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关,新春伊始。当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白求恩式好医生、好护士、好科室”评选落下帷幕,一个桂冠戴在了一位白衣天使的头上,她的事迹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无私奉献的大爱似暖阳般光辉普照。

“在急诊科工作,风风火火,惊心动魄,日子过得如同拍大片一样”。这是曾辽燕对急诊科的概括。的确,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社会与病房的中转站,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更是永远冲锋陷阵在生命第一线,每天演绎的,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大片。

1994年,18岁的曾辽燕从学校毕业,踏进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当时的职工医院)的大门,从传染科到今天的急诊科,风雨阳光、汗水眼泪,她在自己的岗位了留下了一串串深深地足迹......

图为急诊科护师曾辽燕参加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品管圈大赛

与死神赛跑她争分夺秒

急诊科,顾名思义,就是立刻、马上为患者提供诊疗的科室。

曾辽燕,急诊科主管护师,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中等个头、短发、圆脸,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时刻带着笑,说起话来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间都是干练。正在大厅里值班的她看到约好的记者来了,迅速起身打完招呼开始安排工作,一手拨通电话一手整理着桌上的本子,最后给同事一再重复她就在隔壁活动室,有事呼叫,这才一走三回头地离开护理站。

“我刚来急诊科的时候,就一种感觉:太可怕了”,谈起急诊科的工作,曾辽燕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前几个月,有个患者在工作过程中一条腿被严重砸伤,大量出血,血压特别低,当时医院不具备能给她治疗的条件,马上处理了伤口转往兰大二院。路途中患者意识模糊,120一路飞奔,医生们心急如焚,好不容易进入兰州市区,马路被车堵成了一条长龙。曾辽燕说:“当时我紧张坏了,感觉晚一分钟病人都有可能心跳骤停,危急关头我拨打了兰州110。他们迅速赶到,并且启动警务人员开道,一路畅通。可是刚进兰大二院的大厅,患者心脏骤停,我们经过迅速的心肺复苏恢复了心跳,经过治疗,患者脱离了危险”,她激动地叙述,当时真的体会什么叫争分夺秒,只想着早一秒钟患者就多一秒活下来的机会,只有一个信念:与死神赛跑。

曾辽燕2010年从传染科到急诊科,近十年的时间里,用她自己的话说,孩子马上高考了,她从来都没管过,都是爷爷奶奶带。连回家吃饭,刚开始到饭点不回去,家人会打电话问几点回来,后来久而久之习惯了,现在要是哪天她按时回家对家里人才是一件非平常事。

急诊科,是一个真正诠释“时间就是生命”的地方。很多患者都要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这不仅要求医护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综合救治能力、丰富的经验与应急反应,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沟通。曾辽燕回忆说,一次有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因为感情问题喝药自杀,当时男朋友送到医院,她又打又摔,不洗胃,不配合治疗。当时医护人员紧缺,没人帮她按压洗胃,她急忙给患者做心理疏导,当起了“知心大姐”,苦口婆心劝导,最后患者终于开始配合治疗,走的时候很诚恳地说“阿姨谢谢你,你不仅救了我的命,还让我明白了很多生活的道理”。她感叹,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过听到患者发自肺腑的感恩,心里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作为急诊科护士的曾辽燕,她24小时手机开机,随时待命,无论白天夜晚还是节日,只要接到任务就马上出发。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半夜三点多要出车,老公送他到楼下上车就回去了。五点多她完成任务回来怎么也开不了门,敲门没人应,电话也没人接。好不容易进了家,老公疑惑地说:“我以为你上班去了就顺手把门反锁了,怎么又回来了?”,曾辽燕哭笑不得,她这种说走就走的工作状态,让家人搞不清楚她什么时候是去上班,什么时候是紧急任务,什么时候会回来......说起这些,曾辽燕笑的前仰后合,一再感恩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图为曾辽燕参加红十字会急救知识培训

在“一线”奋战她大爱无言

夜深人静,灯光昏暗的楼道另一头,一位五大三粗,穿着短袖,满脸、浑身是血,胳膊上隐约可以看到纹身的男子,大摇大摆地朝着急诊台走过来......

