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山川秀美风景殊(地理篇)

或许是因为洮河永远无法与黄河、长江宏伟壮阔的民族气魄共春秋,也无法和湘楚钱塘风雅迤逦的人文底蕴相媲美,所以人们忽略了洮河的存在之美。

美丽的风景,似乎总在远方,在人迹旱至的地方。洮岷大地因洮河的滋润,山川因而秀丽;洮岷文明因洮河的孕育,人文因而璀璨;洮岷声名因洮河的激越,因而遐迩闻名。

行吟山水,一梦千年。解读风雨沧桑中的洮河,倾听来自洮河内心的吟语,去触摸亿万年间的洮河,和她一起在生命长河中流淌,去感悟生生不息的洮河,和洮河两岸的人们一起话说这条母亲河以及滋养的锦绣山川、优秀儿女。

第一节如梦洮河,流芳千古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岷山脚下,默默地流淌着古老的洮水。波澜不兴,却声振长河;名声不大,但闻名遐迩。因为洮河,孕育了洮砚,养育了一方百姓,被洮岷大地的人们誉为母亲河。

碧蓝如玉的千里洮河,流淌千年的洮河,两岸密集分布着史前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以鲜艳夺目的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临水而居,抟土为泥,生火制陶,创造着人类的文明。

线条生动流畅的各种彩陶和研磨器----原始砚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先民用砚的辉煌历史。

话说洮河----

有了水,一个地方才有了灵气,庄稼五谷才能蓬勃生长,万物才能欣欣向荣。河流穿越而过,翻山越岭,造就风景万千,也滋养着这一方土地。

洮河,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与青海省海南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处的西倾山东麓的勒尔当,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岷县县城附近突然北折,似乎遇到了多情的故人,怀着极其欢欣而激动的心情,转了一个九十多度的大弯,向西北流去,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汇入黄河。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洮岷的先祖选择了这片神山圣水,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有一种存在,叫隽永。譬如,洮河夏夜的月光。

穿越1300年风云的华光,如浴如洗,纤尘不染,圣洁、高贵地悬在我们的额顶,宁静而温婉。

洮河有月照千年。

洮河,流淌千年,朗照千古。岁月如歌,歌词是无字的;生命似河,河的语言呢?那一条条,一道道,千古天问般横陈在天地间的长河,谁读得懂?谁又能读得懂?

读懂它,须从洮水、洮河石、洮砚的历史、洮砚的传承人开始,唯此,才能真正懂得它。

月光如水,就这么恬静地照着,照千年山脉,照千古河流,更照山河一样深刻的千古人心。

我从画家工笔水墨明朗的线条里读你,你是巍巍岷山高挺的一颗松;我从摄影家多视角的色彩里读你,你是魔幻百变的倩丽天后;我从大家笔下的文字里读你,你是纯朴的村姑、婉约妩媚的少妇、历经沧桑的老人。

带着无限的憧憬,怀抱太多的希冀,一个又一个村庄近了又远了,一座又一座山高了又矮了;山路,弯了又直了,直了又弯了,把我内心涌动的思绪,缠绕成团,又一团团散开。

月光临河,漫步河堤,聆听水声,像倾听一支小夜曲,随着流速、流向和流动的方式变幻,汹涌而不狂躁,低回而不哀凄,轻盈而不轻浮,从一处处浅滩、沙洲、回水湾写意般抒发着流淌的诗情,给人一种天籁般的美妙与和谐,让心灵缠绵成无限的依恋和缱绻,让天、地、人、河在无极和万象的交迭中丰富和升华。

洮河,作为母亲河最大的支流,作为切穿深厚黄土不息奔流的无羁长河,终生注定了这样一种命运,在奔流中延伸和升华生命的意义,在漫流中体现流动的顽强和坚韧,在腾跃中彰显执着和坚定。

千百年来,生活在洮河两岸临潭、卓尼、临洮、岷县的人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们在经营有限山地薄田的同时,把精力全放在洮砚的开采、加工和营销上,也由此造就了无数能工巧匠,涌现出了一批为洮砚产业而艰苦创业的实业家,为洮砚艺术而无私奉献的雕刻艺术家。

洮河流韵----

洮河古称巴尔西河,意即“禹受黑玉于洮水上”的河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源出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倾山脉,流经甘肃南部,上游藏文名字叫“碌曲”。

走进洮岷大地,走向洮河边,常常为这一片山水所感动,为这一片山水所蕴含的人文历史所濡染。美丽的洮河曲折有致,蜿蜒跌宕,奔流不羁,把一丛丛草原、一片片森林、一块块田园滋润得碧绿如茵,丰茂峥嵘,硕果累累。

洮河,流传着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每颗石头,都被传说萦绕着;每一朵浪花,都织成五彩斑斓的神话。那一段洮水流珠的传说,那一曲石媳妇的传说,那一串喇嘛崖的传说,那一个工匠汉的传说,那一个九甸峡的传说……个个家喻户晓,人人耳熟能详。这些传说,把一个涓涓不息的千古洮河,渲染得风姿绰约,神奇美丽。

