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援藏工作队积极沟通对接天津爱心机构和医疗资源,持续开展“健康光明行”活动,深入高原地区为昌都各族群众筛查、治疗眼疾。

今年10月18日至24日,天津市红十字会、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再次组织医疗队赴西藏昌都市及附近地区开展“健康光明行”活动,开展义诊筛查和公益白内障手术。在到达昌都市藏医院后,医疗队员们便不顾旅途辛劳开始筛查工作。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党委书记魏瑞华等领导的带领下,医疗队在近三天的时间里共筛查患者300余名,共完成白内障手术154例。此外,医疗队还开展手术示教,对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眼科诊疗水平。

扎西江措一家住在昌都市贡觉县。这些年,在天津援藏干部的帮扶下,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最近,扎西江措家里的小女儿遭遇了一场意外。扎西江措对记者说:“孩子在奔跑的过程中突然摔倒,之后就一直哭,眼睛一个劲儿地流眼泪,我们全家都特别着急。”

扎西江措的小女儿今年两岁,名叫“斯朗措姆”,藏语中有幸运的意义,这也是扎西江措对孩子的寄语。事发后,父母急忙把女儿送到昌都市藏医院就诊。经诊断,孩子角膜受外伤,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起角膜溃疡,甚至有失明的危险。

此前,在天津援藏医疗工作的推进下,昌都市藏医院已设立了五官科,有了眼科疾病的基本诊治能力,但条件和技术的限制还不能独立进行眼科手术。留院观察期间,扎西江措从医护人员那里得知,几天后有天津的眼科专家来医院开展义诊手术,全家人瞬间有了希望。

医疗队得知后,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视力正常发育,决定立刻为患儿开展手术。魏瑞华对患儿进行详细检查后亲自主刀行角膜缝合手术。魏瑞华说:“孩子病情非常严重,伤口有7-8毫米,为了不影响她的视力发育,手术缝针避开了瞳孔。我们希望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经过医疗队的努力,斯朗措姆的手术非常成功。扎西江措一家感动地说:“天津援藏干部让我们挣到了钱,日子越过越好,而天津的眼科专家为我们的孩子做手术,让她重见光明,谢谢天津的亲人们对我们藏民的帮助。”

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是天津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的区级医院,过去没有眼科。2020年初,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赵朋生作为援藏医生来到这里,仅仅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不仅使医院眼科诊室从无到有,而且还填补了卡若区人民医院眼科的8项技术空白,先后开展了100余例眼科手术,让百余名饱受眼疾困扰的患者重见光明。

家住埃西乡哈拉村的巴卓大娘,96岁高龄,双目失明3年多,行动极其不便,整日卧在床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家属听说卡若区医院有天津市援藏医生开展眼科手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医院。

经眼科详细检查后认为巴卓大娘手术风险很高,看着巴卓大娘无助的表情,看着家属热切期盼的眼神,赵朋生和同期援藏的王华北对视一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做手术。

经过严格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如期进行。由于准备充分,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第一天查房,揭开纱布的那一刻,巴卓大娘激动不已,露出如孩子般开心的笑脸。

赵朋生表示,一方面通过制定符合科室发展的规划,一方面聘请天津蓟州区的眼科专家远程视频授课,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开阔了年轻医生的视野,拓宽了年轻医生的诊断思路,提高了年轻医生的诊治水平,培养眼科骨干力量,为藏族同胞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疗队伍。

在昌都藏医院的五官科,天津援藏医生刘亚军从2016年进藏后就帮助医院成立了耳鼻喉科门诊,2018年单独设置了五官科。刘亚军在开展工作的同时,注重藏医师的带教培养,从基础的额镜使用到耳道异物的取出、上颌窦穿刺术以及耳鼻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五官科逐渐发展壮大,现在拥有医护人员10名,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护士3人,护理员1人。

天津红十字会副会长张彤介绍,“健康光明行”活动旨在积极响应天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天津市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实施方案》。未来,天津市红十字会将继续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推动中国健康事业发展,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