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银市平川区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黄峤镇神木头易地扶贫搬迁点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种养殖,建设扶贫产业园、劳务输转等方式,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

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植掩映、繁花盛开,庭院整洁干净、绿意盎然,文化广场上休闲设施、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委会、幼儿园、养老院等附属设施齐全,美丽乡村的景象美不胜收,小康路上群众生活安居乐业,这就是平川区黄峤镇神木头移民新村的真实写照。

在搬迁户刘平顺家中,院内打理的整洁有序,装饰一新的小洋楼窗明几净,电视、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党的好政策让他从山大沟深的土坯房搬到集中安置小区,对刘平顺来说,儿子通过劳务输转在外务工有着稳定的收入,他和老伴的日子过得舒心又舒服。

平川区黄峤镇峤山村搬迁户刘平顺说:“以前我们住的那个地方不方便,下雨天、下雪天出不来,现在搬到这里真的很好,看病都挺方便的,不会因为交通不便受限制。这里空气好,环境好,住的非常舒心。”

刘平顺只是镇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一个代表。据了解,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分两批次共有177户贫困户795人搬离大山,住进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距安置点不远的藜麦种植基地,建档立卡户张兴来家的藜麦长势喜人,今年200亩的藜麦收获后,村上的合作社将会按照订单6元/斤予以收购。4年前,张兴来一家5口人还住在大山深处的土坯房内,种着10多亩的旱地,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现在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不但住了新房,还发展起了养殖业和订单农业,仅种植业一项的收入就非常可观,一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平川区黄峤镇神木头村搬迁户张兴来高兴地说,一亩地收入大概是1500块钱,二百亩藜麦就是30万左右,一亩地除过成本可赚取500块钱,下来共能收入二十万。

为了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黄峤镇通过组建藜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等有效举措,采取“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利用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获薪金,带动130户258名搬迁群众增产增收。

神木头村“三委”班子、驻村工作队集思广益、科学谋划,在原来的村庄内拆旧平整土地,规划建设养殖小区,既接续了传统产业,又实现人畜分离,让一部分群众通过养殖增加收入。

平川区黄峤镇神木头村监委会主任郭世全计划建设14个羊圈,养殖8000到10000头育肥羊,还提前和润兴隆牧业公司签订订单回收合同,确保农户养殖成功后有好的销路。

“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为方便村民就近就业,黄峤镇还积极谋划建设农特产品微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800多万元,覆盖全镇开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特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还可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

镇村两级还依托易地扶贫搬迁点,着力在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上做好文章,按照旅游要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自搬迁以来,镇上通过对搬迁户的家庭状况、务工情况、技术技能进行摸底排查,制定了详细的一户一策帮扶措施,采取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解决发展问题。截至目前,镇上共开展易地搬迁培训5期,共培训176人,通过扶贫车间就业63人,公益岗安置19人,外出务工181人,实现了村有集体经济,户有致富产业,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360元提高到2019年的9016元,2020年全村贫困人口剩余4户16人,贫困发生率为1.04%,真正实现了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终极目标。(供稿 黄柱 陈晓慧 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