奋。”

沉睡亿兆年,一醒惊天下。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加速,历史在这一刻被浓重墨彩地重新描述。  

对胜利油田来说,华八井是胜利的根,是胜利梦开始的地方。从此,中国地图上开始有了胜利油田的方位和坐标,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渤海湾地区勘探开发的序幕。

彼时恰逢新中国的工业艰难起步之时,经济基础薄弱,油料供应极为紧张,西方国家实行石油全面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新中国。他们断然声称:石油短缺,中国军队撑不住一场防御性的战争。  

因为缺油,那个时期,新中国的飞机停飞、坦克停止训练、拖拉机闲置,没有汽油,北京的公交车,只能背上煤气包,烧煤气作为动力。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就转不动。

当时,西方地质界盛行“海相成油理论”,断定中国无油、华北贫油。然而中国人不靠天,不信邪,靠自己的双脚踏遍青山荒漠,寻遍森林沼泽,打量着祖国的山山水水,每一个沟渠山褶。根据中国地质学家提出的“陆相成油理论”,按照党中央的统一指挥,按照国家战略东移的部署,1955年,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华北平原展开。

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在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大别山以北、渤海湾以西,4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老一辈石油人带着祖国的重托和期盼,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从北打到南、再从南打到北,从华一井到华七井,数年间转战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人们筚路蓝缕,苦苦寻觅,“恨不得两手扒出油来”。

历经了2000多个日夜的艰辛探索,辽阔的华北探区到处留下了找油人苦苦寻觅的足迹。但勘探进行得很不顺利,“空井一口接着一口”。在4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上,用7口探井找油,如同大海捞针,甚至被外国专家称作天方夜谭。

斗争越是艰险,精神就越显伟大。老一辈石油人屡败屡战,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饥饿、寒冷对抗,在希望与绝望的拉锯对决时刻,在分秒必争的鏖战中,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包围圈越来越小,最终,他们挥师东营村,叩问荒原,在这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子往东3华里的地方,确定了华八井的井位——地震第八测线11300号桩。

胜利油田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责任使命,累计为国献油12.5亿吨。

没有地方住,他们就在牛棚羊圈里,月光从秫秸墙的缝隙里照进来,牛棚里屎尿味直窜鼻子,呼啸的寒风把被褥吹得像黑铁一样生硬冰冷,可累了一天的石油人倒头就睡;每月的粮食不够吃的,他们就吃地瓜干、棉籽饼,一个个都脸色发青,浑身浮肿,“屎都拉不出来了”。

饿着肚子、住着窝棚、吃着野菜,在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原上,老一辈石油人手拉肩扛,硬生生地把上百吨重的钢铁设备托运到井场,矗立在大地上,把钢铁钻头插进大地的胸膛……

钻机的轰鸣声第一次响彻在沉睡万年的渤海荒原。猎猎的红旗迎风招展,高高竖起的井架挺立成这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当钻进抵达1755.88米处时,井管内喷涌出一股冲天的褐色油柱。华北醒过来了,历史在这一刻改变了走向,带领着中华民族开启了工业化的加速度。

华八井,宣告了“华北无油论”的破产,开辟了华北平原找油的新时代,胜利油田横空出世。1962年9月16日,营二井产生剧烈井喷,天然气、原油、泥浆汹涌着从井口喷薄而出,就像一条黄龙直上百米高空,方圆十里都能听到“油龙”怒吼的声音,闻到石油芳香味。人们兴奋地高歌狂啸、奔走相告,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仿佛全中国、全世界都听到了黄河口乌龙腾空的巨响。9月23日,营二井日产工业油流555吨,刷新了我国日产原油的最高记录。

1964年1月,几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齐聚渤海平原,万马奔腾黄河口,浩浩荡荡扎营在荒原上,拉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

1965年1月25日,位于胜利村构造的坨11井试油放喷,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全国第一口千吨井,胜利油田由此得名。1974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25周年前夕,新华社以《我国建成又一个大油田——胜利油田》为题,第一次向全世界报道了胜利油田。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刊登。一时举国欢腾,世界惊殊。

为支援祖国建设,一解国家能源之需,胜利人大打原油上产进攻仗,年年发现新油田,年年建成新油田,年年超额完成国家原油生产任务。原油产量从1966年的134万吨,上升到1978年1946万吨,平均每年以27.9%的速度增长。胜利人仅用17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我国第二个大油田。

胜利油田用高科技推进油田高效开发,建成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采油平台——青东5滩海陆岸采油平台。

60年前,华八井喷出黑色的金子,中国地图上开始有了胜利油田的方位和坐标;60年来,一代又一代胜利人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在这个荒凉得连“鸟也不搭窝的地方”,在这个“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的艰苦环境中,开拓不息、创新不止,用激情用汗水用热血和生命,雕琢成了穿越时空、熠熠生辉的“胜利精神”。

