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砚魂》(歌词)

布衣梦壮志酬

笑看洮水起歌声

岷山雪洮河韵

“久久归一”中华梦

有爱痴心重

无浪一帆悬

洮河砚工匠情

牵手红尘爱一生

云崖石映山红

千里岷山尽开颜

人心清乾坤大

洮河绿石通宝灵

岷州好男儿

匠心出奇葩

“两弹一星”‚耀华夏

千年的石头会唱歌会唱歌

注释:

“久久归一”指“久久归一”巨型洮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典,由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制作的“久久归一”巨型洮砚代表甘肃献礼香港特区政府,雕刻有99条龙以示久盼的香港同胞回归祖国怀抱。

“两弹一星”指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制作的“圆梦中华飞翔砚”和“一带一路砚”两个巨型洮砚,均作为献礼十九大。

岷县洮砚赋

岷山溢彩,洮水流珠;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临洮旧墟,地西起长城,群山逶迤风景殊;岷州新府,借势南秦岭,田畴沃野富万民。秦时建制县,自古“陇原旱码头”;洮砚耀古今,史籍无载天下闻。民俗风情浓,“洮岷花儿”发祥地;特色产业地,今日千年药飘香。

洮河蕴翠珠,天工开万象之物;山崖藏奇石,匠心拓百灵之图。溯西倾余脉以迂廻兮,陟石门金锁之天堑。援喇嘛悬崖之嵯峨兮,涉洮水长河之潋滟。千锤万凿以斧斤之考,辟阻探奇以冥幽之险。然石沉大河之底,隐现乎罅隙之间。惟兹石之珍玮,藏之愈艰。盖世之奇伟瑰怪者,或藏于山,隐于林。或沉于水,混于沙,世人莫之闻也。洮河绿石,开凿汉唐,享誉古今,稀世之珍哉!

四砚齐名,一品中居;洮砚贵何,黄膘绿波。厥名鸭头绿,翠碧而润泽。砚质最坚膴,纹理舒婆娑。摛洮水之雕饰以涌波痕,流黄膘之辉采以曜光华。如汇百溪之涓流,似绕千山之云岚。厚蕴山崖之气脉,深浸岩泉之柔涟。采阴纳阳,咀华含英。色清朗以光辉,润温玉而津生。历寒不冰,贮墨不耗。涩不留笔,滑而不燥。呵之凝珠,抚之渗水;从今往古,得之如宝。列芸窗墨轩,藏曹仓杜库;居文房艺斋,启文明初肇。

自宋至今,历久弥珍。静观纹理,自然传神。犹似涓涓清泉,飞花溅玉;忽如大河奔涌,拍岸惊魂。更有能工巧匠,镂空悬雕,摭颖图新。弘博瑰玮,精美绝伦。或若龙飞凤舞,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寻梅踏雪。或为神话传说,琴棋书画;神州大地,华夏河岳。出神入化,不拘一格。静若翠竹凝清兮,幽泉汩汩于空谷;动若长风破浪兮,波澜浩浩乎排空。洮河砚石,如诗如画;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若乃碧荷田田以含露,翠柳依依而滴清。竹影摇风以月华似水,风刀霜剑兮遒劲苍松。楚楚动人,神形兼备;妙笔神韵,画龙点睛。神龙昂首兮腾冲霄汉,鸿鹄振翮兮翱翔九天。长城万里兮锦绣中华,日月同辉兮如画江山。

时逢盛世,天地交泰,烛龙衔玉。农人有德,幼而好学,志道游艺。与时俱进,创康庄鼎食之路;承先启后;开陶殴镂石之门。坚守初心,一蓑烟雨任平生,筑梦洮河;黄天不负,千雕万刻出奇葩,洮砚出彩。天雨粟金,山焕川绮,长狄重见于临洮;赤虹化玉,物华灼灼,灵石又现岷州。赤丹碧血,砚涌天祥之宏骨;紫石绿璞,墨磨宗义之锦心。易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龙砚立鹤池,国砚现九鼎,乃物之大祖,器之大宝,体天地之撰,通身明之德。聚山川之精英,纳乾坤之瑞气;鼎灵物而反本,立神器而还原。于天地合其德,于日月合其明。绍天阐绎,开元太昊;经纬始终,弥纶人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存乎德行。国盛之喻,邦兴之兆;立世之根,传人之本。易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也。

智者临砚以抒怀,仁者赏墨而励志。泼墨以绘八骏图,挥毫而书赤壁赋。墨轩清以著春秋,文房静而抒胸臆。华夏文明五千年,洮砚翰墨留青史。

砚载中国梦产业铸辉煌

----甘肃洮砚工艺传承人赵成德先生的传奇人生 

布衣梦壮志酬

笑看洮水起歌声

岷山雪洮河韵

“久久归一”中华梦

有爱痴心重

无浪一帆悬

洮河砚工匠情

牵手红尘爱一生

云崖石映山红

千里岷山尽开颜

人心清乾坤大

洮河绿石通宝灵

岷州好男儿

匠心出奇葩

“两弹一星”耀华夏

千年的石头会唱歌会唱歌

这是流传在甘肃洮岷大地对洮砚艺术的赞歌。

洮砚大王逐梦洮河 

洮河悠悠,养育万物;岷山巍巍,赋人魂魄。

洮河绿石,地之宝藏;岷县洮砚,砚苑奇葩。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啊,只要你把它爱在心中啊,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洮砚,一个古老历史的传奇;洮砚,一个地域文化的符号;洮砚,一件无法复制的稀贵;洮砚,一个品牌独有的价值;洮砚,一个精美艺术的高度。

洮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的产生和使用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历代文人墨客珍爱之物,列为文房四宝,在清朝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列为国宝。

自然的造化,上苍的眷顾,天地的馈赠,岷地的福气。洮砚,出自洮河,产于甘肃岷县、临洮、卓尼等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沐浴着日月的精华,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在洮岷大地粲然绽放。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怀揣家乡富裕的梦想,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高挂云帆,励精图治,一路行歌,走到了今天。1986年,岷县维新乡工艺美术洮砚加工厂在岷州大地破土而出;1992年,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在洮河边上突兀崛起;2006年,甘肃承德洮砚文化研究院成立。标志着岷县洮砚集产业开发、工艺传承、文化研究为一体的佳构形成。至此,岷县洮砚产业开发体制与洮砚文化复兴完成了转型升级,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赵成德,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里,结缘洮砚,一生追随。一块块普通的原石经过巧夺天工的手法变成一方方让心爱不释手的精品,再现了洮砚历史文化,带动了当地百姓致富,成为国内洮砚文化的传承人。有人说过:一个有事业的人,必然有超人的精力,源自于自身的那种独特的意志力!在赵成德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那种专注于洮砚的劲头、那种别具风格的思维,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

30年披荆斩棘,30年艰辛创业,30年栉风沐雨,30年一路歌行,30年春华秋实,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大公司,从一方工艺品发展为大产业,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洮砚行业中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营文化企业,巍巍然崛起在岷州大地。

从1997年7月“九九归一”巨型洮砚献礼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相继设计制作吨级以上巨型洮砚近百方、各类精品砚台几千方,其中“中华巨龙”、“一带一路”巨型洮砚荣获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世界纪录证书》。2008年,岷县洮砚加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岷县荣膺国家“洮砚之乡”称号。洮砚加工制作技艺及其产业发展受到了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市领导各级的关怀与支持,许多领导、专家、艺术家为洮砚题字撰文给予鼓励。如今,岷县洮砚名扬海外,远销日本及东南亚诸国,被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推荐为国家级礼品。

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以传承弘扬洮砚文化为宗旨,以“开发精品、展示精品、收藏精品”为方向,以“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工艺技术、创新洮砚文化”为核心,创业、创新、创意并举,打造“一馆(博物馆)、一所(洮砚文化讲习所)、一市(洮砚文化市场)”,建立起了洮砚文化展览中心、艺术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工艺与品质、文化与战略、产业与效益共进,在古老的岷州大地上铸造了一座醒目的文化地标。