美丽的神话传说总让人追索不已。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家人付出了重大代价,做出了无私牺牲。他离家出走,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连他的孩子是怎么出生的也不知道。特别是他的父亲鲧,苦心治了九年水,为了堵住横流,盗窃取了上帝的一些堵水的“息壤”,便被上帝诛杀在羽山。大禹伤心于父亲的被杀,悲悯人民的灾难,“子承父业”,继续治水。没有工具,这水可是怎么治法?开导河川,平夷山岳,他求一条名叫“应龙”的黄龙,走在前面开沟顺流,又让一只大乌龟,背上驮着“息壤”跟随在后,遇着泛滥的洪水,就往那地方撒上一撮“息壤”,马上堆积成山。大禹本人更是累得面孔黝黑,变腰屈脚,光着脚丫,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治水的不幸结局和大禹的艰难遭遇,深深地感动了一位善良的天庭女神,她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叫什么名字,已经无人知道,人们因她会隐蔽身子而变幻形态,叫她“奇相”。那时,她常风巡在洮河上下,为了帮助大禹,她将玉皇大帝的“玄圭”偷给了大禹。玄圭是权力的象征,大禹得到它,可以召神遣将,会合各路神将,共同来治水。可是,这样做,要治住那“浩浩滔天”的洪水,还太艰险了。只有得到了“玄珠”,才能使洪水澄清,顺流下去。玄珠是玉皇大帝心爱的宝贝,怎么能得到呢?好心的“奇相”,她趁玉皇大帝巡游昆仑的当儿,盗取了玄珠。玉皇大帝遗失了心爱之物,派天兵天将天上地下搜索,打发了智慧的神,名叫“知”的去寻找,没有找着,又让眼睛特别亮的“离朱”去找,没有找着,再让善辨的“吃诟”去找,也是白搭。最后,偏偏是一向被看作糊涂的“象罔”给他发现了。玉皇大帝惊讶地说:“奇怪,象罔能够得到玄珠的下落!”“奇相”盗取了玄珠,使玉皇大帝大动肝火,立即下令“象罔”,去抓住她并索取玄珠。

那已是入冬的时节,洮河水汛泛着刺骨的寒流,结成五彩斑斓的冰凌。倔强的“奇相”,横下一条心,跳进了洮河水,沉入了深渊。玄珠,幻化成了千千万万珍珠般的水珠,荡溢在洮河之上。玄珠,是女儿的心,是含笑的泪珠,也是凄楚的泪珠,化作成今日“洮水流珠”的壮美奇景。多少世纪过去了,今日岷山顶上依然筑有纪念“奇相”的玉女寺,她日日夜夜,守望着岷山的雪峰,凝视着洮河的流水,注视着千年的“洮水流珠”……

这是一条悠悠婉婉的洮河,从西倾山下喷涌而出。流过草原,草原一片碧草连天,百花争艳;穿过峡谷,峡谷两岸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浇灌田地,田地五谷丰茂,麦浪无垠。

这是一条跌宕曲折的洮河,两岸山川毓秀,风物钟灵。这里有古塔古寺,有古城古堡,有彩陶化石,有摩崖石刻,有游牧农耕,有商贸枢纽。

这是一条美丽柔涟的洮河,灌溉出了洮砚之乡,花儿之乡,当归之乡,彩陶之乡,诗词之乡。因此,只有在洮河这条天然的艺术画廊里,才能饱览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才能谛听一曲曲高山流水的美妙乐章。

这是一条高原母亲河,自高原倾斜而下,千回百折,流淌平缓,晶晶亮亮,哺育出了高原儿女温柔善良的品格,又赋予高原儿女以勤劳聪明的智慧。

洮河是一条自然河,是一条历史河,也是一条文化河。她是多彩的、丰厚的,也是丰饶的。

出产于这条大河深处的洮河绿石,因而雕刻出了享誉海内外,深受国人赞誉的文房墨宝——洮河绿石砚。她不仅是洮河文明最耀眼的华章,更是中华文明史中精彩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她的产生不是随意的、偶然的,它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和人文内蕴。

洮砚,就是这种文化的内涵之一,使她成就了丰富多彩的洮河文化,并使其一脉相承,代代相因。因此,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征、文化个性和文化心理的生动耀现。

第二节山水交映,风景逸美

这是一域奇山秀水之地,山川雄奇,峰峦叠翠,流水清澈,风景旖旎,浸透了岷山雪峰之豪气,揉合了南国妩媚之灵秀,承接了黄土高原之浑厚。

这是一条茶马古道,沧桑过丝绸之路千年的风霜,演绎过民族融合不朽的传奇,飘荡过铁城之战炽热的硝烟,风云际会陇原大地的华夏之族,蓬勃于雪域天界。

这是一块红色热土,被血泪和烽火浸透过的土地,被屈辱和战乱腌制过的土地,被汗水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被青春和信仰沸腾过的土地,跋涉者、拓荒者、建设者们的足迹被高原铸就。

山映水衬----

岷山巍巍,洮水汤汤;山高水长,钟灵毓秀。水映着山,山连着水,山水互映,和谐融洽,原始、自然、古朴,是岷州山与水构造的特质。

花开荼蘼,山川妖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农历五月,百花盛开的季节,草木葳蕤的时令,踏青采花的美好日子,岷县的山野长满了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洋芋花、苜蓿花,还有那黄芪、当归、大黄等药材开出的各种花,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它们在春天里毫无遮掩地绽放着,不去担心是否韶华短暂易失,不怕没有蜂蝶采撷香甜。这时候,每一个外来者需要绕过这片芳菲的花海,闻着这里扑鼻的花香,赏着这里绚烂的花色,才能抵达梦里千寻的那个村庄。

岷县山乡的大多村落依山傍水,村前屋后多有流水环绕。村庄被古树翠柳掩映,花簇满径,散发着岁月的宁静和花木的馨香。河水一如既往地澄澈,就像岷县人寻常的日子,波澜不惊,荡漾着属于这个民族的独特韵致。

就在这最美的乡村里,历史以来留存了精美的石雕、木雕,镂花的窗檐,虽历经春秋数载,却保存得完整无缺,就像晾晒在村庄的一幅古画,泛着历史的沉香。

惜乎未见天际远,入眼无处不是诗。山水无言,层峦叠嶂;野花烂漫,景美人少,远客初来道未识,但知此地遇洮河。悠游不问前路事,行人已渺空谷幽。徜徉在岷县山水间,会给你远方与诗意;而且,入之愈深,其景愈奇,美景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它又会给你空灵的至美与缱绻的禅意。

