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已经逐渐成为学术创新之源,而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难题。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有着独立完整而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难度较大。目前,多所中医药院校曾在校内以辅修双学位的教育模式推行中医复合人才的跨专业联合培养,但大部分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医学、药学类为主,非医学专业类别较少,水平亦相对有限。受限于学校自身的专业门类和专业水平,校内跨专业联合培养存在“跨不开广度,跨不上水平”的窘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明确提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要求,也指明了高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

认清联合之势,协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联合培养的推行需要各高校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若高校之间不能形成联合培养的共识,就没有相互沟通、接洽的基础,则必然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无法开展高质量的联合培养。因此,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高校联合培养的目标及优势,明确其意义和前景,让大家认识到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以及高校联合培养的必要性。从思想上统一战线,把高校联合培养的新思路上升为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共识,从而有力的推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高校联合培养。

回应社会之需,科学设置联合培养专业

高校联合培养的专业设置不能随意,应避免脱离社会现实需求的拍脑袋决策。要把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中医药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在专业的设置上应以社会调查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方法,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以胜任具体的工作岗位为目标,让培养出的人才在中医药事业中有真正的用武之地。举例而言,从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中医药应急卫生公共管理、中医药现代化管理、中医药对外交流、中医药信息化产业发展等目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看,传染病学、公共卫生学、管理学、外语及信息技术等专业应当成为联合培养的重点专业。

立足中医之本,发挥中医院校主导作用

所谓的高层次复合人才,是能够同时掌握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高级人才,然而中医药学专业知识量大,学科体系庞杂,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才能够做到基本掌握,若作为辅修专业则必然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很难培养出真正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中医之本,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专业。相应地,中医药院校应当作为联合培养的主体院校,要承担管理学生、联络其他院校、协调教学资源的主导责任。

促进联合之实,逐步健全联合培养机制

中医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中医药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已然落后于实际需求。因此,应当鼓励中医药院校与相关高校开展交叉学科的联合研究,搭建交叉学科的研究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开展复合人才的探究式培养,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将高校联合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中医药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学术发展的未来式,通常尚未形成成熟的学科,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因此,交叉学科的培养应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逐步建立健全联合培养的机制。在牢固掌握本专业本科阶段基础知识之后,再以探究式学习形式开展交叉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学习、思考和解构新专业的知识,其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对于中医药事业中这些尚需开拓的交叉领域而言,培养复合人才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遵循培养之律,适当延长人才培养周期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本身就是诸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而中医学专业又有大量经典古籍需要深入研读,学生在五年制的学习中已是任务繁重,精力有限,若再兼修其他专业则很难达到高标准的学习要求,容易出现知识博而不精、能力广而不专的现象。

因此,高层次中医复合人才的培养应合理延长培养周期。考虑到交叉学科的探究式学习需要,延长培养周期的方式宜采用本科+研究生的分阶段培养。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在完成原专业学习后,再以统招的方式报考中医药复合型研究生专业,并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交叉学科的探究式学习。

优化录取之法,提高复合人才准入门槛

分阶段培养模式不仅能合理延长人才培养周期,还能够实现人才录取的双向选择。已经读完中医药本科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优势、专业目标和就业方向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对于是否就读复合型中医药专业以及具体选择什么专业都有较为成熟的思考。而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自身定位,会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学校在研究生考试中择优录取,能够提高人才准入门槛,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跨越异地之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融合

高校联合培养还必须考虑到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距离过远势必会产生资源互通上的障碍、管理沟通上的迟滞和师生通勤时间的增加。对此,可结合分阶段培养模式的特点,让学生在原中医药院校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地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在参与联合培养的其他高校。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就读地点的分离,打破了空间对教学资源流动的限制,让中医药院校可选择其他城市和省份的高校参与联合培养,从而在专业设置和联合对象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创新联合之举,探索就业人员在职教育

除了高校在校学生,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对象还应包括社会相关领域的在职人员。很多中医药专业高级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其他专业的,或者非医学专业人才涉及中医药领域的,都有学习交叉学科的现实需要。对于其中有学业深造意向和条件的,可依托复合型中医药研究生培养机制,开设在职研究生教育。

而对于那些只能参加短时在职培训的社会人士,中医药院校联合其他高校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共同开展针对性大、目的性强、能够现学现用的在职培训。高校联合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和在职培训,能够改善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促进现阶段中医药事业各领域工作的进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为全社会所共睹。但在疫情发生之初,中医药在参与疫情防治的诸多环节均受到来自客观现实的阻力,反映出中医药与现代卫生体系之间的隔阂、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疏离以及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不协调,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极度缺乏。高等学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是对社会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对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的努力探索。(周雪丰 贵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