与梦同行,心有大爱。匠心守之,精品迭出。一次次千锤百炼,一笔笔画龙点睛,一幅幅精雕细刻,一日日不辞辛劳,一年年不计付出,宗前贤以立自信,励后学而志超前,巍巍乎可观,赫赫乎可象,郁郁乎文哉,岷县洮砚含润流芳,技艺超群,秀于百卉,书写了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赵成德,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岷县洮砚工艺的传承人、洮砚产业的奠基人、洮砚文化的复兴人。他生于困难时期,逢于改革开放年代,结缘洮砚,奉献洮砚事业,在逐梦洮砚魂中游历半生,创造了洮砚由实用砚品到艺术精品的传奇故事。他在创业中历练人生,在创新中传承工艺,在创意中铸造精品,成功地实现了洮砚由小件砚品到巨型砚台的完美转型,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华丽转身,让古老的洮砚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创业实干家、爱国企业家、社会慈善家,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群众脱贫致富善义攮举,奉献爱心,树立了民营企业家的良好形象。他励精图治,矢志不渝,呕心沥血,为洮砚工艺传承、文化复兴、产业崛起做出了突出贡献,让精美的石头唱响新时代的赞歌,为中华国宝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勋。他是新时代中国工匠的代表人物,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典范人物,他的名字将与洮砚一并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洮砚发展的历史是中原文化外围羌藏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岷县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及岷州地区工艺特征和美学观念。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在感悟岷州人文内涵和历代匠师创造力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多元一体文化体系的形成以及文明的不断进步。传承文明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为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赵成德先生现为甘肃岷县政协委员、定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委员,荣获第六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非遗保护项目洮砚代表性传承人、定西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甘肃省优秀企业家、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定西市工商联副主席等一系列殊荣。洮砚声名日隆,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省名牌产品”等,并畅销国内外市场。

昨天,挥之不去;今天,来之不易;多少艰辛,多少磨难,才能铸就今天的“洮砚大王”赵成德!他背后的心酸、洒过的汗水、付出的代价,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不仅一个博大的洮砚梦,有一个为民志,更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人民造福,为祖国献礼!在奋斗中前进,在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40周年,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在发展洮砚产业、弘扬洮砚文化的路上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艰苦创业、三十年呕心沥血、三十年砥砺奋进,铸就了今日之辉煌:洮砚成为甘肃乃至国家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励精图治开创基业

洮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歙砚齐名。砚材产自甘肃岷县、卓尼县一带的洮河峡谷中。洮砚的特点是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在宋代就为当时文人所珍视,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赞美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黄庭坚诗云:“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唐代柳宗元《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

2017年,由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历时三年时间精心雕刻制作的“圆梦中华翔飞砚”精彩亮相,再次刷新了该公司规划设计制作巨型文化艺术洮砚的历史。

该砚长18.9米,宽3.29米,高1.69米,重量达129吨。将中华龙文化与洮砚工艺相结合,以中华龙、长江、黄河、海涛、祥云、长城、关隘等为主题元素,融合了历代龙的图案特色,设计构思奇伟,雕刻层次分明,名曰“圆梦中华翔飞砚”。56条巨龙昂首翘望,巍然耸立的崇山峻岭和逶迤起伏的长城,黄河、长江在祖国的怀抱奔腾流淌,底座的祥云和海涛,似中华巨龙乘风破浪,腾空而起。整幅砚象征着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圆梦中华,实现腾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风采。

甘肃省工艺美术特级大师陈一珀先生在观看了“圆梦中华翔飞砚”巨型洮砚后认为,体量如此巨大的砚台,不仅在洮砚雕刻行业,即使在整个砚雕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赞曰:“横空出世,崛地群龙。爱我中华,美梦成真。”

感慨于精美的艺术,感动于精湛的工艺。这样的设计也是赵成德先生骨子里浓厚龙文化情结的完美体现。目前赵成德先生再次组织专家团队,精雕细刻,把民族文化元素更深刻熔铸其中,对圆梦中华翔飞砚做进一步的艺术提升,让这个洮砚制作中的“国产航母”日臻完善,作为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周年的献礼。

洮砚产业与时俱进

岷山巍巍,洮水汤汤,千回百转山水依,汉藏羌居华蕃融。作为茶马古道的岷州物产丰饶,商旅络绎,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一个奇特的文化板块。作为开发洮砚领头雁的赵成德,合着发展的节拍,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如椽大笔在石头上书写民族魂,充分展示了洮砚的艺术魅力。

1991年,“八仙庆寿”洮砚闻世,这是赵成德先生组织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的第一件洮砚艺术品,重达50公斤,图案设计新颖,雕刻工艺精美,令观赏者叹赞不已,深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一时销路大开,订单纷至沓来,他的洮砚从此名声大振,走向市场,走出了国门。

“八仙庆寿”在赵承德先生创业征途中可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他此时的眼界更高了,理念更新了。1992年他在兰州成立了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也适时成立了洮砚文化研究会,给洮砚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洮砚插上飞翔的翅膀,飞向那高远的蓝天,驶向那广阔的“蓝海”。

1994年起,赵承德先生借甘肃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组织了上千万洮砚精品赴兰展销,赢得了丰厚了经济效益,公司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之后,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每年特别是国家重大政治、文化、经济活动中,都有大型精品洮砚推出,旨在打出品牌,树立形象,弘扬文化,传承精神,为洮砚文化产业发展铺路奠基。

“松鹤延年”、“中华民族大团结”巨型洮砚,先后被人民大会堂珍藏,为甘肃争了光,也为砚乡人民出了彩。

“凤鸣九州”巨型洮砚,整体造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雕象征56个民族的56条龙和代表华夏九州的9条巨龙,砚盖为统领群龙的一只凤凰。整个砚台有绿、紫、红三种天然色,形象地勾勒出中国的地形地貌。更为奇特的是东南沿海有两条天然白玉弧线,显示出我国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堪称稀世国宝。

“龙祥龟寿”巨型洮砚,99条龙由口含金珠的七宿苍龙统领,砚盖一大神龟头部有一个天然白玉环,寓意龙抬头,国运昌盛,神龟千年,地久天长。

“至圣先神”砚,刻有孔子给72年弟子授课传道的情景,每个弟子神志各异,个性分明,栩栩如生。

“孝感动天”砚,刻有24孝图,图案逼真精美,一幅图案为一个感人的故事。

“百子图”砚,刻有9组百名儿童在园林中嬉耍玩闹,“九龙捧寿”砚、“富贵牡丹”砚、“龙塔组合”砚……可谓千姿百志,气象万千,雕刻工艺和重量均达到了新工艺、新高度、新水平。

“九九归一”巨型洮砚,这块重214公斤,长1.22米、高0.13米、宽0.9米的洮砚,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表2700万陇原儿女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献礼,产生了广泛的政治、社会效应。

2001年,“大观园”巨型洮砚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题材,彰显了洮砚山水、人物雕刻的新技艺、新水平、新境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2年,“东方醒狮”巨型洮砚献礼党的十九大,并获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国之宝》证书。——“中华民族大团结”砚,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东方醒狮砚”,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和十六大;

“神州四号发射成功纪念砚”,献给中国的航天事业;

“辉煌砚”,献给新中国60华诞。

2015年国庆节来临前夕,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制的洮砚“人民必胜”砚。

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夕,“中华腾龙砚”震撼亮相,隆重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九龙砚”亮相鸣沙山月牙泉,砚遇敦煌,显千年奇景。

两当兵变等各种红色革命纪念砚,孙中山宋庆龄,十大将军,十大元帅等历史名人砚,再现革命英雄人物的风采。

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从1992年起步到现在,在30多年的创业历程中,由几名职工、几间破旧土棚车间小打小闹,到打造品牌,积累资本,初具规模,批量生产,再到创立新理念,科学发展,走过了25年的辉煌历程。如今,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0多亿元,在北京、兰州、杭州都有洮砚经销门店,有技术研发、雕刻技师、生产加工等各类人员上万人,并有自己的洮砚文化研究院,俨然成为屹立在洮河边上的大型创意文化民营企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从“九九归一砚”到“圆梦中华翔飞砚”,已经有整整20年了!