跨越发展胜利丰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国民经济蓄势待航,石油需求量猛增,但胜利油田的发展遭遇了瓶颈。1978年,胜利油田产量上到1946万吨后开始下降。“每年要掉100多万吨,到1981年直接降到1611万吨,形势逼人。”

中国石油企业的改革是从原油产量1亿吨大包干开始的,胜利油田应改革而呼,主动承担起改革“试验田”职责,率先实行产量包干,迈出了中国石油企业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产量包干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胜利人的上产热情,原油产量一路高歌猛进,接连突破2000万吨、3000万吨大关,创造了3350万吨历史巅峰,焕发出了万马奔腾的蓬勃生机。

改革为胜利油田激发了内生动力,理论技术的突破为胜利油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作为我国石油工业奠基者之一的康世恩,曾这样形象地比喻胜利油田的地质状况:“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对不起来。”胜利油田囊括了世界油藏类型的2/3以上,被称为“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勘探开发难度之大国内外公认。

在陆相成油理论、构造聚集理论的指导下,胜利油田勇夺榜眼,成为全国第二大油田。然而,此时的胜利油田地下油气分布呈现出“忽油忽水、忽稠忽稀、忽深忽浅、忽轻忽重、忽有忽无”的“五忽”现象;“之前是在地下寻找‘倒扣的碗’,但是碗即将就要采空了,怎么办?”

“石油在地质家的脑海里。”石油地质理论的每一次飞跃,都会带来石油工业的大发展。面对胜利油田这样异常复杂的地质构造,要实现不断发展,胜利人依靠的就是“勘探无禁区,开发无止境”的不断探索,挑战禁区,挑战极限,挑战未来。

“油藏复杂程度决定胜利科技高度。”这是胜利人面对未知、面对历史、面对未来,最豪迈的回答,掷地有声。

油田人探索出渤海湾油气富集区带具有多类型、多层楼的特点,纵向上多层叠置,横向上多种类型有序分布,总结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1985年,该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油气成藏理论中树立了“胜利丰碑”。

依靠这一理论,胜利油田相继发现了23个油气田;会战孤东,鏖战滨海,开发埕岛,开发高潮迭起,从1983年到1994年的十年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58亿吨,年探明储量最高达到4.1亿吨,奠定了油田持续高效勘探的基础,实现了油田产量的跨越增长。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胜利地质科研人员秉持“勘探无禁区”理念,以“夯实油气资源基础”为己任,不断寻求理论创新、技术进步,才带来油气勘探的大发展。2004年,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胜利油田连续10年三级储量过亿吨,实现了济阳坳陷高勘探程度区持续稳定增储,引领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2020年,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为国内老油田增加储量、稳定产量带来指导意义。

在“碎盘子”中找油难,把油采出来更难。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胜利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综合含水高达92%以上,100方的采出液中,油还不到10方。有人笑称:胜利油田水淹油层,先是“过脚背”“过腰间”,现在几乎淹到了“脖颈”。除此之外,浅层油稠流不动,“跺几脚都不变形”;深层油低渗透流不出,像深埋地底的一块块“磨刀石”,滴水不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难题,是创新的方向。“采收率若提高10个百分点,可支撑2340万吨稳产大约20年。”胜利油田油藏工程首席专家束青林的回答斩钉截铁,把潜力变成生产力,关键在创新驱动。在挑战面前,胜利人奋力攻坚,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攻关勘探开发技术难题,全力打造理论技术创新强大动能,攻克了极浅海、低渗透、稠油、小断块等世界级开发难题,突破了高温高盐和98%极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大关,攀上了国内外采油技术的高峰……跺几脚都不变形的特超稠油,依靠融合多种手段的“组合拳”HDCS、HDNS等技术,稠油年产量超过500万吨,建成国内第二大稠油生产基地;滴水不透“磨刀石”一样的低渗透油藏,被仿水平井开发技术等一把把“金钥匙”打开,年产油超350万吨;从零开始的滩浅海油田开发,已累计产油6000多万吨……

胜利人始终坚定“老油田不老”的信心和决心,拿起“放大镜”“绣花针”,对茫茫地下进行再认识、再刻画,不断挑战极限,突破禁区,一次次用探索和实践更改教科书的金科玉律,一次次站在石油勘探开采技术的世界之巅。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胜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孔凡群说:“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胜利油田必须持续打造核心关键技术体系,为老油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持续提升海上应急救援能力,保障海上绿色安全生产。图为海上消防及溢油回收应急演练。

60年来,胜利油田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共发现81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663亿立方米;原油产量曾经连续9年保持3000万吨以上,连续20年年均产量保持在27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五分之一,创出了老油田持续效益稳产的奇迹。

改革之力嬗变华章

201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低油价,让胜利油田在高油价时期掩盖的问题和矛盾水落石出。