晚风吹拂,新月初升,来到洮河边。月光下的洮河一片迷离,水中倒影着山峦的绿色,如绿波荡漾,虽缥缈恍惚,却空灵曼妙,耐人寻味。岸边踟躇着赏景的游人,放逐山水,与大自然共话情长。

翻阅三千年前的《诗经》,只觉青山绿水,尽入诗中。天地山水,皆有魂魄,赋予性灵。草木山石,是永恒的精灵,它们的美,需依靠细腻的情怀去感知。

我由此懂得了古人是如何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从自然天籁中、从乡俗民风中、从生产劳动中写就了那魅力千古的风、雅、颂。此时此刻,人的烦恼和哀愁,人的欲望和嗔痴,人的名利与得失,与巍巍岷山、滔滔洮河,高山流水、百草花木相比,竟是渺若尘埃,多么微不足道。

将心灵交付给岷州的山水,无须青山的诺言,也无须白云的见证。其实,生命原本就是一个谜,而我们不必在行走的开始,就去猜测最后的谜底。只要循着洮河的流水,将漫长的过程填充,来完成生活给予的使命。那么,纵然渺小得如一株草木、一只蝼蚁、一粒尘埃,都可以彻悟人生的真谛。

哦,岷县是英雄之山,洮河是母亲之河!千百年来,它永远养育和护佑着这方水土,这里的儿女们。

多彩风景----

要怎样辽阔的心境,才能装下洮岷大地这多彩多姿的风景。万物生灵无穷的美丽,奇山异水的魅力,可以穿透我们的胸膛,照彻我们的心灵,且足够我们用尽一生来感知。

岷县多山多水多风景,无论是绿树成荫、松柏林立的二郎山,还是带着传奇色彩的玉女峰,或是那条绚烂多姿的洮河、曲折起伏的叠藏河,以及遍布山川的淙淙小河溪流、生生万物生灵,都是大自然给予岷州的神奇。这深邃浩瀚的山水美景,并没有藏纳玄机,而是自然的风景天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岷山静默地卧在岷县城南外约3公里处,二郎山是她的起首处。虽然奇不过“三山”,险不过“五岳”,高不过昆仑、秦岭山脉,却是秦长城的西起点,是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中华人文女祖、蚕桑神、旅游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今日“洮岷花儿”的发祥地,更因了1935年9月,长征中的中央工农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第一次看见了雪峰如海、冰峰林立的壮伟奇景,感受着一个神话传说的世界,壮怀激烈,神思飞扬,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县山环水绕,地形复杂,地貌属高原形态,西秦岭北支褶皱带。境内山地占88.8%,南有长江、黄河分水的岷峨山、大拉梁;北有洮河、渭河分水的木寨岭、岭罗山。全境山岭起伏,河流纵横,气势壮观。岷山积翠、洮水流珠、东坡晚照、叠藏长虹、西岭晴云、南峰霁雪、北岸温泉、龙潭皓月,为古代岷州八景。

岷县旅游资源有100多处,其中自然资源类46个,列为省级的2个;人文类62个,列为国家级的4个,列为省级的5个。在这些旅游资源中,人文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自然类多种类型并存,开发潜力很大。主要景区有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以沙金风景区、马烨仓风景区、闾井狼渡湿地草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风光;神奇美丽的洮河水域风光;以三十里铺“岷州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岷县境内藏传佛教寺院分布较广,以梅川镇大崇教寺和秦许乡吉祥寺等为代表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文化、民俗研究学者和爱好者来岷考察观光。

二郎山,原名金童山,山脊及东西坡面均被绿荫遮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杨树、杏树、柳树、李树及山梨等。据岷州志记载:“远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云束,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满幽谷。”赞誉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观,它隔洮河与岷山玉女峰相望,沿山脊有三峰起伏相联,因峰头曾筑在堡寨,依次被称为头、二、三寨子,最高峰三寨子拔地约200米。林内树木葱茏,花草鲜美,潺潺溪水从林间流过,环境憩静、舒适。北靠岷山玉女峰,南临洮河,内有小河缓缓流过,四周环水,植被葱郁,树木茂盛,景色优美,清幽怡人。

双燕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岷县的东部,该景区涉及马坞、锁龙、闾井、秦许、寺沟5个乡(镇),马沿、马烨两个国营林场,包括双燕——沙金景区、柯汰沟奇石风景区、狼渡渡湿地草原景区、扎角自然风景区、马烨仓风景区五个子景区。总面积6.4万公顷,葱茏茂密的林地和奇石耸立的沟壑成为苏门羚、扭角羚、云貂等珍稀动物繁衍栖息的乐园。

双燕——沙金景区是双燕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旅游区,该景区位于锁龙与马坞乡,距岷县城约100公里处,总面积36万亩,辖双燕、鹦哥、云洞、东沟、南沟、刘家沟等六条沟峡。景区树木参天,连绵不断,山峰独秀,鸟语花香,奇石小溪,鱼跃蝶飞,尤其是独特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使它成为珍稀动植物的乐园。境内有冬虫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生存着绿尾红雉和云豹等1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景区主要景点有南沟泻玉、神秘云洞、鹦哥碑峰、双燕幽溪、燕水溢彩、狮饮幽潭,独秀峰等。

闾井柯汰沟奇石风景区西距岷县城80多公里,景区奇石遍地,大小各异,姿态万千,有“蟾蛇相争”、“海狮卧地”等,更为壮观的是石群中溪水夺路、积水成潭的自然景观,听之流水潺潺,看之,溪水透亮,让人顿生放飞心情、回归自然的一股冲动。