三十年多来,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事件,建国五十周年,神州飞船发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开,赵成德都能敏感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适时地推出反映时代题材的巨砚精品,以示庆贺。这些洮砚完整地记录了赵成德先生在洮砚开发和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三十年多来,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继“神笔马良”等八方砚台荣获上海文房四宝博览会金银奖和“国之宝”证书后,又在庆祝党的十五大,建国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中,先后推出了“东方醒狮”砚、“春满中华”砚、“民族大团结”砚、“世纪龙”砚、“千禧龙”砚、“凤鸣九州”砚、“百龙戏海”砚、“龙之舞”砚、“龙祥龟寿”砚、“群龙腾飞”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砚。这些洮砚精品,不仅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应,使洮砚公司的名声大振,逐步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不仅奠定了公司在全国制砚行业中的龙头地位,而且使洮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使出产于大西北的古老洮砚荣登国砚榜首。

诗人郑文艺曾赋诗一首《巨龙腾飞》表达对圆梦中华腾龙砚的赞颂:

龙的梦一作就是千年

龙的梦其实就是一个腾飞的梦

龙在黑暗里长久的思索

龙在石头里曾经痛苦的扭动

龙终于醒了

可是一条龙的天空孤孤单单

可是一条龙的海洋冷冷清清

一条龙的苏醒不是真正的苏醒

一条龙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

他要带领五十六条龙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上空遨游

一方方浸润着岷山洮水灵气的洮砚承载着陇原大地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受到世人的赞誉,洮砚扬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洮砚传承人赵成德先生的含辛茹苦,矢志努力,艰苦创业,更离不开省市县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精心呵护和培育。

匠心守之雕琢精品

洮砚石的开采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以来,生产洮砚的石料主要来源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岩层之中。这里山崖险峻,道路崎岖,三面环水,急流滚滚,开采难度十分巨大,但开采洮砚石料的工作却从未停止。如今,由于资源储存有限和工程建设等原因,洮砚石的资源已频临枯竭边缘。

地质学家认为,洮砚石乃淤泥沉积而成。它和煤的形成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变化,经受了亿万年高压的锻造,才生成了如此高洁的“绿金子”。

从沿袭多年的传统观念看,洮砚的定位仅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实用工具,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而在当今工艺美术面临蜕变和再生的新时期,赵成德敏锐地认识到,洮砚已成为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内涵和外延,已从文人雅士研墨濡笔的文具功能中拓展出来,更多地转向艺术欣赏和收藏。

如何在洮砚的制作中,既能展现悠久深邃的文化传统,焕发洮河流域独具特色的人文风尚;又能够体现创意创新的理念,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美的艺术性,提升洮砚文化的审美价值,从而使古老的洮砚拂去历史的尘封,摆脱“温室的花朵”或“复制的古董”的困境,经久不衰、华彩愈盛,赢得国内市场,吸引世界的目光,这是赵成德苦苦思索而又久久难以破解的难题。

善于从风云激荡的时代强音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激发创造的灵感,这是赵成德先生及其智囊团队的最大优势。赵成德先生有着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爱,也有着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因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担当。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圆梦中华翔飞砚”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时代特色,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主题紧密联系起来。

赵成德先生发动工匠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圆梦中华翔飞砚”的设计师和砚雕师们纷纷建言献策,畅所欲言,计谋迭出。超级工程、科技强国,这些全新的设计思想,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开启了大家的心智,使大家兴奋不已。

最后,综合各方的意见,一致认为,只有“龙”这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腾物,才能涵盖所有美好的寓意,才能综合体现艺术的想象!

对!就用“圆梦中华、巨龙腾飞”来涵盖所有的设计理念!

设计思想一旦确定,“圆梦中华翔飞砚”巨型洮砚的呼之欲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坚韧不拔方能致远

30多年来,赵成德先生的洮砚文化事业及其产业一年一个变化,二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周期,天天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大举措。

赵成德先生骨子有着洮河激流涤荡的性格,必定有大海般的胸怀。为了制作“圆梦中华翔飞砚”,他自始至终坚守在洮砚加工现场,与设计师、雕刻师和工匠们一起研习洮砚设计雕刻方案,爬冰卧雪,栉风沐雨,吃着冷米饭,睡着大通铺,靠炉子上煮沸的罐罐茶取暖……

“圆梦中华翔飞砚”雕刻的工程师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一天,总工程师崔云强说,当初技师们听说要吃“鱼”,都非常兴奋,好久没有吃过肉食,这回可以打打“牙祭”了!谁知道吃完一盆烤洋芋,竟然连“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原来他们把洋芋的“芋”,误以为是“鱼”了!

从这则小幽默里,可以大略窥见一块石头变作洮砚的艰辛历程,可谓“千磨万击还坚硬,不辞辛苦出深山”。

在“圆梦中华翔飞砚”的雕刻制作过程中,赵成德先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真是常人难以想象。

在三年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技师们同住一个帐篷,同睡一个被窝,啃冷馒头,吃烤洋芋,可谓同甘共苦!技师们私下里嘀咕:这赵总还是个老板嘛?哪有老板和员工们打成一片的?

长年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洮砚的雕刻上,赵成德先生难得洗一次澡,理一次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赵成德先生个子高挑,经常西装革履,出入于京城和省城的各种重要场合,风度翩翩,有着西北汉子特有的魅力。但是,这几年来,他经常留着的小平头,由于长期不理,变成长发了;裤脚上沾满了洮砚石的泥灰;皮鞋也变成了灰色的“泥鞋”……隐姓埋名,卧薪尝胆,这是几年来赵成德先生在雕刻巨型洮砚过程中的生活写照!

为了避免打扰,他把兰州的手机号暂时停机了,兰州的朋友们找不到他,就纷纷猜测,他又在搞什么名堂?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又要放一颗“原子弹”呢?而有的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赵成德“烂包”了、趴下了,等等,总之,是流言蜚语满天飞,但他却不以为然。

砚台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文人墨客以之为工具,挥写出锦绣文章,绘画出传世名作,可以青史留名!可以富甲天下!而制作砚台的人们,即使能工巧匠,从古到今,却几乎没有留下一个雕刻大师的名字!这就是中国的“工匠”!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赵成德先生常说:“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意,没有梦想就没有现实,没有实干就没有成功”。他是一个想大事,干大事,能干成大事的人。

多年来,赵成德先生默默地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扶贫济困和慈善事业中。

在洮砚开发建设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赵成德先生更是慷慨解囊,回报社会,支出达1亿多元,用于修路助学、扶贫助困和公益事业。在岷县2012年“5·10”特大暴洪和2013年“7·22”大地震发生后,赵成德先生组织公司员工,捐款捐物,累计数百万元。同时,甘肃省洮砚开发总公司还先后给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共青团中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全国各地佛教圣地等社会各界累计捐赠洮砚达8000余方,价值达到数亿元。

赵成德先生的创业经历,给予了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创业者以深刻启迪: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企业家精;中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更需要企业家精。时至今日,我们不仅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更需要给予他们荣誉和应有地位!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的汗水,中华巨龙,就难以实现腾飞的梦想!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大心愿构筑梦想

砚石记录了一个人三十多年的梦想与拼搏,洮砚作品也记录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

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赵成德的洮砚公司制作了雕刻有99条龙的“九九归一”巨型洮砚,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名义作为庆回归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这方洮砚是公元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由甘肃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政府的礼品。