多年来,曾经的“大而全、小而全”等传统体制机制优势逐渐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采油队、采油矿、采油厂、分公司自下而上的四级管理模式下,基层一事一请示,一事一报告,机关按规章流程办事,层层审核哪关都少不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强,创新创效动力不足……

矛盾点就是发展的潜力点。2017年初,胜利油田提出了“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的全新经营理念。2018年,胜利油田吹响改革的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流程再造、组织重构、资源优化,为油田高质量发展架桥开路。

思想破冰,河流奔腾,万物萌生,欣欣向荣。

从2017年开始,胜利油田长期形成的“油田-采油厂-采油矿-采油队”四级管理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油田-采油厂-采油管理区”三级管理模式。新模式下,油田16家油气开发单位以及484个采油矿、队调整为115个采油管理区,管理层级由四级压扁成三级,机构减少75.8%,2000余名管理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

管理区被赋予管理区经营自主优化权,成为油藏经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从以前的“执行者”变身为如今的“经营者”,对油气生产存量业务拥有七项经营优化权。由此带来的是,主业劳动生产率提高58%。

胜利油田以变革性思维重塑体制机制,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架构基本形成。图为新型采油管理区挂牌。

胜利油田把采油厂辅助生产、科研技术、维修护卫等单位和人员进行专业化整合,建设16支专业化队伍,将原来的“采油一家人”变为甲乙方市场关系,使采油厂更像“采油厂”,专业的人更“专业”。专业化管理后,胜利油田盘活用工6600人,提高劳动生产率20.2%;通过规范管理、优化调剂、成本管控,同口径降低外委费用1.07亿元,节约设备重复采购投资1.4亿元。

在胜利油田,无论是生产一线还是机关部门,矿长、处长等带“长”的称谓越来越少。上下级垂直管理、行政指令变为工作协同关系、市场责任主体关系,两级机关职能转向全力以赴为采油管理区提供管理支撑和技术服务。

胜利油田打破机关条块化设置,推行“管理部门+服务中心”组织结构,构建“大系统、大部室、大岗位”建制。业务流程数量由859支优化为182支,审批环节由3467项优化为310项,全面提升了机关运行效率和管理效能。

胜利油田合理利用站库、井场等闲置土地资源推广应用光能、地热等绿色清洁能源,实现能源布局多元化。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油田主业单井用工下降34.7%、劳动生产率提高58%,低无负效资产比例降低至7.98%,油田发展活力和动力持续增强。

拥有103口油水井的注采504站,最少用工数是多少?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五区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挑战赛,站长于培晓的“花名册”越缩越短,50人、40人、30人、20人,现在是创记录的11人,把“两位数”优化成“一位数”已是指日可待。

2018年,东胜公司桓台采油管理区接收鲁胜公司鲁庆采油管理区。随即,整建制撤编,更名为金九注采站,“车轮子”终于从2小时跑回了5分钟。2019年,金九注采站效益蝶变:人工成本降幅高达64.8%;倒油倒水费腰斩52.4%……

2019年,通过供需自由匹配,价值自由流动,3.21亿元的闲置资产“动了起来”,在油田一体化资产调剂共享平台“网签”,并成功“再就业”,而6.81亿元的无效负效资产则“退了下去”,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高5.01%。

胜利油田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油气生产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胜利油田油气主业效益稳产能力也不断增强,彻底扭转了低油价以来成本上升、经济可采储量下降的势头。大资源、大资产、大人力的优化平台之上,从人力资源优化,到闲置资产盘活,再到承包风险区块、直至流转未动用储量,老油田焕发出勃勃生机。

百年胜利未来可期

六十年艰苦创业史,一甲子荒原腾游龙。自1961年4月16日发现以来,胜利油田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和“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初心使命,从“大会战”到“大开发”再到“大市场”,从“高速度建设”到“高水平管理”再到“高质量经营”,胜利油田勇立潮头、奋勇当先,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贡献“胜利油”,在我国石油工业史上铸就了胜利丰碑!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打造构建了“地下高效采油,地面观光旅游”的绿色示范管理区。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回顾“十三五”,胜利油田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勘探开发技术勇闯禁区,挑战极限和未来,再领风骚;刀刃向内进行体制转型,流程再造,凤凰涅槃、胜利嬗变;以变革性思维推进管理方式转变,让老油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一路凯歌。

展望百年胜利的美好未来,胜利油田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方向和发展路径。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2021-2025年)。保持效益稳产2340万吨/年,阶段末盈亏平衡点降至45美元/桶,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是推进领先企业建设(2026-2035年)。海外油气、新增矿权、中-中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原油持续稳产2340万吨/年、盈亏平衡点降至40美元/桶,整体发展质量、效益指标和企业软实力处于领先水平。三是打造百年胜利(2035年以后)。形成油田老区、国内新区、国内外合作区,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新能源多矿种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持续保持油气当量2340万吨以上的大油田规模,以坚实步伐迈向百年胜利、永续胜利。(张宗才、李新刚、顾伟清照片由胜利油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