狼渡湿地草原位于岷县城东70公里处,省道306线穿境而过,集中连片面积90多万亩,地势平坦开阔,气候凉爽,盛产油菜、牧草,花开时节,当地低轱辘车缓行于绿草黄花之间,宛若仙境。夏日清风徐来,凉爽无比,在绿草的大地上,白色、黑色、黄褐色和杂色的牛羊,尽兴地啃食着清嫩的牧草,草地上各色野花竟相开放,水天一色,景致特别优美,别有一番情趣,是人们消夏避暑,草原风情游的好去处。

扎角自然风景区位于闾井镇南7.3公里处,包括新庄、扎角两个自然村,景区有草原面积52公顷,森林30公顷,扎角河从中穿流而过。景区山清水秀、草茂畜肥、空气清新、牛羊成群。

马烨仓景区位于岷县县城西南约75公里处,属秦许乡,景区内林草茂盛,满目青翠,山峰奇异,空气清新,有成群的牛羊骡马,星星点点的藏包炊烟,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实乃避暑、旅游之胜地。天空湛蓝,白云悠悠,群山隐约,草长鹰飞。大地一望无际,牛如巨象,羊似卧石。野菊花遍地开放,微风习习,花香弥漫,不时从幽远的山峦间飘出几段高亢的“啊呕令”,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

来路即是归程。岷山下,有一个声音在回响,在悠长的歌谣中把故事传唱;洮河中,有一束摇曳的水草,在温润的光阴里把故事讲述,不与任何过客,轻易说别离。

第三节岷山积翠,洮水流珠

洮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地,洮河一路呼啸奔腾,飞珠吐玉,穿越幽深的海巅峡,进入岷县,浩浩荡荡,向北而流,她像一条金色的彩线,串起了二郎山、岷峨山、岭罗山、木寨岭、苏亭、玉女祠等人文自然景观,构造了斑斓多彩的岷山、飞珠溅玉的洮河等岷州八景,也孕育了旖旎多情的花儿会。

清代汪元䌹曾作岷州八景组诗,现誊录如下:岷山积翠玉女祠边春草新,芙蓉朵朵绿华匀,频分秋色来冰案,始信山神不厌贫。洮水流珠来自西倾万壑间,珊珊千斛下重关。

翻越岷山山峰的时候,远处那一座座的雪峰,已经不需要仰视,而是应该俯视了,车窗外还可以见到皑皑白雪,天空中的云朵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捞到,此处海拔已经超过4000米的时候,遥想着多年的毛公,登临此顶,该是何等的心境、怎样的壮怀,也许是感同身受,抑或是触景生情,我们的心也一下子跳动的更加剧烈了、情也一下子激动得更加亢奋了。

岷山积翠----

岷山是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条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500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5588米。岷山50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分布,古冰川遗迹很多。山体由砂岩、板岩、石灰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地形崎岖,地貌复杂,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为岷山北,由若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山系组成。

岷山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山势北段为北西向,南段转为东北向,山脊海拔4000~4500米。岷山多海子,较大者为花海子、红星海子、干海子、长海子等,以南坪九寨沟最集中。

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古代长江正源)、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中国大熊猫主要分布区,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山地多森林,其中南坪是四川主要林区之一。林内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白唇鹿等珍稀保护动物,是中国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山系。已建立了唐家河、王朗、九寨沟、白河、白水江和铁布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位于岷山东坡四川省青川县和平武县境内的唐家河和王朗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别为4万公顷和2.8万公顷。

岷山,苍松古柏,绿树掩映,绿苔匝地,自山顶至山腰再到山脚,从白色到墨绿再到浅绿,生态垂直分布,层次分明,有着阳春白雪的明净,有着云水禅心的通透,也有着流水落花的清冷,是岷州的自然风光,它力所能及地给了这里一种自然美丽的象征。

时光,是这般澄澈如流,滔滔不止;风物,是这般欣然葱茏,生生不息。烟尘飘荡,风云收卷,当追寻的脚步站在新的起点,忘不掉的依然是过往的情结。经年不消的岷山雪、万古常宁的洮河月,还有绿树簇拥的二郎山,它们长情地陪伴着岷州的时光,滋养着山川的性灵,温柔着这里的人们。

洮水流珠----

洮河汹涌澎湃,河上早年曾经木筏飞度,形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洮河放筏图。据史料记载,清末水上运输业兴起,到民国初期,临洮县城西木厂村有木柴商十多家,每年从洮河上游的临潭、卓尼、羊沙等地放运木柴至临洮、兰州等地,还有一些林产品、小型农具、毛竹、薪柴也靠水上运输。

洮河流域自古林草丰茂,雨水充沛,分布着许多水磨作坊和船磨。据修于乾隆年间的《狄道州志》记载,“水磨每一渠有三轮、二轮、一轮者,视水之大小也”。仅岷县就有“山川水磨八百六十九盘”,其中“东乡十八盘,西乡伍百五十五盘,南乡一百九十八盘,北乡九十八盘”。

洮河船磨修建于洮河之滨,是古代洮河两岸的劳动人民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智慧结晶,如果说黄河水车是我们的祖先以水的神力发展灌溉农业的壮举,那么洮河船磨无疑是洮河两岸人民用水力驱动船磨加工粮食的一项伟大发明。

洮河流经岷县的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在人类童年的记忆中,这里就有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左右着人们的命运,马家窑彩陶的“旋涡纹”就是最有力的佐证。据传大禹曾经到这里治水,那座洮河流入岷县的狭窄入口——海甸峡,相传就是大禹父亲治水失败后留下的遗址。

洮河在岷州大地上,其实是围绕岷山蜿蜒流淌的。洮河在岷县境内的长度为83.5公里,流域面积为2177.3平方公里。每年冬季来临,洮河水面会飘浮起“洮水流珠”的自然景观。