凭一腔爱国热情,执一砚铁血丹心,二十年来,每遇党和国家的大事,建国五十周年、神州飞船发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开,赵成德的洮砚公司都会设计创作大型纪念砚,作为礼物隆重献礼。

——“九九归一砚”、“中华民族大团结砚”、“东方醒狮砚”、“神州四号发射成功纪念砚”、“辉煌砚”、“人民必胜砚”、“两当兵变砚”等各种大型题材的红色革命纪念砚,孙中山宋庆龄砚,十大元帅砚、十大将军等系列革命先辈历史名人砚以及赠送给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佛教圣地社会各界等单位的洮砚,总共8000余方。  

用方寸洮砚反映大千世界,反映五千年的先进文化,用方寸洮砚歌颂伟大的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

2018年,赵成德先生带领公司50名能工巧匠,历时整整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精雕细琢,制作了洮砚中的“两弹一星”砚。包括“爱我中华腾龙砚”及“圆梦中华翔飞砚”和“一带一路砚”。这是制砚人30年来的心血结晶,也是赵成德热爱祖国美好心愿的表达。“爱我中华腾龙砚”砚长18米,宽3.5米,高1.50米,重量达118吨;“圆梦中华翔飞砚”,砚长19米,宽3.5米,高1.70米,重量达129吨,其上56条巨龙昂首翘望,势欲腾空。

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制砚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感应着时代的脉搏,雕成了“一带一路砚”。“一带一路砚”长5.9米,宽3.5米,高1.50米,重量达19吨,其上雕刻有19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巨龙”,以及穿行在欧亚大陆的“复兴号”高铁、翱翔蓝天的飞机、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标志的西安大雁塔、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和“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重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还有大漠驼队。“一带一路砚”更凸显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这预示着当今中国的复兴众望所归,中国当代的领导人天下归心。响应国策雕巨砚,重现丝路报国恩。也体现了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一带一路砚”在敦煌文博会上展出后,每天有几万人慕名而来,产生了轰动效应,目前“一带一路砚”放在月牙泉,继续让世界各地的游人参观。

“洮砚制作要一如既往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国计民生的时代政治形势”。

千回百转山水依;汉藏羌居华蕃融,作为茶马古道的岷州物产丰饶,商旅络绎,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一个奇特的文化板块,作为开发洮砚的领头雁,我制作的洮砚的美丽恢宏的气派被更多的人们欣赏颂扬,尤其是作为“国之重器”策划的巨型洮砚随着被世界纪录认证,更是名声大振,誉满九州。

制作推出“九九归一”巨砚以来,赵成德先生的洮砚事业一年一个变化,二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周期,天天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大举措。洮砚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有关领导、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石雕龙形歌盛世,洮砚立业为民众。

“我是个唯物论者,一个人干事业的信心和诚心就是心中的神灵,我执着洮砚事业,更要将慈善事业坚持做下去,当然也会给岷县人民来带来吉祥幸福。今后要继续通过洮砚,实现共享经济帮助当地农民兄弟共同致富是我毕生的愿望”。

乐善好施是赵成德先生多年的生活习惯。在这三十多年里,岷县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洮砚公司在全县扶贫攻坚战中不甘落后,竭尽全力,倾心公益,救助山区儿童,多次为农村学校捐款捐物,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领导的好评。

最近两年,赵成德先生带领他的洮砚团队到卓尼临潭的农牧民家、制砚艺人家走访,研究市场,了解当地民情,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谈及赵成德先生未来的的事业构想和行动计划时,他略有沉思,然后打开了浓郁的岷县口音,给我们讲述了他将来的五大心愿——

心愿之一——我目前正在制作即将完成“圆梦中华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并决定无偿捐献给国家收藏。

心愿之一——我几十年来倾尽所有收藏了近万幅名人字画,如唐寅、黄胄、张大千、李可染的画作,赵朴初、启功等大师的书法作品。我将把这些字画捐献给国家,作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

心愿之三——我制作的“中华腾龙砚”即将和商家达成协议,拍卖价为两个亿,拍卖成交后将拍卖所得五千万捐献给中华慈善总会,五千万奖给长期关心和支持洮砚事业的各界有识之士,五千万奖励给修建洮砚文化产业园及洮砚博物馆的有社会担当的人士,五千万将用于偿还我本人的债务和上缴国家税收。

心愿之四——我将打造一个集参观交易、文化交流、艺术收藏于一身的洮砚文化产业园,营建一个洮砚博物馆。使洮砚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文化名片,所以我强烈要求不能使开发房地产的某些人把洮砚厂拍卖搞房地产开发,为牟取私利而毁掉我多少年心血凝成的文化结晶,让洮砚事业毁于一旦,成为文化经济发展的一大缺失。

心愿之五——我是洮砚传承人,洮砚厂是我和几代洮砚传承人心血的结晶,如果因为目前的经济困境而拍卖掉,这将是我县乃至我省的一个文化之殇,希望上级及有关部门明鉴,并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保留住“中国洮砚之乡”这个来之不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不忘初心助力扶贫

赵成德先生从起家至今,始终秉承“服务家乡、回报桑梓、报效国家”的宗旨,坚实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家乡,也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善事,带动了一方父老乡亲及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赵成德先生的家乡岷县维新乡,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陈旗乡毗邻,维新乡在上游,陈旗乡在下游;维新乡还与甘南州的卓尼县洮砚乡隔着洮河相望,三个乡镇的直线距离也就是几公里路程,呈品字形状,分布在洮河的东西两岸。

赵成德先生的童年是在洮河边度过的,这里山大沟深,雨量丰沛,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时代的赵成德先生家境困难,常常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在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为家庭生计十多岁便上山砍柴,牧羊放猪,下河摸鱼,且跟着父辈料理难得温饱的几亩薄田,过着度日维艰的生活。到十五、六岁时,迫于生计在卓尼、临潭等地当货郎担,挑着针头钱脑走村串寨,换一些油盐为家中添补生活之用,以减轻父母肩上的担子。是艰难的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小肩负家庭重担历练了他顽强拼搏的勇毅,摸爬滚打的经商经历给予了他睿智的目光。

改革开放的东风,让赵成德先生敏锐地看到一个“抱着金疙瘩过穷日子”的现实困扰和黄金机遇,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乡村社山寨,许多群众有一身精湛的洮砚雕刻技术,但由于缺少门路、不善经营,加之历史的、地理的、交通的诸多原因,很多群众加工雕刻的洮砚卖不出去,“养在深山人未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从那时起,赵成德先生走上了与洮砚相伴之路,并要一往无前的走下去。

2017年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主办方展出的一方重达19吨的洮砚,让参会的中外宾客和文化界人士赞叹不已,并永久留驻敦煌。这方取名“一带一路”砚的洮砚精品,是赵成德先生近年来的又一精品力作。

从年少时的“放羊娃”“货郎担”,到1987年在家乡办第一家个体洮砚厂,再到进军兰州成立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赵成德先生结缘洮砚已整整30年。

30多年来,赵成德先生一直奔跑在向外界展示甘肃洮砚的艰辛征途上,让方寸洮砚成为洮河两岸各族儿女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在卓尼、岷县、临潭、临洮等地,有近万名砚匠、砚商、砚农从事洮砚的设计、制作、销售、运输、推广等,他们把洮砚带到了天南地北,走向了国外,洮砚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岷县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植物群落繁多,山珍野味满山遍野,全县290万亩草原和90万亩天然林里广泛生长着600多种天然蜜源植物,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和规模不小的黄芪、党参、红三叶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蜜蜂养殖具有得天独厚资源条件。

