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phin!”

伴随船长的语音广播,几名工作人员快步走向船头,用手撑着身体探头向外观看——只见深蓝色的海水中,三五只海豚拔出水面又潜了下去。几分钟后,人们回到船舱继续工作。在太平洋几乎最南端的大洋,“乔迪斯·决心号”(以下简称决心号)科学钻探船正载着31名地学科学家航向新西兰东南海域,在那里,他们将对“南太平洋古近纪气候”展开科学研究。

作为一艘科学钻探船,决心号与大型邮轮、海上货运轮不同,是一艘能在海洋里“打钻”的船,能钻探8238米深的海底。

那么决心号为什么要打钻?能钻出来什么呢?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海底钻出来的岩芯来研究地球与生命科学。科学研究首先要取得本底资料,而全球海洋研究的本底资料之一,就来自大洋钻探——通过海底钻探取得数千米的深海下面的物质——泥、松软沉积物和岩石,这些统称为“岩芯”。科研人员会通过这些“岩芯”样本进行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分析得出数据,再以数据建立某种因果关联的模型,推导出一些普适性的规律。

钻出的岩芯与科学研究存在着哪些联系?黄土、深海岩芯、冰芯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信息。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分析岩石地层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信息,了解远古时期地球的气候、环境、生物演化进程。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就是这样一个为了获取海底沉积物和岩石样品及数据,从而探索地球历史和系统动力学的国际项目。

本航次是决心号钻探船的第378航次,“南太平洋古近纪气候”的科学研究对人类有哪些作用呢?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科学家们能用计算机模拟大气二氧化碳和全球气温关系,这能让我们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前做好准备。但是除了依靠模型预测,我们还能从地球自身的历史演变中寻找相关答案。现在,科学家计划通过钻探技术钻入海底,通过研究这些数千万年以来的沉积记录来探索“环南极洋流形成”等谜题,并将揭示极热气候条件下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和适应机制,这将为我们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航次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古近纪(距今6600万年至2300万年前)地球的古气候历史。决心号将沿南太平洋航行以钻取深海岩芯,通过研究蕴含在其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积记录等信息,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过去。同时,这次航行中收集的样本将有助于填补这一重要区域的数据空白。

了解完决心号378航次的“使命”,你是否也期待着科研人员带来“新鲜出炉”的科研成果?他们将在科考中发现什么?来自同济大学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国科学家们又在本航次担任什么角色?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余一鸣(上海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