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洛阳供电公司的电表展厅内,收藏着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70余块电能表,按照它们的服役时间和性能特征,大概被分为感应式、机电式、电子式、智能式四个发展阶段,小小电表在这里“四世同堂”,恰如一部生动的“家族变迁史”。

它们过去坚守在工厂、学校、居民区等地的供用电一线,在记录电量的同时,也记录下了洛阳电力事业及城市的发展变迁,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壮丽发展历程的时代微缩影。

第一代:感应式电表

应用时间:约为建国之初—1978年

“身份”特征:机械表,容量小,结构简单

电表博物馆内,静静躺着一块“出生”于1959年10月的单相交流电度表,它是第一代电能表的代表。

作为感应式电表,它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它的工作原理为利用电磁感应推动内部齿轮转动,进而驱动计度器运转,故其精准度和灵敏度低。拥有60岁“高龄”的它,是建国后洛阳首个城市发展建设高潮的见证者。

上世纪50年代,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等一批“共和国长子”企业扎堆落户洛阳,洛阳掀起城市建设高潮,变身新兴重工业城市。

工业企业生产运转,可靠电力保障是关键。1957年,110千伏郑洛三输变电工程的建成,拉开了河洛大地电力线路建设的宏伟画卷。1958年,洛阳供电局(“洛阳供电公司”前身)成立,洛阳电力事业发展起步。

“那个年代企业靠电生产,用电量很大,但对于一般家庭而言,电灯还是稀罕玩意儿,谁家能用上电,都是大新闻。”家住洛阳市涧西区五号街坊的退休工人廖根强回忆说。

洛阳供电公司计量中心主任陈志是电表展厅的负责人,他介绍:“由于建国初期,技术有限,初代电表多为进口‘洋电表’,容量不大,这块初代电能表容量有50安培,放在现在也就是一个家庭所用电表的容量,可在当年,能用上电的居民家里也就是一个电灯,用电量很少,这块电表可能就是一整栋楼几十户居民共用的‘电管家’”。

当时,洛阳电力事业处在起步阶段,除保证企业生产正常用电外,电力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让老百姓逐步用上电。

第二代:机电式电表

应用时间:改革开放初期,约1979—2000年

“身份”特征:机电一体式、高精度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洛阳再迎飞速发展,随着工业蓬勃发展,商业、旅游业的日渐繁荣,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促使用电量骤增、用电方式更加多元化,洛阳电力人肩上的担子不断加重。

为摆脱国外电表生产技术和价格的垄断,电力部门尝试通过跟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资、合作,摸索生产出了第二代机电一体化的电表,精准度提高不少。

1983年4月,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在王城公园开幕,开启了古都洛阳“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的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历年牡丹文化节期间的保电工作,也成为洛阳电力人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80、90年代的花会保电亲历者,60后陈志回忆说,80年代的花会,活动内容相对简单,电力不是主角,可电力部门投入的人力一点不少,到了90年代花会保电有变化了,大型的文艺晚会、重要的经贸会接踵而来,一下子电就不够用了。

也正是从这时起,洛阳的电力事业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期,1982年,220千伏龙门变电站投运,1985年黎明变电站试运行……35千伏以上的变电站遍地开花,一批10千伏至500千伏等各种电压等级线路在河洛大地交织。

提升设备技术水平,增加人力保障,保证全市工业生产、大型活动稳定可靠用电的同时,让广大乡村老百姓用上电、用好电,成为洛阳电力人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范围的农网改造也在这个时段开始逐步推行,电能开始源源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输送,广大乡村老百姓的夜间生活逐渐被点亮。

第三代:电子式电表

应用时间:迈入21世纪约 2001—2015年 

“身份”特征:数字屏显,实现红外抄表、远程集抄

2000年,洛阳洛龙区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建立,伊滨区顺势崛起,洛阳城区发展从洛河北岸跨越至洛河南岸和伊河东岸,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形成了交通、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洛阳供电公司紧跟洛阳城市发展建设步伐,通过大规模的电网建设和技术革新,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服务百城提质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服务大气污染防治、助力能源转型,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充足电能保障。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让广大乡村老百姓用上优质电,一轮轮农网改造持续推进,老百姓家里电扇、电视等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开始向“电气化”时代迈进。

老百姓是农网改造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用电品质的改善,是该项工作推进成果的直观体现。这一点,家住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64岁的栗明恩老人深有体会,他清楚的记得,上世纪90年代,家里条件好了,买了电风扇、电视机,但是由于电压不稳,隔三差五还会停电。后来经过农网改造,这些现象一去不复返。

“村里进行了电路改造,那就好多了,现在俺家里做饭用的都是电,既干净又方便,咱老百姓的生活以前都不敢想啊。”栗明恩说。

在这一轮农网改造中更换的数字屏显示的新电表,就是电子式电表,此类电表准确度高,启动电流小。

电子式电表的生产技术已经实现国产化,价格更为低廉,实现一户一表,成为电力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随着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影响力不断扩大,洛阳文化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省市级、国家级、世界级文旅经贸活动开始入驻洛阳,这对稳定电力供给提出更高挑战。

纵观牡丹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保电,洛阳供电公司用实际行动向全市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从临时架线到多路环网;从柴油发电车到移动电源车;从当初的“全人工”分兵把守,到红外测温、零秒切换备自投等一大批高科技智能设备不断更新投用,不断完善的“洛阳保电经验”、“洛阳保电模式”,成了河南的保电标杆。

第四代:智能式

应用时间:约2016年至今

“身份”特征:具备信息储存及处理、实时监测、信息交互等功能。

2019年4月,河南省首家5G智慧医院正式落户洛阳;8月,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与洛阳移动签署了“5G+智慧龙门”战略合作协议,龙门石窟成河南首个5G网络全覆盖5A景区……5G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智慧洛阳”建设插上翅膀。

201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洛阳被定位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不断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统筹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供应链、智慧社区等,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建设及管理中的大规模应用。

第四代智能电表正是“智慧电力”的重要体现。此代电表可无线接受和发射数据,实现远程抄表、实时监控,还能针对阶梯电价智能结算,居民还能通过电脑、手机,足不出户实时了解家庭用电情况,合理经济地安排用电时间,极大提升了用电体验。

“得益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智能电表的核心部件完全实现国产化,制定的行业标准引领了世界电能表和相关技术的发展。”陈志介绍。

据统计,经过近70年的发展,洛阳地区从“一五”期间的列车临时发电站,到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突破两百座,220千伏变电站所有县区全覆盖,变电容量增长了400多倍,输配电线路长度几乎与我国陆地边界线等长。这是洛阳电网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的最好印证。

2019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了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推动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在“智慧城市”战略的引领下,洛阳等一大批城市,加速推进5G技术建设和应用,这也为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国家电网公司这一“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正向你我阔步走来!(宏刚、韩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