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被普遍认为达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巅峰。电视剧《清平乐》中精彩的服道化,让许多人赞叹于当时人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美感。

想近距离品味那种浓浓的宋代文艺风也不难:7月22日,由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前程似锦——苏州宋锦文化展》开幕,宋锦,这种传承了宋代织造技术和审美趣味的古老非遗工艺,来广州了。

珍贵宋锦首次亮相广州

织物类文物,特别是经历了漫长时间洗礼的那些,非常娇弱,一般来说,能不动就不动。但《前程似锦——苏州宋锦文化展》的主办方,还是精心选择了60件宋锦精品,从遥远的江南大地运到岭南,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钱小萍等诸位大师创作的宋锦精品,还有各种现代创新的工艺品。红地双狮戏球蘷龙纹八达晕锦(清)、复合几何形填花纹宋锦(民国)、蓝地缠枝蕃莲纹宋锦(民国)等珍贵文物更是首次亮相广州。

“宋锦”这个称谓,约始见于明代

《说文》:“锦,襄邑织文。从帛,金声。”徐锴《系传》“邑”作“色”。也就是说,锦本义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作为古代中国高级丝织品中的著名品种,宋锦主要产区在苏州,由于继承了宋代织锦的艺术特色,故名为宋锦。苏州宋锦的生产在元代形成规模,到明清两代,随着江南地区丝织业的空前发展,苏州织造府的宋锦名扬全国。

宋锦属于纬锦,有学者认为,纬锦盛起于唐代,因此宋锦承唐锦而来。唐代蜀锦大发展,艺术风格得以完善,大受时人欢迎,全国称冠。随着社会经济地理结构的变化,部分织锦生产也转移到中原地区。宋代建立后,承袭隋唐织锦技术与风格,结合时代特色加以优化,在艺术性方面又进一步,也就有了今天所谓“宋锦”的基础技术和美学框架。  有学者指出,宋代,织锦仍由成都转运司锦院(北宋)和茶马司锦院(南宋)共同生产。宋朝灭亡后,成都的官办锦院逐渐衰落,江南丝织业开始成熟,到元代,江南织锦已取代四川蜀锦。宋代织锦正是蜀锦向江南织锦过渡的时期,经对蜀锦创新后形成的轻薄、高雅的织锦品种。

宋代逐渐成形的、在蜀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州织锦新品种,非常细薄,在初期专供装裱书画之用,品种非常繁多,可考者不下40种。宋代织锦被拿来做衣服也很常见,所谓“锦衣华服”是也。但那个时候其实并无“宋锦”的说法,“宋锦”这个称谓,大约始见于明代。

展出织造工具,呈现工艺之复杂

据说,宋锦真正被人们发掘其价值是在清初康熙年间,有人从泰兴季氏处购得宋裱《淳化阁帖》十帙,揭取其上宋裱织锦二十二种,在苏州机房模取花样,并加以工艺组织改进后大量生产,而使仿宋式锦名噪一时。

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陈越、吴又进,苏州丝绸博物馆王晨等几位研究者的看法,“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史料见于海瑞的《督抚条约》中。”条约中记载,“若刻丝补宋锦等绢,凡属侈靡。”此处将宋锦与刻丝、绢等纺织品并列而谈,而且可以看出它属于比较高档的丝织品。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有写道:“住持走去房中,厢内捧出经来,外边是宋锦包袱包着,揭开里头看时,却是册页一般装的,多年不经裱褙,糨气已无,周围镶纸,多泛浮了。”可见当时宋锦也是保存一些贵重物品的首选之物。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宋锦其实就是明清时期苏州地区仿宋代织锦技术而成的一类织锦。可以推测,它与真正的宋代织锦有一定的区别。

宋锦根据工艺的精细、用料优劣、织物厚薄及使用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大锦(重锦)、合锦(细锦)和小锦(匣锦)。大锦最珍贵,花纹层次丰富,色调多变,织纹风格自然、生动、绚丽,多用于宫廷屏风、铺垫、陈列品的装饰;合锦与大锦结构相似,但变化更丰富,厚薄适中,应用广泛;小锦图案相对简单,用色素雅,专用于装裱书画囊匣之用。

此次展览中,除了织物,还展出了部分宋锦织造工具,让人近距离感受宋锦的工艺复杂度。主办方的专家介绍,宋锦的生产从纱线准备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其结构巧妙、工艺精湛,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都很难企及。

宋锦是宋代发展起来的以经线和彩纬同时显花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与四川蜀锦、南京云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

宋锦纹样典雅精致,色泽华丽柔美,被赋予“锦绣之冠”美誉,常用于书画装裱、铺垫陈设、服饰幔帐等,最具文人雅士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