“洮水流珠”被列入岷州八景,洮州(临潭)八景和洮阳(临洮)八景中都有它。

至今,人们对“洮水流珠”的科学解释是:洮河流经的地方落差大,撞离礁石的浪花遇上严寒的冷空气,立即凝结成晶莹的冰珠,随波逐流,因为和水面温度一致,不会轻易融化,从而形成了一道特殊的天然奇观,让人们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奇妙。

第四节精美洮石,洮水孕育

洮砚绿莹莹,黄芪金灿灿,蜂蜜甜蜜蜜,点心黄酥酥,洋芋圆溜溜……这是水的滋润,山的赋予,地的厚养,天不曾薄岷州,天不曾亏岷州儿女。

如果说洮河孕育了洮砚奇石,由此衍生了洮砚雕制、木器加工、石材制品等精密加工制造业。那么,山川大地则孕育了当归、黄芪、洋芋等物种,由此衍生了岷县药材、蜂蜜、淀粉、草畜、点心、黄酒等特色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岷县经济大厦的框架,共同造福了这里的万民百姓。

如果说洮河是一条彩色的丝线,那么串缀在这条丝线上的自然生态、历史风物以及人文景观,就是洮河文化最深远、最璀璨、最具地域风情的精彩篇章。这些篇章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永远闪烁着璀璨艺术光华和文化蕴藉的砚苑奇葩----洮河绿砚石。

砚出洮河----

洮河绿石莹如玉,洮砚自古出岷州。

洮砚,全称洮河绿石砚,因取材洮河石而得名。

因洮河绿石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被历代能工巧匠雕琢成砚,因这种洮河绿石砚发墨快而不损毫,贮墨久而不干涸,得之为无价之宝,所以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最宝贵的砚中瑰宝、案头珍品。

天下鸭头绿,唯独洮河有。自古评砚观色、识形、赏质,出自甘肃洮河的鸭头绿砚石材,以自然水纹色著称于世。洮砚石材为含粉砂泥质板岩,正宗洮砚呈碧绿色。以喇嘛崖和水泉湾老坑所产的“鸭头绿”和“鹦哥绿”最享盛誉。

喇嘛崖砚材,俗称绿歌石,以细润蕴藉,明净而绿者为上品。而石皮有黄膘者,尤为珍异,不可多得。黄膘乃膏之所凝,肥饶若脂,其状斑蚀如虫啮。或斑驳如松皮之鳞片(狄道州志云:石未治时,付如松皮,有鳞蜡之状)。或黄色光泽,厚凝如松脂,皆可贵。治其石为砚,曰黄膘砚。此为洮砚人共所欣赏,视为洮砚石之玫美者,故向有黄膘绿砚之称。广东端溪下岩旧坑石,亦有黄膘,然皆追琢去膘,方得砚材,非若洮石之膘以为可贵。

崖石之纹理佳者,如薄云散开,缥缈天际。或花纹微细,隐约浮出。或有水波莹回,似川流一脉。或色沉绿,通体纯洁无痕,莹润可观。或水气浮津,金星点缀,石嫩如膏,按之温软而不滑者。凡此数类,皆津润涓洁,绿颜如茵,虽暑之盛至,贮水犹不耗,发墨庶乎有光。

不尽洮河滚滚来,是洮河孕育出了千古名砚--洮砚。洮河历经数亿年水下地壳的演变沉积,造化出了这种神奇梦幻、独特精美的“坚似铜,润如玉”,“美人肤,婴儿面”,石质温润,呵之出水,叩之无声之特质的制砚石材。

水养玉而珠生,石含璧而川媚。洮砚的特征不仅兼有水的特性和玉的禀赋,更是饱浸了中华文化母体丰养滋润的国之圭臬。这种石头具有纹理细致、滋润滑腻、硬度适中而且色泽优雅等一系列特点。而这些特点,恰好是成为好砚材的标志。好的洮砚看上去就是一块凝结了的洮水,呈现着翠绿、灰绿、墨绿、淡紫等色泽。因而,洮砚具有研墨快不损笔,而且保持所研墨数月不干涸的特点。

蜿蜒清澈的洮水在岷州大地流淌千年,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岷州人民,得之于洮河的滋养,以洮河石为生,以洮河石为美,以洮河石为业,创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洮河文化,也创造了精彩纷呈、温文儒雅的洮砚文化。洮砚文化属黄河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让岷县人引以为自豪。

追溯洮砚文化与岷县的人文历史,可谓砚文并重、砚文并馨、相得益彰,在洮河边砚乡鹤立鸡群,令砚乡人艳羡不已。

历史以来,产洮砚石材的地区,只有古岷州具有这样的沃土。加工洮砚的传统艺人多在岷县坪上村、柳林村和马莲滩村。岷县是洮砚技艺、洮砚文化产生的母体。洮砚自古出岷县,洮砚艺术在岷县,洮砚文化在岷县。

时至今日,肇始于唐、闻名于宋、鼎盛于今的洮砚及由它衍生的洮砚文化,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体系,一种气象,一种精神,乃至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洮砚大文化圈--环绕着洮河的文化圈,且渗入了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哲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产业的诸多元素,成为庞大的地域性精神气象。

洮砚产地----

那么,制作洮砚的原石出自哪里?

