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由于人才资本长期流失,一直以来农村人才的匮乏成为全国范围内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普遍现象:没有人才支撑,干事创业难免沦为空谈。

反哺农村想要获得智力支撑,就必须从人才建设开始。

比起“农民企业家”,曹玉华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农家出身的企业人。从乡间田园走出来,当过兵、跑过运输、干过个体,创业有成后再回到乡村,曹玉华有自己的感悟:“党和国家给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能力去尽己所能回报家乡,是职责赋予我的使命和担当,我感到很光荣。”

无论是“搭台唱戏”培育本土人才,还是“筑巢引凤”引进外来精英,归根结底是要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构建起服务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体系。这其中,以曹玉华为代表的“乡贤反哺”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合伙人”,是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是“领头雁”,也是“带富人”。

掐指一数,曹玉华回到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罗河厂村做党支部书记,已经三年了。

能人回村:家乡建设的短板到底在哪?

曹玉华打小就在泗店镇罗河厂村长大的,村里的沟坎巷道他都熟。

“2016年我回罗河厂村担任村支书,村委办公室是六间年久失修的危房,屋里写字台桌腿用砖垫起,桌面漆面脱落,沙发一坐到底,布面多处撕裂,吊顶多处撒落,办公最基本的水电都成问题。村里143户、524位村民,却拥有1520亩田地。村内闲置宅基地多,杂草丛生,主干道和巷道内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眼前的景象,给了曹玉华心头重重一击。

要让村民脱贫致富,盘活资源,彻底振兴乡村活力,谈何容易?

“在我们这里,群众们之间流传个笑谈,只要村名里带个‘厂’字的,都是穷村。”曹玉华的语气略带无奈。他的家乡罗河厂村因为地质原因缺乏灌溉水源,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缺少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薄弱,不仅账面上没有收入,反而欠债50多万元。村庄面貌破败不堪,党员群众安于现状、人心涣散。2014年罗河厂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面对村里多年来的遗留问题,曹玉华“商人”的思维逻辑开始运转。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曹玉华甚至基层党建工作对村庄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当务之急要把党建工作和村级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村居环境是乡村最为基础的要素,要振兴乡村,就要下大力气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全方位清脏治乱。

村里没有其他良好的农业用水来源,1520亩田地全部靠天吃饭,300斤粮食已经是亩产上限,遇到大旱之年更是颗粒无收,一个500多人的村庄里,贫困户竟然多达13户31人,低保户10户,分散供养五保户6人。这种情况下,盘活“水资源”就等于给村民的碗里装满饭。

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单靠村里的烂泥巴路肯定不行,“公路通,百业兴”已经是现阶段乡村发展的共识,完善的农村路网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基础设施完善以后,培育产业成为重中之重。要振兴乡村,就要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村民从“想致富”到“能致富”,把村子带上产业促发展的快车道。

“治水求变、产业强村”是主线,“抓班子、带队伍、拓思路、提民生”是重点,至此,罗河厂村的发展脉络一笔一划地写在了曹玉华的工作思路中。

责任“合伙”:从最硬的“骨头”啃起

昔日的村庄就像一个马蜂窝,随便戳戳哪里都是窟窿,许多地方需要“修补”,村集体的账上却拿不出一分钱。“先开工,钱我出。”曹玉华撸起了袖子。

出资30余万元新建上下两层、面积约350平的村委办公楼和村卫生室,更新办公设备、安装两台壁挂空调,改善了办公条件;投资20万余元粉刷了两个自然村的主干街道和巷道周围的墙壁;投资2万元在村内主要位置做了面积达240平方米的40余幅彩绘;投资3.6万元在村内主干道安装了70盏路灯;投资近20万元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72亩,同时新栽500棵核桃树、300棵美国红枫、200棵红叶石兰,并对村生产路进行了拓宽整修……

“我是村支书,我光着急没用,得做点实际的事儿。”在建设家乡这件事上,曹玉华从没想过要跟村民们讨价还价。“罗河厂村的老百姓太穷太难了,让大家伙尽快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我能等,可是老百姓能等吗?”

身为村支书,曹玉华以身作则,在各项工作面前身先士卒。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上,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党员群众代表联签等制度,把工作都拿到党组织生活会上讨论讨论,党员群众代表都在决议书上签字按手印后才能实施,让村民们重新找回了“当家作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曹书记眼界宽,看的长远。除了抓党员经常性教育,从十九大召开之后多次组织我们党员干部集中培训,学习十九大报告,抄写新党章,带着大家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我们的政治觉悟也跟着提高了。”村里的党员干部纷纷给曹玉华点赞。

基层党组织建立起来了,关系村民生计的灌溉用水从哪来?