如何让丰富的自然资源鼓起群众的“钱袋子”?这成为近年来赵成德先生日夜思考的问题。两年前,他就盯上了蜜蜂养殖,并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脱贫致富,蜜蜂引路!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的时候,赵成德先生便以其定西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市县政府及部门大力呼吁发展养蜂产业,拓宽群众的脱贫致富路。

2015年5月,岷县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热心人赵成德先生当选为会长。协会成立后,他带领协会会员走村串户,帮村民们算养中蜂的经济对比账,帮他们解疑释惑。他和众人一道努力将家乡传统的蜜蜂养殖培育成一大脱贫产业。他说,小小蜜蜂也能带来“甜蜜蜜”。

针对蜂农们养蜂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赵成德先生不仅通过协会积极联系省蜂业总站以及定西市、岷县的农业畜牧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班,而且在他的提议下,养殖会员在手机上建了个微信群,目前有87名蜂农加入到群里。“养殖过程中谁有困惑,就在微信群里发送视频、图片或语音,然后群里集体‘会诊’,直到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岷县已成立中蜂养殖保护区60个,中蜂养殖农户达4200户,养殖中蜂超过51600箱,养殖规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甜蜜的事业”。

赵成德先生曾先后当选为甘肃省政协委员,定西市人大委员,省慈善总会名誉会长,省青联常委,省乡镇企业家,第六届甘肃十大杰出青年,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光彩事业先进个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定西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作《货殖列传》,叙述计然、范蠡、子贡等人的创业之道,以便“后世得以观择”。计利当计天下之利,求名应求万世之名。把洮砚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砚第一品牌和开发西部历史人文资源,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目标为企业定位,以创新创意为魂,以科学管理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们同心,勇于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出精品化、系列化、规模化的顶尖级艺术精品。逐梦洮砚,志存高远;心有大爱,不忘初心,赵成德先生与他的洮砚、与他的洮砚事业,为千古名砚书写了千古风流雄文。

“砚无只语,洮代其言”。赵成德先生仍在雕刻着他的洮砚,但他也在雕刻着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因洮砚而璀璨,因艺术而光彩。他的洮砚公司正焕发着无穷活力,昂首阔步走向新时代。

砚载中国梦产业铸辉煌  

----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发挥产业优势助力扶贫攻坚纪实

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在发展洮砚产业、弘扬洮砚文化的路上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艰苦创业、三十年呕心沥血、三十年砥砺奋进,铸就了今日之辉煌:洮砚成为甘肃乃至国家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日前,由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历时三年时间精心制作完成的“圆梦中华翔飞砚”精彩亮相,再次刷新了该公司规划设计制作巨型文化艺术洮砚的历史。

该砚长18.9米,宽3.29米,高1.69米,重量达129吨。将中华龙文化与洮砚工艺相结合,以中华龙、长江、黄河、海涛、祥云、长城、关隘等为主题元素,融合了历代龙的图案特色,设计构思奇伟,雕刻层次分明,名曰“圆梦中华翔飞砚”。56条巨龙昂首翘望,巍然耸立的崇山峻岭和逶迤起伏的长城,黄河、长江在祖国的怀抱奔腾流淌,底座的祥云和海涛,似中华巨龙乘风破浪,腾空而起。整幅砚象征着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圆梦中华,实现腾飞”,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风采。

甘肃省工艺美术特级大师陈一珀先生在观看了“圆梦中华翔飞砚”巨型洮砚后认为,体量如此巨大的砚台,不仅在洮砚雕刻行业,即使在整个砚雕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赞曰:“横空出世,崛地群龙。爱我中华,美梦成真。”

感慨于精美的艺术,感动于精湛的工艺。这样的设计也是赵成德骨子里浓厚龙文化情结的完美体现。目前赵成德再次组织专家团队,精雕细刻,把民族文化元素更深刻熔铸其中,对圆梦中华翔飞砚做进一步的艺术提升,让这个洮砚制作中的“国产航母”日臻完善,作为给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献礼。

文化产业与时俱进

岷山巍巍,洮水汤汤,千回百转山水依,汉藏羌居华蕃融。作为茶马古道的岷州物产丰饶,商旅络绎,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一个奇特的文化板块。作为开发洮砚领头雁的赵成德,合着发展的节拍,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如椽大笔在石头上书写民族魂,充分展示了洮砚的艺术魅力。

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赵成德带领甘肃洮砚开发公司制作了雕刻有99条龙的“九九归一”巨型洮砚,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名义作为庆回归礼物赠送给香港特区政府。

从“九九归一砚”到“圆梦中华翔飞砚”,已经有整整20年了!

三十多年来,每逢党和国家重大事件,新中国成立50周年,神州飞船发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开,赵成德都能敏感地把握时代的脉搏,适时地推出反映时代题材的巨砚精品,以示庆贺。这些洮砚完整地记录了他在洮砚开发和制作过程中的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继“神笔马良”等八方砚台荣获上海文房四宝博览会金银奖和“国之宝”证书后,又在庆祝党的十五大,建国五十周年,建党八十周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中,推出了“东方醒狮”砚、“春满中华”砚、“民族大团结”砚、“世纪龙”砚、“千禧龙”砚、“凤鸣九州”砚、“百龙戏海”砚、“龙之舞”砚、“龙祥龟寿”砚、“群龙腾飞”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砚。这些洮砚精品,不仅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应,使洮砚公司的名声大振,逐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仅奠定了公司在全国制砚行业中的龙头地位,而且使洮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使出产于大西北的古老洮砚荣登国砚榜首。

一方方浸润着洮水灵气的洮砚承载着陇中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受到世人的赞誉,洮砚扬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洮砚传承人赵成德的含辛茹苦,矢志努力,更离不开省市县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精心呵护和培育。

工匠精神雕琢巨砚

洮砚石的开采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历代以来,生产洮砚的石料主要来源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岩层之中。这里山崖险峻,道路崎岖,三面环水,急流滚滚,开采难度十分巨大,但开采洮砚石料的工作却从未停止。如今,由于资源储存有限和工程建设等原因,洮砚石的开采已频临枯竭边缘。

地质学家认为,洮砚石乃淤泥沉积而成。它和煤的形成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变化,经受了亿万年高压的锻造,才生成了如此高洁的“绿金子”。

从沿袭多年的传统观念看,洮砚的定位仅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实用工具,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而在当今工艺美术面临蜕变和再生的新时期,赵成德敏锐地认识到,洮砚已成为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内涵和外延,已从文人雅士研墨濡笔的文具功能中拓展出来,更多地转向艺术欣赏和收藏。

如何在洮砚的制作中,既能展现悠久深邃的文化传统,焕发洮河流域独具特色的人文风尚;又能够体现创意创新的理念,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美的艺术性,提升洮砚文化的审美价值,从而使古老的洮砚拂去历史的尘封,摆脱“温室的花朵”或“复制的古董”的困境,经久不衰、华彩愈盛,赢得国内市场,吸引世界的目光,这是赵成德苦苦思索而又久久难以破解的难题。

善于从风云激荡的时代强音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激发创造的灵感,这是赵成德及其智囊团队的最大优势。赵成德有着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爱,也有着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因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担当。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圆梦中华翔飞砚”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时代特色,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主题联系起来。

赵成德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

“圆梦中华翔飞砚”的设计师和砚雕师们纷纷建言献策,畅所欲言。

超级工程、科技强国,这些全新的设计思想,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开启了大家的心扉,使大家兴奋不已!

最后,综合各方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龙”这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腾,才能涵盖所有美好的寓意,才能综合体现艺术的想象!

对!就用“圆梦中华、巨龙腾飞”来涵盖所有的设计理念!

