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国家已将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为科学防治NCP,各医院制定了调整门诊、急诊和病房收治政策,以尽力减少暴露、感染概率。NCP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预防难度大;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甚或合并其他脏器功能衰竭,治疗难度大。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原则上非危急重症者不推荐病人到院就医。但是,仍有部分甲状腺疾病病人因甲状腺巨大致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需要收治入院。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装备分会甲状腺外科装备委员会特制定本指导建议,以期维护甲状腺疾病病人就诊、住院期间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甲状腺外科医护人员健康行医环境,为临床提供可参考模式。

      1复诊检查:网络优先

      对于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复查病人,优选网络就诊,以减少长途奔波、人员流动和反复就诊,降低感染风险。可提前网络或电话预约甲状腺专科就诊医师,按照就诊医嘱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的、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行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Tg)、降钙素、甲状腺超声等检测,并将结果网络或电话告知医师,以便指导治疗。甲状腺外科医师优先选择网络在线问诊,可借助在线问诊平台或其他网络联系方式进行。

      2初诊病人:从严收治

      初次到甲状腺门诊就诊病人,应提前熟悉门诊就诊流程,尽可能避开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急诊等诊室,尽量缩短就诊时间,病人和陪同家属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门诊接诊实行单人单间,尽量避免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非必要时无须家属进入诊室陪同,减少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接触门诊门把手、门帘、医师隔离衣等物品后,要及时对双手进行消毒,返回家中再次清洗消毒双手并更换衣物。

      分诊护士对初诊病人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首先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筛查疑似病例。注意排查病人基本信息,尤其是户籍、身份证号、现居住地址和近2周行迹,询问近14d内有无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是否曾接触过以上地区或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病人,有无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的接触史,包括是否有聚集行为和乘坐公共交通,并由家属和病人确认并签字。对具备以上流行病学史,且有发热、咳嗽、气促症状的病人,应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进一步筛查和治疗。若具备以上流行病学史但无临床症状者,当劝其严格居家隔离2周,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若甲状腺病情较重,甚至危及生命,有手术适应证,无明显手术禁忌时,当收治手术,其他非危急重症的择期手术暂不安排。病人因对自身甲状腺疾病过度担忧而有强烈手术欲望者,术前对其行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调查,根据抑郁量表、广泛焦虑量表检测分数,并结合病人对疫情实际的客观认识来评估病人心理状况。对轻者,医师帮助其稳定情绪状态,客观理性认识甲状腺疾病和疫情信息,避免引起心理应激。初步测评有重度抑郁和焦虑程度者,推荐积极药物和心理治疗,这种病人偏执、强迫、疑病思维严重,对自身甲状腺疾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生恐惧,达到此程度心理状况、有强烈手术意愿且具备手术指征,酌情纳入手术范围,以减轻心理疾病。再者,甲状腺癌进展相对缓慢,可选择择期手术,但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出现压迫气管而狭窄致呼吸困难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严重突眼、房颤甚至心衰等并发症者,当收治入院。除上述几类必要手术情况外,其他病人建议劝服离院,择期手术。

      3围手术期:分级防护

      病人办理住院后,合理安排床位,注意隔离病床,尽量做到一室一人。术前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疫情宣传教育和风险沟通,并签署新冠肺炎告知承诺书。入院常规检查均需完成胸部CT检查,规范书写病历,增加疫情期间流行病学史内容;查体除了专科查体,注意有无呼吸道和消化道不适,并准确记录体温。固定管床医护人员并尽量整体管房,防止“一人有事,全员隔离”。嘱病人和陪床家属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避免与其他病人和家属近距离接触,尽量保持至少2m距离。更换口罩时及时用肥皂或流动水洗手,杜绝病人和家属串病房。坚持每日2次体温测量,一旦病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关闭该室空调全新风通风系统并做好隔离,待做出排除诊断后方可使用。

      医护人员进行科室医疗项目时候要做好准备工作,根据风险等级选择防护用品。见表1 。日常查房属相对低风险暴露,建议工作服或加穿隔离衣,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和工作帽,并注意手卫生;甲状腺查体、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穿刺活检或抽积液、拔除引流管、切口换药等操作属于相对中风险暴露,因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均可产生气溶胶,建议穿戴工作服加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手套,注意手卫生;甲状腺手术属于相对高风险暴露,建议穿戴一次性防液体渗漏手术衣、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双层手套,注意手卫生,同时手术室限制人员。另外注意甲状腺手术后颈部出血行紧急止血或气管切开亦属高风险暴露。

