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的新茶龙井,杭州那边的朋友寄过来的,尝尝怎么样?”

品着新茶,聊起往事。符伟振说道:“我是2013年来到淮滨投资,没想到,这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时隔数年仍记得我。可能是我这些年做生意始终坚守诚信原则积攒的人脉吧。”

今年41岁的符伟振是个淮滨人,13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外出谋生,去了河北。“那个时候不懂,就跟着父亲东奔西跑,荒废了学业。”

14岁的时候,他从父亲手中借了300元钱,开始摆摊做生意,卖过磁带、相框、领带,“当时流行的物件,我基本全卖过,挣了不少钱,也没少受人欺负。”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天下着雨,我刚摆好摊,一个人高马大的人要收保护费,当时没钱,他上来一脚把我摊位上的物件踢得哪儿都是。”

受尽了劳苦,受惊了童年的心灵,自觉上学跟不上课的他,选择边打零工边自学。

“那些年,还算稳定,通过努力自学,我一直拿到武汉大学的文凭。”符伟振猛喝了一口茶:“至今想起来,求学思索加努力拼搏赚钱合在一起,是真的难啊!不过这‘茶’很甜。”

受南方“打工潮”的影响,24岁的符伟振背起行囊,奔赴杭州。眼睛独特的他,干起了水果销售的生意。“那个时候,很多人一夜暴富,人们开始了对生活享受的追求,水果特别畅销,也紧俏。”

“儿子,回来跟着我一起干吧。”“干什么呢?”“我们一起去挖铁矿。”这段影像,符伟振记得很深。

26岁的他立即回到河北石家庄灵寿县,干起了铁矿生意。“两年时间,我就积攒了第一桶金,挣了一千多万元。不过我没有被这种‘胜利’冲昏了头脑,反而是买了一批知名企业家自传和企业生存之道的书,认真阅读,反复研学。”

“2008年,我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重要非金属矿种的‘三率’指标要求,第一时间淘汰了铁矿生意。回到了杭州,大力投资冷链行业,一干就干到2013年,挣了3000万元。”

“六十年前,这里沧海桑田,旧貌换新颜;六十年后,淮上明珠,冉冉升起,华彩灼灼;六十年。弹指一挥间......”被邀请参加淮滨县建县六十周年的符伟振,看着会场播放的专题片,满是感慨。

“我记忆很深,10多年没有回来,没想到县城框架拉的那么大,产业发展蓬勃向上。”

“现在淮滨变化很大,营商环境很好,也有很多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你何不选择回来创业呢?”符伟振告诉大家:“老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给我说了这样一席话,让我满怀激情。”

一腔热血投身建设家乡,2013年,符伟振举家搬回淮滨。“由于居住在东湖庭院小区,看着南边一大片沼泽地,我就想着,何不把这块地改造一下,发展成商品交易市场,打造成‘新农超’呢。”

立说立行,符伟振开启了跑项目、跑政策之路。“没想到咱政府的办事效率那么高,很快就获批了项目,开启了基建。”

“八年时间,我这占地15亩的沼泽地,硬是变成了聚宝盆。新农超超市生意兴隆,带火了周边其他商户的生意,100多位下元新区的村民在我这里务工。”

“这里离家近,能照顾一家老小。我在这里一天可挣120元钱,一个月3000多元......”说着说着,下元新区居民杜金宫乐开了花。

“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梦想要去完成。”站在淮滨县淮河二桥,符伟振欣赏着桥下错落有致的油菜花、猫爪草花,给大自然比了个“耶”!(图片及供稿:淮滨县委宣传部  张沙沙、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