“这件事不能等,否则村民这一年的收成又成问题。”泗店镇党委政府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创新性地打开了东部水系,曹玉华瞅准了机遇,个人捐资50余万元,村集体筹资260万元,共挖掘12条引水渠,同时,修建30个涵洞,新建6座桥梁,铺设2万米暗管, 600米地下引水管道,各项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布局合理,把出水口修到了老百姓自己家地头。村内的1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粮食亩产量从不到300斤提高到了1000斤以上。“以前浇地得用水龙带接出去近千米取水,现在可好了,出水口在地头儿上,遥控器远程控制,这边按一下按钮,那边马上上水,省心又省力。曹书记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老百姓对曹玉华交口称赞。

除了解决种地用水,还有一个改变是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硬化街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村道曾经一度让村民尝尽了苦头。“我们村路上的土粘性特别大,一到下雨混成泥泞,踩上去拔不动脚,村民只能抬着电动车进进出出。”面对村民的怨声载道,经村两委商议,全村党员群众表决通过后,曹玉华无偿用个人的机械施工队为村内街道做好地基,村集体投资90余万元,硬化了村内街道9000多平方米,划上了清晰的行车线。如今,村民自豪地夸:“你去城里看看,我们村里的路比他们那个一点不差,甚至更好!”

“现在不光路通了,两年前村里50多处违规建筑都拆除了,插空随意种植的16000余棵杨树全伐了,每条街道都能南北通畅,还安置了20多个新垃圾桶,村里村外焕然一新。”看着眼前的美丽村庄,村民们不禁兴高采烈。

乡贤反哺:把桑梓情怀融入每项产业

“村容村貌治理好了,路通了,水引来了,可是乡村要想真正振兴,这些还远远不够。”曹玉华深知人才资源在各种要素组合中的“放大”“倍乘”效应,要通过带动资金、科技、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向农村流动,才能事半功倍地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

曹玉华开始了启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各项产业。

他算了一笔账:利用收回村内宅基地、荒基地近80亩,种上红叶石楠、黄金槐、白蜡、大叶女贞等高标准绿化树20000余棵,这样每年仅树木增值一项,就可使村集体增收20万元。

为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对上争取280万元,村集体自筹2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100亩的“乐呵农场”,现已建成高标准玻璃温室大棚1个,冬暖式温室大棚5个,采光棚5个,种植了新品种鲁丽苹果树4200余棵,垂钓中心一处。建设了仿古木制大门、木制看护房,建立了完善的供水、供电等各项配套设施。2018年村里与以色列农业专家拉松先生合作,发展新品种草莓和绿色蔬菜,现在采摘园内10万余棵新品种草莓已经种植完毕,并且与美国乔瑟食品公司签订协议,向订单农业方向发展。

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利用自己在外发展多年积累的渠道资源,曹玉华发动村集体投资50万元与青岛凯尊公司合作办起“好美佳制帽厂”,新建了近200㎡制帽厂厂房,吸纳贫困户和本村村民就业30多人,现在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可增收8万元。

现在网络通达一切。罗河厂村在曹玉华的带领下,投资近20万元办起“乐村淘网店”,注册成立“泰安乐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和“中京蟋蟀科技繁育有限公司”,将“棒球帽、蟋蟀、特色蔬菜、稀有苗木”等产品在电商平台宣传、销售,拓展了销售市场,提升了附加值。今年,罗河厂村借助上级政策,购买5台电脑,2台投影仪等其他办公设施,组建起了信息化服务站。

“现在我们每个月都在‘罗河厂一家亲’微信工作群中公开村务、财务、党务;2018年的时候村集体收入已经达到50万元,这两年每年依靠村集体收入能为村里19户50人贫困户人均分红1000多元。”曹玉华说。

近三年罗河厂村荣获宁阳县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考核单位先进村、县红旗党支部、市文明单位等荣誉;连续三年被评为泗店镇经济发展红旗村,居全镇考核第一名。共获得省市县荣誉50余项。2019年更是被泰安市委授予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集体。曹玉华同志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泰安市扶贫先进个人、宁阳标兵先进个人、宁阳县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方面在政策保障机制上勇于创新突破,在人才引进、项目资金、创业扶持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另一方面形成科学的召回机制,激励担当实干、拼搏创业的人才反哺农村——罗河厂村的乡村振兴以“乡贤反哺”为切入点,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以曹玉华为代表的乡贤群体以“合伙人”的身份融入到家乡建设中,成长为服务桑梓和建设家乡最重要的乡村人力资源,其具备的地缘的身份特征、声望的威信特征、品格的道德特征、出众的能力特征,也助力其在构建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建设中发挥出应有之义,凝聚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强大力量。(作者:陈鸣飞 白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