在洮河流经的甘肃临潭、卓尼、岷县一带的峭壁耸立的喇嘛崖、水泉崖等地,历经数千年乃至上亿年水下地质的流变,造化出了独特精美的制砚石材,这里祖祖辈辈的人们称它为“金疙瘩”。

洮砚的矿带早在四亿年前就已开始形成,其过程长达五千万年,在三亿五千万年左右时结束。这一时期是古生代的泥盆系,洮砚石是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的细泥型物质形成的页岩。

东经104度45分,北纬35度08分——这是甘肃洮砚石料产地的地理坐标。在卓尼县境内,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起,到藏巴哇乡的鹰子嘴为止的范围内,在直线距离长约25公里,宽约2.5公里的崖、峰、谷、壑的深处,贮藏着洮砚石料矿带,矿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想不到,坚硬如铜的洮砚,其前身竟然是细泥。想想看看,细泥经历数亿年的时光锻造,化身为坚如铜铁的洮石,而曾经的盆地,也随着地壳的巨大变化,逐渐隆起成为今天的青藏高原。这是怎样的沧桑巨变。

石在洮河崖壁之上,临深渊而难采。洮砚石材矿体多分布在从定西岷县西江乡至甘南卓尼洮砚乡约40多公里的洮河河段,制作洮砚最好的原石大多都是出自岷县、卓尼和临潭三县交界处的洮河岸边喇嘛崖的这个石洞坑内,现叫老坑,还有几处叫水泉湾、狗巴崖、白杨河、义仁沟、哈地哈、西西沟、沙扎、铁池的地方,这里采出的石头,它的硬度比大理石还要坚硬,大多呈现青绿或墨绿色,有黄膘,用水浸湿后有明显的自然水波纹,而且最神奇的就是:扣之无声,呵之出水!

喇嘛崖是洮河中游东岸上的一处悬崖,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纳儿村和下达窝村至间,与东南方的苟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三角形。

喇嘛崖怀珠蕴玉,历经千年演绎,早已成为一处疏密之所。

清光绪《洮州厅志》记载:喇嘛崖“距城九十里,路径千折陡险。其崖西洮水蹬道盘空,崖半凿一径,缘崖而过,其石即于径侧凿坑取之”。喇嘛崖距卓尼县仅五十多公里,此地因洮砚开采的历史悠久,故新中国建国后,政府将其改名为洮砚乡。乡、社地方建制也多以“洮砚”命名。

喇嘛崖原是一处松柏翠绿的奇山秀峰,洮河潺潺,从峰脚哗哗流过。从远处望去,这座悬崖的形象极像一顶喇嘛僧帽。据民间传说,宋、明朝期间,掘开洞口时,曾凿过一幅喇嘛神像,且砚工祖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超群的喇嘛,三者合一,便得名“喇嘛崖”。

喇嘛崖峭壁耸立,悬崖临水,从崖顶到崖底垂直高度约500米,其东北方与主峰相连,西方与一土坪(喇嘛坪)相接,唯有正南方是裸露的岩石,陡峭如刀削。石料分三层夹在崖体矿层中,崖角直插水底。下层矿带距水面仅数米,洮水紧贴壁底流过。洞窟和水面齐平,采矿时只有等枯水期,水位下降时才可乘木筏靠近石坑中间矿层距下层30米左右,自宋起开洞取石,被称为“宋坑石”或“老坑石”。上层距离中层50多米,厚度约0.6米到1.5米之间,居三层之冠,但石质仅居第二。

喇嘛崖下的河道犹如一个大漩涡,洮水流至此处,绕崖而过,拐向西北,因崖壁上有许多采砚石的洞窟,俗称“石窝子”,所以在这里采掘的洮砚石亦被称为“窝子石”。又因在洮河水位下降时,原来位于水面的洞窟便悬在半崖中,民间由此将喇嘛崖石称之为“崖石”。

1958年“大跃进”建设年代,“引洮上山”工程动工,洮河两岸的植被破坏严重,许多山泉、小溪枯竭,再加上河床自然切割,洮河水位日趋下降,下层矿坑距离水面越来越高,给洮砚开采带来了诸多困难。

喇嘛崖砚料石质温润、结构坚密,具有泼墨如油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书写流利不渗墨,易于各种技法的雕琢等诸多优点,可谓国宝。

喇嘛崖有老窟、新窟之分,洮砚石品也有等级之分。上等是“绿漪石”,古称“鸭头绿”,以细密晶莹、石色碧绿、清丽无瑕、呵之成珠以及天然形成的各种清晰流畅的石纹而闻名。老窟开采的年代最久,开采的难度最大,然上等石材也不过十之二、三。崖周边虽有石可雕,但风日所曝,顽粗干枯,不堪作砚材。

喇嘛崖石料中还有较为名贵的鸨鹈血、羊肝红、玄璞、瓜皮黄等,亦是洮砚中的上品,但多年开采,数量极少。润度与密度是辨别新老坑的基本标准,而目前充斥市场的大多为新坑石。新坑石右质干涩,结构稀松,色泽轻浮。现今无论老坑新坑,均已无佳石可采。

喇嘛崖旧窟旁曾立有石刻“喇嘛爷神碑”,先前采石者来此取石,须持有洮岷路巡防司令部官文,并与驻地总管接洽后方可进入。取石之前,必须按照旧例宰一只羊,祭祀“喇嘛爷”,求得“神之庇护”,期望既能取得佳石,又能保护平安。

近年来,甘肃九甸峡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引洮蓄水工程上马,喇嘛崖周边的水位慢慢在上涨,许多下层洞窟开始被洮水淹没。

洮砚史话----

洮河石做砚始于何年,最早由何人雕刻而成,并传承光大,列文房四宝之首,至今日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相传宋朝熙宁年间,朝廷派遣的通远军首领王韶镇守和开发洮河流域,驻军九巅峡口守城中。就在王韶的部属里有一位擅长雕刻技艺的士兵。此人姓卢,自幼酷爱雕刻艺术,平时就喜欢雕刻一些木石之类的工艺品。在长期的军旅途中,他就地取材,随心所欲地雕刻一些饰物工艺品赠送给战友留作纪念。久而久之,练就了一手娴熟的雕刻手艺。

一日,当卢军士行至洮河边俯身喝水时,忽然发现水中有一块翠绿圆润的彩石,非常艳丽,不同俗物。于是带回军中不时赏玩,反复琢磨。发现彩石手抚出汗,水浸色艳,纹理清晰,碧绿晶莹。他感觉这是一块宝石,并按其自然形态雕刻成了一尊喇嘛佛像。他每天观赏着这尊佛像,仿佛得到了佛的启智点化,心中充满了雕刻宝石的欲念和冲动。