表1  科室相对风险等级及防护用品选择

      由于术后病人免疫力、抵抗力低,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救治难度加大,术后预后较非感染病人差,故要重视术后感染发热(>37.3℃)的鉴别和处置。若发热伴伤口红、肿、热、痛等症状,要及时换药,注意引流通畅,必要时行切口分泌物、穿刺物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抗生素治疗;若发热伴鼻塞、干咳、肌肉酸痛、咽喉痛、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全身症状,应立即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及甲乙流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核酸检测,另外行胸部CT检查以辅助明确诊断 。术后因气管插管引起的刺激性咽痛、咳嗽,可给予雾化,无须特殊处理。术后6h若病人自觉呼吸困难或缺氧(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首先及时鼻导管给氧,同时排除颈部术区出血,若非手术引起,建议行胸部CT明确诊断。若病人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应立即上报,将病人及家属隔离,启动科室应急预案,将咽拭子样本(连续取2次,相隔1d)送至检验中心行新冠肺炎病毒检测,评估转运风险并在必要时由专人转运病人至定点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若咽拭子病原核酸检测两次排除疑似新冠病毒性肺炎,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轻者口服奥司他韦和左氧氟沙星片治疗,严重者请呼吸科会诊以进一步治疗,必要时静脉输注抗生素。

      病人因单纯上呼吸道感染者,体温>38.5℃可用布洛芬退热,体温降到38℃以下即可,胃不耐受者改用复方氨基比林或物理降温;咳嗽咽痛者可服用蜜炼川贝枇杷膏缓解。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类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亦可根据四诊辨证使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改善症状。伴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泻者,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全身不适明显如乏力者,服用连花清瘟胶囊;鼻涩、流涕严重风寒为甚者,服用疏风解毒胶囊;热势较高并伴有大便秘结者,服用防风通圣丸缓解。另外,可开立中药煎剂或颗粒供病人服用。
      病人出院时候做好出院告知,建议病人阅读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出院医嘱要说明居家休养,避免家庭聚集,并告知医院、科室和负责医师的联系方式,以方便预约科室大夫网上复诊,避免病人聚集。甲状腺手术术后出院带药可酌情多开立,减少病人来院次数,或告知可当地就近购买。
       4环境消毒,保证清洁                            

      科室当设置应急隔离病室,用于疑似或确诊病人的隔离与救治,并准备充足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病房、治疗室和医务人员办公生活区域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min,在无人条件或密闭空间可用紫外线、臭氧发生器、过氧化氢雾化、汽化机器对空气消毒,做好随时消毒工作。病人出院后须进行终末消毒,使用过氧乙酸、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对室内进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病员服、被褥等,注意门把手等常接触地方。对于科室医疗用物,环境物体表面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灭菌。由于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风险,故科室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场所注意消毒灭菌。

      5医护人员:防护到位                                         

       在疫情流行期间,科室医务人员按照一级防护标准做个人防护,并根据实际疫情发展情况适当调整防护级别。手术期间,手术医护人员应穿戴工作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手套,另外根据暴露风险选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防护面屏、保护性脚套[17]。防护穿顺序如下:带一次性帽子→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脱顺序如下:摘一次性手套→手消毒→脱隔离衣→摘一次性帽子→摘一次性外科口罩→手消毒。病房人员在诊疗或工作结束均应按照七步洗手法流水洗手并消毒,可选择75%乙醇消毒,特殊情况选择有效消毒剂如碘伏、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氢消毒剂等,速干手消毒剂亦可。同时,严格执行锐器防伤防范措施。

      另外,加强对本科室医务人员的疫情专业知识培训,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流行性病调查、院感防控、密接管理、个人防护等,提高对本病的防控和诊疗能力。同时,加强科室消毒人员的消毒知识培训。科室领导除对病人的管理外,应当注意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必要时进行值班调整和心理疏导。若出现与疫情有关的失眠恶梦、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当及时调整值班,帮助医护人员树立信心,保持对疫情控制的乐观态度。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实践创新分会   供稿    田文、贺青卿、张浩、曹宪姣、李小磊、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