这是曾辽燕刚到急诊科上第一个夜班遇到的场景,她双手紧紧握着手里的水杯说:“当时把我吓坏了,太可怕了,那个男的是喝酒打架受伤来医院的”。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各有艰辛,而急诊科的工作,分外不易。

把工作干成事业,是一种热情。曾辽燕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热情,乐观阳光的急诊科护士。讲起急诊科的故事,时而扼腕叹息、时而哈哈大笑、更多的是沉稳睿智、细致认真。

“我接诊过一位患者,是夫妻两个带着自己十几岁的儿子来就医,说孩子吞下去了眼镜片碎渣,着急来检查,我就问了详细情况,需要拍片检查位置、大小等,这时候孩子不配合了,夫妻两个就带着孩子到大厅里做动员工作。好一阵不见过来,我着急做检查看病情,就过去询问,我过去就看见孩子抓着父亲的头发在打。我刚一劝架,孩子一个耳光差点将我扇倒在地”,曾辽燕回忆说,当时她的眼镜都被打飞了,脸滚烫滚烫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孩子父母看到护士被打了,赶紧过来赔礼道歉。家长这才告诉她,孩子精神不太正常。孩子也觉得自己犯错了,悄悄蜷缩在凳子上,低着头一言不发。听到这个,看着角落里的孩子,她并不生气,反而觉得可怜,赶紧劝他回来做检查。她无奈地说,这种隐瞒病情的情况挺多的,这样的隐瞒影响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家属不说实情医生又没办法强迫,只能一点点诊断引导,所以有误会是常有的事,受委屈也是家常便饭,只要能把患者的病治好就行。

环境造就人。急诊科始料未及的突发状况,磨砺了曾辽燕超强的耐心和处理琐事的毅力,无论老人小孩、病人还是醉汉,她都可以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有一次一位从楼梯摔倒的老太太来就医,老伴陪同。她询问患者是头晕摔倒还是没走好摔倒,老伴就开始破口大骂,觉得她问太多了,摔了就是摔了,涂涂抹抹就好了,问的太复杂。但是曾辽燕还是连哄带劝询问详细情况,老伴始终大声谩骂停不下来,无法沟通。这时候患者的儿子进来了,才将情况了解清楚去办理手续,老人依然跺着脚在大厅里走来走去一直骂她没教养、不会看病,直到患者看完病从医院离开。她哭笑不得地说:“这种情况太多了,你说能怎么办,我只能耐心去劝导让好好看病,其他的忍着就行,患者至上”。

在急诊科,经常大半夜会接到醉酒的人,有的有朋友陪同,有送到医院就没人管了,吐得满地满身,医护人员只能又擦又清理照顾着,连任何个人信息都登记不到,怕喝醉窒息,值班人员一直守着看着,直到醉酒者清醒为止。有些喝醉打架送来的,把不满情绪全部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无端攻击、辱骂医生。曾辽燕苦笑着说:“我们的护士跑前跑后办理手续给患者治疗,最后一分医药费不给还理直气壮一顿骂就离开了,我们只能忍着”。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始终心系患者,这是高尚的医者品质。曾辽燕和她的同事们做到了,并且很多年如一日地在做。

图为曾辽燕在参加急救演练

提及对“护士”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曾辽燕想了想说:“这份工作,不仅有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关键时候还有生命的考验”。她讲述了2003年非典期间的经历,当时她在传染科,在全国疫情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各医院成立了自己的责任队伍,24小时值班,她当时孩子才一岁多,怕万一有疫情感染传染给孩子,家人将孩子和她隔离起来,她和同事们每天拼命工作,穿着好几层的工作服和重重的雨靴,穿梭在满是消毒液的医院楼道里。曾辽燕说:“当时草木皆兵,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发热病人,所有人都心理压力特别大,家人劝我别干了,万一传染上呢,我告诉妈妈把孩子带走不要和我接触,我会尽量自己注意,工作总得有人干,我不干就得另一个人干,现在不是离开的时候,当时不害怕是假的,大家都特别害怕,但是每每看到大家认可和感激的眼神,一种深深的职业荣誉感涌上心头,那一刻,所有的付出和危险都值得了”。

世间有很多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乐于奉献的精神和深深的职业荣誉感,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原本艰辛和不完美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