为此,卢军士动心了,决心要找更多更好的这种宝石,用它雕刻出最好看、最精美的佛龛图案。后来,人们把在他发现宝石的地方就叫“宝石口”。

卢军士有了雕刻宝石的念头,就寻机私自出营溯河而上,沿河找寻。然而河道蜿蜒,峰回路转,悠悠河水源远流长,可这位外籍士兵却决意前行,无所畏惧。历经一日之艰辛,终于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峻挺拔,巍然耸立的高山,山上峭崖嶙峋,松柏蓊郁。此时,忽见山脚下有人出没,他便前去探询。原来这里就是宝石出产地,很早就有人凿洞开采,并以此宝石雕刻砚台,供文人画士写字作画之用。于是他就求情采石,经得当地人的同意,他捡拾、凿取了一些石料后,兴高采烈地回营了。

回营后,卢军士先挑出一些上好的宝石雕刻成砚台,奉献给了他的上司,他的上司也因此而免其私自出营的罪责,并要求他在军中专事刻砚授徒,用刻出的砚台供奉上司。从此以后,这位卢军士利用洮河石雕刻砚台的事在军营中不胫而走。久而久之,军中大小头目争相索要洮砚,一旦供奉不及,卢军士便遭欺凌,或是刁难使阴,迫使他离营出走。后来才得知,卢军士离营出走后,隐姓埋名,在岷州一座寺庙里当了喇嘛,平日里以雕刻砚台为生,并招收徒弟,传授技艺,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洮砚雕刻艺人,但人们依然称他为喇嘛爷。若干年后,喇嘛爷圆寂了,岷州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雕刻洮砚的能工巧匠,就将喇嘛爷经常采石的这座山命名为“喇嘛崖”,并于砚石矿坑旁边雕刻了一块“喇嘛爷神碑”。

从此以后,凡在喇嘛崖采石的人必须在采石前向“喇嘛爷神碑”献上一只羊,并在神碑前祈祷祭祀后,才能进洞采石。否则,据说不仅采不出好石,而且还要遭到不幸,当地还要遭受冰雹之灾。对这一祭祀习俗,当地砚民们深信不疑,不仅自身不敢丝毫触犯,并且严格限制外人,不得擅自行事,只怕有违神明,遭到天谴。

历史上,追求极致风雅的宋代人,不远万里来此,在陡峭的山崖上,用最原始的工具凿开坚硬的岩石,雕出最美丽的砚台,用生命诠释绿中泛蓝的石之价值,让洮砚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

千年洮河,涛声依旧。站在这时光的河岸上,我突然想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个令人深思的哲学命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今天,我是否踏入了千年的洮河?是否遇见了千年的洮河石?但我终究见到了从千年流淌过来的洮河孕育了千年的---洮砚。

第五节砚药互映,驰誉陇上

岷山千里雪,洮水万缕情。当归花儿好,洮砚传美名。

古老的岷州,因洮砚、当归、花儿而饮誉陇上,驰名中外。“岷县三宝”,使岷县人感到骄傲与自豪。

2008年6月,“洮砚加工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命名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7月,岷县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洮砚之乡”荣誉称号。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农业展览会甘肃馆内为岷县当归展品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79年12月,岷县药材公司获得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签署的嘉奖令;2001年6月,岷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2003年,“岷归”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

洮砚产业----

洮砚在1300多年的发展史上,从未形成为一项真正的产业。

洮砚石料矿的开采历史有一千多年之久,早在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陬上平戎策,议取西夏及河湟洮岷诸边地,招谕羌、戎、氐诸族之民。暨后一百多年中,当地部落虽然时附时叛,洮砚石料和刻制的砚台却利用洮州、岷州、河州设立的茶马交易场所开始向全国流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洮河沿岸各县各乡镇都先后成立了洮砚工艺厂,用洮砚石料生产以砚台为主的各类民族工艺品。加之砚乡所在地哇儿沟附近的村寨,从事洮砚雕刻的集体、个体砚工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原材料用量又达历史高潮。石料的产量和售价同步上涨,据一九八四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年产石料八万余公斤,销售约七万五千公斤。此年生产大小砚台五千余方,从事洮砚制作的砚工约五百余人,参与石料和砚台贩运者近百人,洮砚石料及砚台生产盛况空前。

20世纪80年代以前,洮河沿岸一带,洮砚加工全部依靠家庭小作坊,单家独户,无序生产,工艺技术单一,新品开发几乎为零,品牌建设滞后,产销脱节,产业链条短,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改革开放以来,洮砚产业从小作坊、小规模、小创意“三小”型向规模化、精品化、艺术化“三化”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从手工密集型向资本知识密集型转变;从实用工具向石雕艺术转变,已经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格局,产品畅销九州,远销国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岷县立足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中国洮砚之乡的金子招牌,制定了洮砚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涵盖资源保护、开采、设计、制作、销售等各个方面,坚持以人工开采为主,必要时辅之以机械开采,坚决杜绝爆破开采。同时致力构建洮砚文化,加快洮砚文化村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扩大、发展、改造、提升一批厂家,促进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让洮砚真正形成一项独立的产业。

进入新时代,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岷县制定了有利于吸引战略投资者、能够鼓励文化创意者和洮砚文化企业的扶持政策,成立了岷县洮砚产业开发集团公司,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制定洮砚加工制作的地方标准,并积极申请原产地保护,形成品牌效应,以提升洮砚产供销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洮砚文化产业园建设,通过洮砚产业园区建设,建成集洮砚加工、洮砚展示、洮砚收藏、洮砚销售为一体的洮砚产业平台,成为岷县对外宣传洮砚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

