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中江挂面绝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美食。作为当地最有名的特色美食,中江挂面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一碗鸡汤挂面,闻起来清香诱人、吃起来鲜香爽滑,那滋味!保证让你回味无穷。传唱千年的民谣道出中江挂面的精绝“说起哪个中江面、四川人人都称赞,细如头发能通风、过夜回锅煮不烂……”

与普通的机器面不同,中江挂面制作原料十分考究,全手工制作工艺精妙绝伦。据史料记载,“中江挂面特色的形成,除有得天独后的原料、水质和气候条件外,主要还在于有技艺精湛的工匠和严格的工艺规范。它以专制面粉为原料,以豆粉、精盐、香油为辅料,通过和(面)粉、开大小条、上棍、扑面、定条、干燥、切面、包装等主要工序,历时十六小时精制而成”。

杰兴镇觉慧村村民钟标稳介绍,一套成熟的中江空心挂面共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差了哪一道都不行。这种面的最大特点就是“色白味甘”,而经过多次发酵的面体上,还形成了独有的微孔,这也是面条空心的绝妙所在。手工制面是一门靠天吃饭的传统工艺,小小面条要受温度、光线、水源等影响。

趁着好天气,人们必须在半小时之内,让空心挂面上架晾晒,通常他们需要爬上4米多高的梯子反复抻面,直到把面抻长至5米左右固定下来。晒面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用竹棍划面,以免面条黏在一块,梳理面条的动作犹如拨动琴弦,一排排悬在木架上细如发丝的挂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分外诱人。

说起中江挂面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江手工挂面发源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就已经在民间流传。明清时候中江挂面行销各地,道光年间中江挂面达到全盛时期。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正是此番景象的写照。关于中江手工挂面的来历,还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有对姚姓夫妇落难到谭家街,被当地一家面店老板收留。在店主人过世后,夫妻二人继承了面店生意。姚哥心灵手巧、干活麻利,姚嫂待人热情、大方得体。店里生意越做越好,过往客人都喜欢来这儿吃面。后来,夫妻二人推出了“面中和油”的扯扯面,许多人吃后都说味道好。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来一饱口福。这就是中江手工挂面的前身。

这道美食历经千年而不衰,名声远扬。如今,中江挂面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中江手工挂面行业已向专业化、规模化快速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销售渠道不断增加。除售往国内29个省市,还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如钟氏手工挂面有限公司、雄健挂面、觉慧手工挂面生产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现已有挂面生产户700户、专业营销户13户、挂面生产合作社1个,年产量300万公斤,年产值3亿余元,已成为了中江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成为了中江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肖开丰、顾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