设计思想一旦确定,“圆梦中华翔飞砚”巨型洮砚的呼之欲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坚忍不拔方得长远

30年来,赵成德的洮砚事业一年一个变化,二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周期,天天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大举措。

赵成德骨子有洮河激流涤荡的性格,必定有大海般的胸怀。为了制作“圆梦中华翔飞砚”,他自始至终坚守在洮砚厂,与设计师、雕刻师一起研习洮砚设计方案,爬冰卧雪,栉风沐雨,吃着冷米饭,睡着大通铺,靠炉子上煮沸的罐罐茶取暖……

“圆梦中华翔飞砚”的工程师们崔云强来自全国各地。有一天,总工程师说,当初技师们听说要吃“鱼”,都非常兴奋,好久没有吃过肉食,这回可以打打“牙祭”了!谁知道吃完一盆烤洋芋,竟然连“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原来他们把洋芋的“芋”,误以为是“鱼”了!

从这则小幽默里,可以大略窥见一块石头变作洮砚艰苦历程!

在“圆梦中华翔飞砚”的雕刻制作过程中,赵成德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真是常人难以想象。

在三年来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技师们同住一个帐篷,同睡一个被窝,啃冷馒头,吃烤洋芋,可谓同甘共苦!技师们私下里嘀咕:这赵总还是个老板嘛?哪有老板和员工们打成一片的?

长年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洮砚的雕刻上,赵成德难得洗一次澡,理一次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赵成德个子高挑,经常西装革履,出入于京城和省城的各种重要场合,风度翩翩,有着西北汉子特有的魅力。但是,这几年来,他经常留着的小平头,由于长期不理,变成长发了;裤脚上沾满了洮砚石的泥灰;皮鞋也变成了灰色的“泥鞋”……隐姓埋名,卧薪尝胆,这是几年来赵成德在雕刻巨型洮砚过程中的生活写照!

为了避免打扰,他把兰州的手机号暂时停机了,兰州的朋友们找不到他,就纷纷猜测,他又在搞什么名堂?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又要放一颗“原子弹”呢?而有的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赵成德“烂包”了、趴下了,等等,总之,是流言蜚语满天飞,但他却不以为然。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文人墨客以之为工具,挥写出锦绣文章,绘画出传世名作,可以青史留名!而制作砚台的工人们,从古到今,却几乎没有留下一个雕刻大师的名字!这就是中国的“工匠”!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就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赵成德常说:“没有敢想就没有现实,没有梦想就没有成功”。

多年来,赵成德默默地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扶贫济困和慈善事业中。

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更是慷慨解囊,回报社会,支出达1亿多元,用于修路助学、扶贫助困和公益事业。在岷县2012年“5·10”特大暴洪和2013年“7·22”大地震发生后,赵成德组织公司员工,捐款捐物,累计近百万元。同时,公司还给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佛教圣地等社会各界捐赠洮砚达8000余方。

赵成德的创业经历,给予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创业者以深刻启迪: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不仅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更需要给予他们荣誉和地位!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的汗水,一条条中华巨龙,就难以实现腾飞的梦想!

不忘初心助力扶贫

赵成德从起家至今,始终秉承“服务家乡、报效国家”宗旨,坚实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家乡,也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善事,带动了一方父老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

赵成德的家乡岷县维新乡,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陈旗乡毗邻,维新乡在上游,陈旗乡在下游;维新乡还与甘南州的卓尼县洮砚乡隔着洮河相望,三个乡镇的直线距离也就是几公里路程,呈品字形状,分布在洮河的东西两岸。

赵成德的童年是在洮河边度过的,这里山大沟深,雨量丰沛,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时代的赵成德家境困难,常常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在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为家庭生计十多岁便上山砍柴,牧羊放猪,下河摸鱼,且跟着父辈料理难得温饱的几亩薄田,过着度日维艰的生活。到十五、六岁时,迫于生计在卓尼、临潭等地当货郎担,挑着针头钱脑走村串寨,换一些油盐为家中添补生活之用,以减轻父母肩上的担子。是艰难的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小肩负家庭重担历练了他顽强拼搏的勇毅,摸爬滚打的经商经历给予了他睿智的目光。

改革开放的东风,让赵成德敏锐地看到一个“抱着金疙瘩过穷日子”的现实困扰和黄金机遇,岷县、临潭、卓尼三乡村社山寨,许多群众有一身精湛的洮砚雕刻技术,但由于缺少门路、不善经营,加之历史的、地理的、交通的诸多原因,很多群众加工雕刻的洮砚卖不出去,“养在深山人未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从那时起,赵成德走上了与洮砚相伴之路,并要一往无前的走下去。

不久前的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主办方展出的一方重达19吨的洮砚,让参会的中外宾客和文化界人士赞叹不已,并永久留驻敦煌。这方取名“一带一路”砚的洮砚精品,是赵成德近年来的又一精品力作。

从年少时的“放羊娃”“货郎担”,到1987年在家乡办第一家个体洮砚厂,再到进军兰州成立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赵成德结缘洮砚已整整36年。

30多年来,赵成德一直奔跑在向外界展示甘肃洮砚的艰辛征途上,让方寸洮砚成为洮河两岸各族儿女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在卓尼、岷县、临潭、临洮等地,有近万名砚匠、砚商、砚农从事洮砚的设计、制作、销售、运输、推广等,他们把洮砚带到了天南地北,洮砚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岷县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植物群落繁多,山珍野味满山遍野,全县290万亩草原和90万亩天然林里广泛生长着600多种天然蜜源植物,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和规模不小的黄芪、党参、红三叶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蜜蜂养殖具有得天独厚资源条件。

如何让丰富的自然资源鼓起群众的“钱袋子”?这成为近年来赵成德日夜思考的问题。两年前,他盯上了蜜蜂养殖,并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脱贫致富,蜜蜂引路!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的时候,赵成德便以其定西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市、县政府及部门大力呼吁发展养蜂产业,拓宽群众的脱贫致富路。

2015年5月,岷县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热心人赵成德当选为会长。协会成立后,他带领协会会员走村串户,帮村民们算养中蜂的经济对比账,帮他们解疑释惑。他和众人一道努力将家乡传统的蜜蜂养殖培育成一大脱贫产业。他说,小小蜜蜂也能带来“甜蜜蜜”。

针对蜂农们养蜂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赵成德不仅通过协会积极联系省蜂业总站以及定西市、岷县的农业畜牧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班,而且在他的提议下,养殖会员在手机上建了个微信群,目前有87名蜂农加入到群里。“养殖过程中谁有困惑,就在微信群里发送视频、图片或语音,然后群里集体‘会诊’,直到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岷县已成立中蜂养殖保护区60个,中蜂养殖农户达4200户,养殖中蜂超过51600箱,养殖规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甜蜜的事业”。

赵成德仍在雕刻着他的洮砚,但他也在雕刻着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因洮砚而璀璨,因艺术而光彩。他的洮砚公司正焕发着无穷活力,大步走向新时代。

荣誉表征着事业的辉煌与对社会的贡献。2001年,甘肃省慈善总会授予赵成德荣誉会长称号,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授予他理事;2003年赵成德当选为甘肃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第六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定西市第一届、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甘肃省青联常委;2003年,被授予“第六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至今当选为定西市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2009年,被评选为甘肃省工艺协会副会长;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社、中央广播电台、全国工商联、中华总工会等六部委“中国企业改革与创新十大风云人物”荣誉称号,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作为在定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给予表彰和奖励。30多年来,赵成德把全部精力和几乎所有时间,都倾注到了他酷爱的洮砚事业上。有时尽管日夜操劳,连续加班加点,过度疲惫,手下人劝他到邻近的甘南草原上吹吹风,歇一歇,但他总是摇头。就像一部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无法停歇一样。因为挡不住他内心的沸腾,满腔的热情。那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砚台,成了他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的宽广舞台。他感到只有站在他喜爱的一方方砚石身边,感受到洮河浪花冲击沸腾过的那种熟悉的气息,抚摸每一尊砚石的每一个部位,内心才满足,灵魂才丰润。

因为砚台装着他的抱负、他的希望、他的追求、他的悲伤、他的荣耀、他的奋斗目标、他的追求理念、他的自我价值……一句话,装着他人生的最高追求和价值所在!

