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见心先生是吾之同窗好友,虽二人都在北京,但平日由于各自较忙,故很少有相聚的机会。如今,先生移居香港,仍然往返于两地,于“行走”中寻求油画艺术的真谛。新闻学出身的见心,从一个“媒体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油画家,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一跨越与变化,显示了他对油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美的诠释、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一切又都归功于一种自然的“法度”。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但二者也必须建立在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这样根基才不会动摇。这恰好是见心的长处,深厚的文化功底使他有余力将绘画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油画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时尚艺术生活的风向标,它越来越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少年,或是儿童,他们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不同风格和表示形式的油画作品。这种大众需求,也是油画家们为之努力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见心热衷于油画艺术的创作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然,又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欢欣与歌颂,他借助画笔去描绘现代人美好的生活蓝图,用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去吐露自己的心声、阐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在他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露,如《爱的味道》《桥》等作品。从个性到共性、从单一到繁多、从生活到艺术,既有异同又有融合,凸显了绘画艺术的“再生”性。

油画自400年前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后,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和几代艺术大师的创新和改良才形成了今天这种全新的面貌。这种创新和改良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绘画思想和技法,不断地进行完善的。见心的油画作品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他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情趣和书法的书写性与油画技法相结合,相互借鉴、碰撞和融合,既有工笔的细腻与庄重,又有写意泼彩的艳丽与豪放,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实现了彼此的和谐共存。 

抒情性是见心油画作品的一大特色。这尤其表现在其风景油画的创作中,这些作品无不抒发着画家浓浓的国家情感和家园情感,如《门》《老屋》等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对美丽家园的挚爱之情。可以想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潜心投入,他用真情实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令人感动的艺术作品。画家对世间万物的触感以及对生命精神的不断探索,都通过油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见心在创作过程中的创作观念与创作手法均以体现极简为主,这些都是通过运用简约的线、整体的面、单纯的色彩来实现的,并不是机械式的分解与重组的关系,是画家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和通过极简的手段最终达到画面所要表现的目的。

诗意性是见心油画作品的又一特色。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互交融,使表达更趋完美。画家通过画笔将光与影、色与空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种诗意般的禅境,使动静相谐成趣,意蕴深远辽阔,如从《爱的味道》《静》等作品中就能窥见端倪。同时,也充满文人气与书卷气,显得儒雅而又奔放、含蓄而又直率、热烈而又缠绵。正是这种诗意的表达,才使画家的作品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画家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叙事中的外在表现。

另外,见心还在人物画的创作方面做了诸多探索。这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普通人的形态面孔示人的“世间百相”,如《哑巴》等作品;二是以在世高僧的尊者示人的“智者”形象,如《禅悟》等作品。前者是对世间各色人等的刻画,凸显了人世的沧桑与生活的百态;后者则是对世间万物的深切感悟,一切均超乎自我、超乎自然,于大悟大彻中审视大千世界。二者通过对人物形态、面部表情的细致刻画,完成了一种精神上的皈依。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使绘画成为了现实生活和大千世界的载体。

无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画家情感的融入与诗意表达的结合体。作为画家艺术历程的见证者,笔者将和大家一样一如既往地关注,相信见心会在油画艺术上独辟蹊径,独占鳌头,成为新时代油画领域的“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