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病理工作已十余年,在刚接触病理诊断的最初阶段,最需要的是对正常结构和形态的熟悉和掌握,组织胚胎学和解剖学的学习。即为第一个结合:“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如果对细胞及细胞所组成的器官的功能熟悉掌握,则对其形态更易理解与记忆。例如看到纤毛柱状上皮,在呼吸道其可通过纤毛的摆动帮助机体排除微尘等物,而在输卵管,纤毛的摆动则有助于卵子向宫腔的运动。

随后,病理医师需要辨识异常的细胞及组织形态,这时就有了第二个结合:病理学教材的“总论与个论相结合”,病理学总论中如适应、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等,是细胞及其构成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的总纲,具有普遍性。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即可对各个系统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进行推理和解释。如平日里,炎症和肿瘤占我们所面对的疾病的大部,各科医师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是与发生在各个部位各个系统的炎症和肿瘤打交道,不同系统由于实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体征和症状。若急性炎症的渗出发生的肺部,则可见咳痰啰音等症状,若在胃肠,就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表现。慢性炎症和肿瘤都涉及增生的概念,前者是程序性改变,而后者是失调控的结果,生物学行为不同或是两者根本的差别。

病理诊断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的疾病诊断,可以说是当前最接近疾病本质的诊断方式,但如果只依靠显微镜进行工作,某些时候可能会产生“管窥蠡测”的结果,怎么解决呢?就有了第三个结合:“病理形态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结合”,病理接触的是某一个已发生的既定时刻改变,是静态,疾病有着发生发展和转归,是动态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对疾病本质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于此同时,再与各个相关科室同行协同合作,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那么就等于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而帮助我们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医生是社会各职业中的一种,而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成,医疗行为也应当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仅限于“人患的疾病“。或许,转变一下理念会更好,将其扩展为“人患的疾病和患疾病的人”,正如推翻三座大山的意义不在山,而在于劳苦大众,治病的意义不在于病,而在于人,殊途而同归。


专家简介:

曹渊,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发表中文1篇,SCI论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