站在洮河岸边,回想赵成德创业的艰苦历程,我总是理不清,数不完,也难以尽叙。只听见洮河奔腾激越的涛声,似吟诵,似高歌,似浅唱,且让这涛声作答吧!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里。一块块普通的原石经过巧夺天工的手法变成一方方让人爱不释手的精品洮砚,带动当地百姓致富。有人说过:一个有事业的人,必然有超人的毅力,这源自于自身的那种独特的意志力!

在赵成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那种专注于洮砚的劲头、那种别具风格的思维,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他背后的心酸、洒过的汗水、付出的一切,是别人无法想象的。他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他更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用自己的方式,屡次为祖国献礼。在奋斗中前进,在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

回望来路,40年艰苦创业,40年励精图治,40年奋发有为。赵成德和他的洮砚公司的创业者们,每遇党和国家的大事,建国五十周年,神舟飞船发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之际,都会设计创作大型纪念砚,作为礼物隆重奉献,以谢党恩,报答家乡,造福百姓。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弄潮儿能永立潮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特制巨型石材砚——“丝路寻梦黄龙玉砚”向伟大祖国和盛世中华献礼。

附录五、

陇上洮砚华夏瑰宝

——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的墨韵艺魂

如果没有洮砚,谈何翰墨风华。

洮砚,是水之韵,是石之魂,是华夏情。

岷山巍巍,洮水悠悠。在洮河流经的临潭、卓尼、岷县一带的峭壁耸立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历经数亿年水下地质的流变,造化出了一种独特精美的制砚石材,深深地潜藏在湍急的河底,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称它为“金疙瘩”。

这是一域奇山秀水之地,山川雄奇,峰峦叠翠,流水清澈,风景旖旎,浸透了岷山雪峰之豪气,揉合了南国妩媚之灵秀,承接了黄土高原之浑厚。

这是一条茶马古道,沧桑过丝绸之路千年的风霜,演绎过民族融合神秘的传奇,飘荡过铁城之战炽热的硝烟,风云际会陇原大地的华夏之族,蓬勃于雪域天界。

这是一块红色热土,被血泪和烽火浸过的土地,被屈辱和战乱腌制过的土地,被汗水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被青春和信仰沸腾过的土地,跋涉者、拓荒者、建设者们的足迹被高原铸就。

走进这方水土,我被深深地震憾了。说不清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这里抛洒心血和汗水,他们对这方水土的创造是对万物的大彻大悟啊!这是一方令人销魂的秘境。

如果说洮河是一条彩色的丝线,那么串缀在这条丝线上的自然生态、历史风物以及人文景观,就是洮河文化最深远、最璀璨、最具地域风情的精彩篇章。这些篇章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永远闪烁着艺术光华的砚苑奇葩----洮河绿砚石。

千年洮砚藏神奇

山水体现这里神奇的物质形态,千年的石头则是这里的灵魂归依。千百年来,洮砚之石璨然绽放,余香缭绕。

洮砚,为何称为“金疙瘩”,只因石之古;

洮砚,为何宛如“水之灵”,只因石之秀;

洮砚,为何具有“山之魂”,只因石之奇;

洮砚,为何能有“墨之韵”,只因石之精。

有一种自然之象总让人百转千回,那就是山与水相偕、天与人感应、文与艺相质的默然相依。洮砚,就有着这样的和合神韵。

砚与笔、墨、纸并称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自唐时起,就有四大名砚之名——端砚、歙砚、洮河砚以及黄州澄泥砚。历史上,砚曾是单纯的文具,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演绎,浸润了砚工艺人智慧的砚逐渐成为集雕刻、绘画、文墨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的珍爱之宝。北宋何蒙《春渚纪闻》记载有米芾求宋徵宗赐砚,并以舞蹈相谢的动人故事,足见古时文人墨客对砚喜爱之甚。

砚的历史源远流长,精彩纷呈,至今积淀了丰厚博大的华夏文化精髓和书画艺术蕴涵,让人艳羡不已。

洮砚的开采生产及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洮砚始于唐朝而盛产于宋代,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洮砚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汉朝,且洮石最早开始是做磨刀石之用,它与华夏氏族结束茹毛饮血的蛮荒生活而进入文明时期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缘源关系,至唐宋才正式作为制砚石材。即使是在洮砚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石臼、石刀、石斧仍是十分普遍广泛。2012年12月,已有私人收藏的唐洮河箕斗砚现身,才可证实洮河砚的制作在唐代之前,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洮砚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与岷县、临潭县交界的卓尼县喇嘛崖一带的峡谷河底中,当地人叫“窝子石”。洮砚因洮河石得名,又称洮河砚。又因洮石多为绿色,故也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绿漪石砚。

——洮砚名贵之藏

洮砚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不仅在古代是宫廷雅宝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在如今更是珍贵的收藏品,古玩库存的奇苑,洮砚之名饮誉海内外。

洮河砚具有其它砚材不可比拟的特质。洮砚脉矿主产于洮河东岸喇嘛崖、水泉弯一带,这里很多地方还处在原始状态,其矿石成型于千亿年前,区域内植被覆盖,小溪、河流、山泉到处皆是,脉矿经年被水浸泡,受湿润滋养。

其一,色泽雅丽。绿色是洮砚石材的代表色,此外还有墨绿、碧绿、辉绿、淡绿、灰绿等色相,还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红色者可与辉绿石媲美。

其二,莹润细腻。洮河砚材水份充沛,因而手感滑腻,虽经酷暑而墨不干。

其三,结构紧密。洮砚砚材颗粒极细,粒经在0.01毫米以下,颗粒与粉尘粒径分界点为0.07毫米,所以洮砚颗粒比一般粉尘还要细小。

其四,硬度适中。洮砚砚材硬度为摩氏3.5—4度,作为砚材恰到好处,适宜雕琢。

其五,石质坚细。洮砚石材石质细润坚实,泼墨如油不损毫,出学统利生辉,出色如翠玉。

——洮砚艺术精品

洮砚以精美的雕刻工艺、独特的设计风格饮誉陇上,并颇受世人赞誉。洮砚的雕刻工艺,融合了洮砚石石料的特质和砚雕艺人心血,是一项十分复杂,极其精细、周密的工艺艺术。

洮砚的雕刻形式多种多样,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汉代的平板砚、唐代的箕斗砚、宋元明时期的单砚,直到清代的双砚。其技艺的发展也经历了线条勾勒、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透雕到圆雕的过程。其雕刻内容有花草虫鱼、龙凤、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名著传奇等等。洮砚技艺传承久远,许多雕砚艺人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洮砚界老一代雕刻家如今已是凤毛麟角,所幸优秀的后继者依然层出不穷。

洮砚砚雕设计根据石料的自然形态和大小确定图案,然后设计砚台构造、款式、装饰等,再按程序施刀。先粗后细,从外至里,一丝不苟地进行精雕细刻。洮砚除了使用价值外,很讲究艺术观赏价值。因此,砚工把精力倾注于图案的布局,构造艺术美。

洮砚砚雕手法主要是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透法是洮砚雕刻刻艺术中最具特色的技艺。大部分洮砚采用镂空透雕,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具有独特风景,尤其砚面透雕,砚底及砚盖采用浮雕和线雕结合的雕刻工艺,使洮砚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洮砚千古垂名

千百年来,流传着无数赞美洮砚的诗词文赋与评价妙句,验证了洮砚的历史地位、文化蕴含和收藏价值。

宋代大书法家黄峪有:“洮州绿石含风漪,能泽笔锋利如锥”的评价。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论砚》载:“蓄砚以青州为第一,降州次之,后始端、歙、临洮”,证实了洮砚在唐即已有之,且名列古代四大名砚之一。

