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化县与红寺堡对口支援以来,两地政府瞄准贫困地区致贫主要原因,从增加贫困户收入这一最薄弱环节入手,集中力量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群众收入,让贫困地区发生由内而外的转变,从而啃下了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红寺堡区鲁家窑片区就是“闽宁协作,德红携手”的一个生动例子和崭新模式,从单纯的给钱给物援助发展为订单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成功典范。鲁家窑片区分弘德、同原两村,是2012年由同心县和原州区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移民搬迁而成的“十二五”生态移民村,是自治区深度贫困村。共有户籍人口2487户1040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45户6682人,已脱贫1145户5299人,未脱贫400户1383人,两村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13.13%、13.64%。主要做法:

订单式援建,实现增收与持家“两不误”

鲁家窑片区两村85%以上的劳动力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因小孩和家庭需要照看,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既没技术又不能离家,反倒成了脱贫中最薄弱的一环。为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工作组决定实行“订单化”援建,根据群众需求,专为农村妇女和老人就近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增收的渠道,鲁家窑扶贫工厂和中老年人就业车间应运而生,其中鲁家窑扶贫工厂投资400万元,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2018年5月16日正式投产运营,工厂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引进宁夏萧红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经营,主要从事外贸服装制作销售,当前,已稳定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月工资2000元,年人均增收2.4万元以上,实现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妇女就业持家两不误的梦想,对来自周边村庄的女工,更是一件开心事,弘德村村民赵右梅说:“在这干活开支小,又能顾家,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赵右梅今年50岁,老伴因生病无法外出打工,全家的生活来源全靠赵右梅一人承担。“我这上了年纪,外出打工没人要,还好村里建了扶贫车间,能让我捡些轻活干,挣点工资养活家里,挺好的!”而中老年人就业车间更是从老年人的实际而建设,这家车间由福建德化一家企业帮扶10万元,于2019年4月试运营,2019年7月建成投产,车间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引进宁夏瓦尔登实业有限公司入驻经营,主要从事包装纸箱终末端环节。当前,车间已稳定帮助30余名中老年人务工,工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每人每天工资20-50元不等,工资现金日结,按件计费,多劳多得,因此赢得老年的赞誉。通过“订单式”援建,有效打开了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门。

留守老人的就业平台——弘德村中老年人就业车间

多渠道补助,实现就业与创业“双驱动”

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从就业向创业的巨大跨越,闽宁协作专设就业补助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鲁家窑片区就业脱贫措施。2018年弘德村共享受稳定补助182人,累计补助金额78.6万元,其中62人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按照每人3000元的补助

标准,共发放补助资金18.6万元,120人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按照每人5000元的补助标准,共发放补助资金60万元。其中,鲁家窑扶贫工厂共93人享受扶贫工厂务工补贴,其中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49人,每人以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44人,每人以6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补贴资金共36.7万元。2019年弘德村还开设了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分为3个班共90人,其中畜牧养殖1个班30人,动物疫病防治2个班60人,通过开展开展专业的培训课程,对村里的养殖户进行技能培训,群众不仅有了就业的好平台,还可以利用一技之长,走创业致富的路子。

鲁家窑卫生院 

全方位覆盖,实现个人与集体“同发展”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逐渐从单一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当地老百姓获得更的实惠。2018年,新西特(中国)有限公司定点帮扶红寺堡区弘德第二小学,公司总裁宋海华与燕宝小学校长海春涛签订《捐赠协议》,捐赠150万元物资,分三年实施,捐赠物资惠及200多名学生。由闽宁资金投资建设的鲁家窑卫生院,覆盖鲁家窑片区包括弘德、同原两村所有的居民,并且聘用了专业的医师,购买了先进的诊疗设备,常备基础药物,实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确保两村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为当地的教育和医疗扶贫提供了有效保障,解除了群众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样由闽宁资金投资建设的商贸市场,则极大方便了两村及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市场内的商品房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全部对外出租,村级每年可获得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益,不仅实现村级组织有钱办事、有实力办事、有能力办事的目标,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蝶变,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成为移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源头活水,目前鲁家窑弘德村和同原村贫困发生率降到0.81%、1.03%。

繁荣、便利的商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