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多个学科对病理诊断提出了新的需求。检测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靶向药物有效发挥作用的适宜靶点或判断患者是否适宜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需求日趋紧迫。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常见的分子病理检测技术主要包括FISH(荧光原位杂交),DNA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还有用于液体活检的数字PCR和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等。这些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风险预测、辅助诊断、用药指导、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疾病诊疗全周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

而在实际应用中,同一个检测靶点,可能有多种方法可供使用,那该如何选择实验技术呢?不同的患者可以利用的检测样本类型及质量都有所不同,患者的诊疗需求也各有不同,不同的实验技术的可靠性、灵敏性更是差别较大。而临床医生直接面向病人,忙于大量临床诊疗工作,不了解不同实验技术的区别,具体选择使用哪一种方法,这就需要病理医生在面对每一份临床检测需求时,全面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史和诊疗需求的基础上,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到病理标本大小、类型、肿瘤细胞含量及技术条件来选择,另一方面则要视患者的诊疗需求、患者所处病期、身体状态、甚至医保政策、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而综合考量而定,做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日常工作中,我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临床检测需求,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实验工作中严格规范操作,严格质控,对得起发出的每一份检测报告。

作为一名病理科医生,深知手中发出的每一份报告对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将继续坚守工作岗位,不断创新、精进技术,努力做到不辜负每一位患者的信任。


专家简介:

徐金玲,医学博士,天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2018年荣获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第五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第一名,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短期进修分子病理诊断。主持院级课题一项,发表SCI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