为公益奉献她乐此不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作为一名医生,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敬业奉献,就是一种美德。然而曾辽燕,她不仅对自己分内的工作不遗余力,而且在工作之余,利用仅有的一点休息时间去做急救知识培训,希望更多的老百姓懂得更多的医学常识,从而降低病痛带给家庭的痛苦和负担。

心肺复苏,作为急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医学上最有效的方法。曾辽燕在目睹无数次患者救治无效宣布死亡后,深刻认识到“黄金四分钟”的重要性,即患者从倒地那一秒钟算起的四分钟,心肺复苏法在这四分钟内基本是屡试不爽。问题存在于“四分钟”是一个非常关键和短暂的时间概念,患者根本没有等待120到来的机会,为此,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每个老百姓都掌握最基本的急救常识,在身边人或者家人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急救,首先保证患者身命体征正常的情况下再送医院进行检查治疗。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很多人付出很多努力,去普及急救常识,进小区、校园、机关......。

曾辽燕,一直在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做这件事---急救常识培训。

“有一次进社区培训,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姐,学的特别认真,一再问她动作对不对,需要注意什么......我就很好奇,询问得知,原来她父亲几年前就是因为突然窒息走了,大姐一直心里特别遗憾,她觉得如果当时掌握一点急救常识,说不定父亲就不会那么早走,她一直在念叨着,自己什么都没做,眼睁睁看着亲人离开......”,曾辽燕说,那位大姐的专注和遗憾,更加坚定了要把这件事做下去,并且做好的毅力和信心,因为有太多像她这样的人,由于不懂基本的急救常识,身边的人早早离开。

图为曾辽燕参加红十字会急救知识培训

曾辽燕2017年加入红十字会,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培训达到上百场次,她几乎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花在了这件事上。她说:“我只能利用周末或者下夜班了去做培训,如果时间在周末还好点,很多在上午十点或者下午的课,我早晨下夜班八点,熬夜一晚上,怕自己睡着醒不来,就坐在办公室一杯接一杯喝咖啡,一直喝到上课时间,有时是下午的课程,我中午更不敢休息,给自己找各种工作干,总之怕睡着不敢停下来,每次坚持到下课回家,一进门鞋都来不及换就睡过去了,只要不是上班时间,多困多累我都坚持把培训做完”。

坚持把工作做好,是职业道德,而坚持用业余时间把公益做好,为更多人生活的更好去付出,这是崇高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大爱。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工作之余做另外一件是就没有时间陪家人,陪姑娘买衣服、逛街,陪父母做饭、聊家常,曾辽燕笑着摇摇头,说她的确想不起最近一次陪孩子买衣服是什么时候了,她一再强调孩子还是很懂事,知道她忙,从来不粘着她,家里人也都特别理解。“但是我们坚持做的事,从现在看来是有效果的,在几次出车的现场,我看到有人在做急救,虽然动作没有那么规范,但是大家已经有了去急救的意识和常识,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人遇到紧急情况所有人围观什么也不敢做”,曾辽燕高兴地说,尽管我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学员,但是看到老百姓有了急救意识,她激动地神情淋漓尽致地写在脸上。

“例如有些老人的突然摔倒,可能是因为脑梗,不研究原因扶起来就不管了,头晕摔倒和脚下绊倒是两种性质的事,很有可能就因为疏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就连我们医护人员有时也没这个意识,所以我们有责任让老百姓懂得必要的医学常识,一些疾病的基本症状,遇到紧急情况的急救技能等,为家庭避免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曾辽燕说起这些来滔滔不绝,似乎每个老百姓的生命安危都是她的责任,一副恨不得马上将常识普及到每个人身边的焦急心情。

生命往往就是一场爱的轮回。曾辽燕父母都是医生,从小在医院长大,尤其母亲是妇产科医生,她的童年充斥着美好的新生命和新希望,迎来送往的更多是愉悦和温馨的氛围。用她的话形容,她每天穿梭在各个病房里,吃着“红鸡蛋”(当时亲朋来看望新生儿的礼物),看着可爱的小宝宝,蹦蹦跳跳长大的!

“医学给我的,从一开始就是爱和希望,我一定会用自己的一生,将它诠释。更加生动,更加美好”,曾辽燕的眼神里,是对世界满满的爱和感恩。(韩敏 张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