洮河沿岸几个县特别是历届岷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洮砚产业发展,将传统的洮砚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升华,培育了众多洮砚专业村、专业户,洮砚产业朝着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推出了一大批国内顶尖级巨型洮砚艺术精品,拉长了洮砚文化产业链条,有效带动了县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岷县瞄准文化市场,研判洮砚发展态势,倍加呵护倾心竭力助推孵化洮砚这一地产独到的优势产业,发挥洮砚这一文化特色资源的优势,打破常规,优先发展,在挖掘和开发洮砚这一民族瑰宝、文化名片的金字招牌上大做文章,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产生了产业富民、文化扶贫的良好效应。

与此同时,岷县加大对传统洮砚加工老艺人保护,充分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后继人才,由政府和企业投入巨资,广纳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制砚工艺大师,加大洮砚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从洮砚的继承创新到创意设计、洮砚制作技艺和包装、洮砚砚材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开发等方面全面“换挡升级”,逐步建立了洮砚加工技艺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洮砚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年产值达8600多万元,成为岷县县域经济和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

在赵成德的带动下,洮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与效益的产业链。但在精细加工方面,与端砚、歙砚相比,仍有一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这之前,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洮砚的仅他的公司一家,在他带动和帮助下,洮砚生产业像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仅仅兰州就相继出现了200多家洮砚专卖店,卓尼、临潭、临洮等地也有几万人加入了洮砚的设计、制作、运输和销售行业中,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洮砚产业大军,出现了无数洮砚专业村,专业户,使众多贫困农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同时,洮砚文化的研究,创意,设计,制作工艺,以及包装等,都进入了崭新时期,洮砚业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如今,洮砚的品牌知名度极大提升,成为新时代“国家的名片”“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载体”“人际交往的高级媒介”。这是岷州大地工匠遵循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铸造的历史性辉煌。

千年药乡----

提及西北,人们惯常的思维往往会和面积广阔、荒漠广布、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边境漫长相联系,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于黄河上游,东西跨度长达1600多公里,历史深度跨越八千余年,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即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传统中医药学的发祥地。

百草医百病。植物之生于天地间,莫不各有所用。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非常丰厚,自神农氏遍尝草木辨其寒温甘苦之性作为医药以济人到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从东汉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到华佗的“五禽戏”,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到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掌握了植物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配伍和治疗保健方法。

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丝路沿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极大地繁荣和丰富了中国医学的宝库。

陇原黄土厚地是中国药材主产区之一,野生药材达951种,其中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主要经营450多种,如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等。

甘肃岷县地处西北,气候凉而不阴,干而不燥,自古盛产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特别适合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的生长和仓储,独特的种植技术,优越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尤以岷县当归,驰名国内外。

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是药。

在被云雾笼罩的千山万壑之间的块块梯田上,三百多种中药材在这里有着上千年的栽培史,而其中的黄芪党参的种植历史已经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而岷县便有了一个“千年药乡”的美称。相传盛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曾到岷县川谷进行药材生长考察,至今留下药王山、药圣村的传说。在岷县曾经挖出一棵长2.45米粗8.5厘米的黄芪王,充分证明岷州是党参、黄芪等中药材的道地产地和最佳生长环境。

《资治通鉴》称唐天宝年间的甘肃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已经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比陇右。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黄芪)第一出岷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唐代《药性论》记载:虚而客冷,用陇西黄芪。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也有“黄芪西产也”之记载,可见,唐朝以来,黄芪的产地主要在西北,而且以甘肃岷县产量最大,品质最佳。明清时期的《巩昌府志》物产部中,对黄芪也有记载。说明明清以来,黄芪一直为岷县的重要物产。

时至今日,岷县黄芪依旧为甘肃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黄芪是甘肃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岷县黄芪因条直、皮黄白、分枝少、味甘、粉性足,药用成分含量高而被中药材界誉为“芪中精品”。

岷山脚下气象新,洮河两岸开发浓。夏秋时节,走进洮岷大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与众多客商、商家、农户交谈,岷县药材种植规模已占农作物面积一半以上,种植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一半以上,且通过经营增值收入更大,成为岷县一大支柱产业,撑起农业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默默无语的岷山,静静流淌的洮河,告诉我们,绿了的山头覆盖着许多沉埋的富饶,曾经富饶的贫困现在已变为贫困的富饶。在无数个大小支毛沟组成的小流域中,在有无数个小流域的黄土地里,在无数个黄土地染绿的青山上,我一次次寻找,一遍遍回访,一项项记录,它们能见证这一切,药材产业领跑着黄土地上的产业革命,特色产业支撑起了岷县人民小康社会的大厦。

笔者了解到,2003年3月,“岷归”获得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原产地标记认证书;2005年5月,岷县西寨当归种植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GAP认证;2006年12月,岷县药材种植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12月,岷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品种为当归);2011年12月,被中国中药协会授予“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013年12月,岷县当归被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甘肃省著名商标”;2014年4月,岷县当归种植系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农业重要文化遗产”;2015年6月,“岷县当归”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3月,岷县当归种植系统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中国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9,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当归)质量安全示范区;2016年11月,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国家当归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2016年11月,“岷县当归”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2017年12月,“岷县当归”生态原产地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定;2018年3月,岷县人民政府筹建“全国当归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复;2018年10月“岷县当归”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告精准扶贫及国家重大工程公益传播项目;2018年12月岷县当归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遴选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3月,岷县当归在中国邮政举办的“中国邮政汇聚美食我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中喜夺桂冠。

岷县砚药产业互衬互促,借势借力,扬帆远航,成为市场“抢手货”,风靡西北,名扬天下。

更喜岷山今日秀,汤汤洮河唱欢歌。素有“洮砚之乡”“千年药乡”“花儿之乡”“当归之乡”的岷县,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已掀起她的“红盖头”,美甲天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