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充分挖掘乡土人才资源,制定乡土人才教育培训“专属套餐”,通过育人才、搭台子、引路子、压担子,打造集聚资源的基地、搭建人尽其才的舞台,厚植干事创业的沃土,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分类建库,结对帮扶“育人才”。

把培养乡土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强力引擎,下发《会宁县关于建立乡土人才数据库的通知》,按照一个行政村培育不少于20名乡土人才标准,在全县培育5680名乡土人才,让“田秀才”“土专家”拥有“身份证”,充分发挥本人及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按照“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原则,从农村青年技术人员、行业协会负责人、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头人中挖掘人才储备资源,按技术推广型、能工巧匠型、生产开发型、经营管理型等4大类建库,制定分类培训计划,教育引导乡土人才尽展其才、尽施所能。结合“三区”人才计划,统筹市县资源,选派284名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强、德才兼备的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帮扶,建立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计划,每名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教2-3名乡土人才,其中至少1名90后人才,通过讲解知识、传授经验、全程指导,为“田秀才”“土专家”增值润色。

集聚资源,打造基地“搭台子”。

依托红色资源、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全方位打造多门类培训基地。以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红嘴山党性教育基地等为核心,打造党性教育基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县农广校、县农机化学校等专业培训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为依托,打造乡村振兴优质人才培养基地。以八里安格斯肉牛扶贫车间、杨集中药材扶贫车间、金富鑫搬迁户就业扶贫车间、中川万亩蔬菜产业园建设示范点为模式,打造实地实训观摩基地。以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公益扶贫乡村旅游、中川油菜花休闲观光农业、童家湾美丽乡村、会宁县牡丹园“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示范点为特色,打造乡村旅游观摩基地。以六十铺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堡子村“党建+党性”、道口村“党建+产业”等示范点为样板,打造“党建+产业”教育基地。目前,共打造党性教育基地9个,乡村振兴优质人才培养基地6个,实地实训观摩基地4个,乡村旅游基地5个,“党建+产业”教育基地10个。

菜单选学,优化师资“引路子”。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开展“乡土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培训,采取“理论+田间”的课堂学习模式和“实地+网络”的观摩学习方式,通过“菜单化”选学,定制化开展乡土人才教育培训,激发“田秀才”“土专家”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集群发展效应。按照“精准施训、专项讲授、师资共享、全面提升”的培训要求,以县委党校教师为主要师资力量,加大从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先进模范人物、专业技术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中培育和选聘讲师力度,通过鼓励领导干部上讲台、退休干部返聘任教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优势,每名专业技术人员联系5-10户贫困户,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联系乡土人才和贫困户全覆盖,引导乡土人才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展现新作为。

分级培训,明晰职责“压担子”。

按照“谁负责、谁主管、谁培训”的原则,充分发挥行业部门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对标乡土人才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乡镇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乡镇整合农业、畜牧兽医、文化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服务队,每月举办乡土人才培训班,邀请市县级专家课堂授课、田间实训,培育一批“技术型”乡土人才队伍。按照“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的要求,县林草局负责果树栽培和林草种植技术培训,县卫健局负责村医医德医技培训,县文旅局负责乡土文化人才培训,县商务局负责电商人才培训,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种养殖技术培训,县水务局负责水务工程专业技术培训,县人社局负责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同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授课,深入贫困户开展技术指导,让乡土人才发展有方向、成长有空间、干事有动力。(中共会宁县委组织部 郑亚娜 曹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