大文豪苏轼有:“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赞誉了洮砚的肤理缜润,色泽雅丽。

北宋黄庭坚有:“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如武,要试饱霜秋兔毫”,更是直接地表达出对洮砚的甚爱。

金朝诗人、词曲家元好问有诗“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说明了洮砚的珍贵。

洮砚在中国历史长河拥有夺目的艺术光辉,在18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神奇之石,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做出了不朽功勋。

洮河之子创奇业

洮河源自碌曲,曲曲折折经过合作、临潭、卓尼,一路向东蜿蜒而去,却在岷县仿佛忘记了什么难以割舍的情和爱忽然北折向西,一头扎进卓尼县洮砚乡的崇山峻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在经营有限土地种植的同时,把精力全放在洮砚的开采、加工和贩运上,也由此造就了无数能工巧匠,涌现出了一批为洮砚艺术而无私奉献的雕刻艺术家。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巧合,千年前,北宋著名鉴赏家赵稀鹊著有《洞天清禄集》曰:“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从而奠定了洮砚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上苍似乎特别眷顾于让赵氏之人打理洮砚,并赋予其神圣使命。千年后的今天,洮河之畔的大山之子,开启了开发洮砚产业,传承洮砚文化,弘扬艺术魂宝之旅,让这千年奇石大放异彩。

赵承德先生生于年月,出身在岷山维新乡之山坪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千年洮河千古缓缓奔流,流淌出无数传奇故事,也养育出无数洮河骄子。

岷县维新乡元山坪,因一座四面独立的山而得名,此有一块几百吨重的天然龟石,当地人称为神龟石,是人们上香祭祀的地方。元山下边有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居住着上百户人家,这就是元山坪。

赵承德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童年就是在洮河边度过的,这里山大沟深,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时代的赵承德先生家境困难,常常食无裹腹,衣不蔽体,在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为家庭生计十多岁便上山砍柴,牧羊放猪,下河摸鱼,且跟着父辈料理难得温饱的几亩薄田,过着度日维艰的生活。到十五、六岁时,迫于生计在卓尼、临潭等地当货郎担,挑着针头钱脑走村串寨,换一些油盐为家中添补生活,以减轻父母肩上生活的担子。

元坪山是古“铁城”遗址之地,那里山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秦代以来,曾发生过许多著名战役,是秦时万里长城的西部起点。因宋代置铁城堡而得名。早在宋代以前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铁城一带战争濒发,兵火不断,尚武气息浓烈,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有诗云:“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丰卷出辕门;前军夜渡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当时这里民族纷争、战事炽盛的真实写照。

岷山千里雪,洮水万古情。1985年,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也凭自己摸爬滚打中历炼的能吃苦、能抗搏、能善战的精神,赵承德先生敏锐地看到一个“抱着金疙瘩受穷”的现实困扰和黄金机遇,岷县、临潭、卓尼三乡村社山寨,许多群众有一身精湛的洮砚雕刻技术,但由于缺少门路,加之历史的、地理的、交通的诸多原因,很多群众加工雕刻的洮砚卖不出去,“养在深山人未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从那时起,赵承德先生走上了经营洮砚的路了,他在一无原始资本,二无创业场地的情况下,以欠账佘销的方式,每天背上黄帆布挂包装着洮砚到三县城走东串西叫卖。也曾遭人白眼,也曾灰心气馁,但他始终坚持着一个信息,一旦认定的路就坚实地走下去。

因为有爱有梦想,再大的困难也会被克服。3年的时间里,他吃尽千般苦,受尽万般罪,尝遍了酸甜苦辣,深深地体会到了创业的百折与艰辛、痛苦与迷惘。1989年7月23日,是赵承德先生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他经营洮砚走上转机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他背着几方赊欠的洮砚,乘车到陇南突遇车祸,造成10多人伤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当他从不省人事中醒来时,第一声就问他的七块砚台,正值看望伤亡事故的有关部门领导发现了他的砚台,全部购买,他净赚了1800多元钱!多年的苦心经营有了丰厚的回报,多年的艰苦奋斗有了创业的资本。

1988年月,赵承德先生走上了由个人单干到有组织大干的路子,联合当地50多名制砚师,腾出自家6间房屋,挂起了“岷县雕刻新工艺美术洮砚厂”的牌子,从事洮砚加工营销,正式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

1991年,“八仙庆寿”洮砚闻世,这是他组织能工巧匠精心雕刻的第一件洮砚艺术品,重达50公斤,图案设计新颖,雕刻工艺精美,令观赏者叹赞不已,深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一时销路大开,订单份至沓来,也使他的洮砚从此名声大振,走向市场。

“八仙庆寿”在赵承德先生创业征途中可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他此时的眼界更高了,理念更新了。1992年他在兰州成立了甘肃洮砚开发公司,也适时成立了洮砚文化研究会,给洮砚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洮砚插上飞翔的翅膀,飞向那高远的蓝天,驶向那广阔的“蓝海”。

1994年起,赵承德先生借甘肃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组织了上千万洮砚精品赴兰展销,赢得了丰厚了经济效益,公司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之后,洮砚开发公司每年特别是重大政治、文化活动中,都有大型精品洮砚推出,旨在打出品牌,树立形象,弘扬文化,传承精神,为洮砚文化产业发展铺路奠基。

“松鹤延年”、“中华民族大团结”洮砚,先后被人民大会堂珍藏,为甘肃争了光,为砚乡人民出了彩。

“凤鸣九州”巨砚,整体造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雕象征56个民族的56条龙和代表华夏九州的9条巨龙,砚盖为统领群龙的一只凤凰。整个砚台有绿、紫、红三种天然色,形象地勾勒出中国的地形地貌。更为奇特的是东南沿海有两条天然白玉弧线,显示出我国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堪称稀世国宝。

“龙祥龟寿”巨砚,99条龙由口含金珠的七宿苍龙统领,砚盖一大神龟头部有一个天然白玉环,寓意龙抬头,国运昌盛,神龟千年,地久天长。

“至圣先神”砚,刻有孔子给72年弟子授课传道的情景,每个弟子神志各异,个性分明,栩栩如生。

“孝感动天”砚,刻有24孝图,图案逼真精美,一幅图案为一个感人的故事。

“百子图”砚,刻有9组百名儿童在园林中嬉耍玩闹,“九龙捧寿”砚、“富贵牡丹”砚、“龙塔组合”砚……可谓千姿百志,气象万千,雕刻工艺和重要均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

“九九归一”巨砚,这块重214公斤,长1.22米、高0.13米、宽0.9米的洮砚,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表2700万陇厚儿女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献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2001年,“大观园”巨砚以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为题材,彰显了洮砚山水、人物雕刻的新技艺、新水平、新境界。

2002年,“东方醒狮”巨砚献礼党的十九大,并获得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国之宝》证书。

甘肃洮砚开发公司从1992年起步到现在,在25年的创业历程中,由几名职工、几间破旧土棚车间小打小闹,到打造品牌,积累资本,初具规模,批量生产,再到创立新理念,科学发展,走过了25年的辉煌历程。如今,甘肃洮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万元,在北京、兰州、杭州都有洮砚经销门店,有技术研发、生产加工等各类人员上万人,并有自己的洮砚文化研究会,俨然成为屹立在洮河边上的大型创意文化民营企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赵承德先生不愧为岷县人民的好儿子,脚踏实地的创业者,洮河文化的传承人。在洮砚开发、生产的历程中,他始终秉承“服务家乡、报效祖国”的宗旨,坚实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家乡,也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善事。25年来,洮砚公司及赵承德先生先后为学校修建出资500万元和扶助贫困学子捐款60多万元,特别是在2003年秋,他在岷县投资兴建了承德中学,并扶助60多名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实现了致富不忘家乡,先富带后富的人生志向,也彰显了他博爱、助人的可贵品质,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