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醋坊负责人,她酿的陈醋远近闻名;身为晚辈,她精心照料公婆,令全村老少啧啧称赞。40岁的马玉珍用真情和汗水诠释了孝亲爱老的优良传统,用模范行动书写了家和业兴的人间大爱。

传承家风美名扬

马玉珍的父母在白银市一家国企工作,来自会宁农村的父母对长辈十分孝顺。由于爷爷、奶奶去世的早,父母对姥爷孝敬有加,每年总要将老人从乡下接到城里住上一段时间,不仅做好吃的,买他喜欢吃的食品,还给买新衣服。父母的孝心善行,年幼的马玉珍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马玉珍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在白银一家影楼上班,月薪1000元,而同在城里打工的男友强科涛每月只有200多元的工资。闺蜜劝她:“凭你的条件,什么样的找不到,非要找个农村的,家里还那么穷你别委屈了自己。”马玉珍微微一笑说:“我没有图别的,图的是这个人。”

2003年6月,马玉珍和强科涛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第二年,她的婆婆被查出胃癌。为了照料住院的婆婆,她毅然辞去影楼的工作。当婆婆刚从手术室推出来时,她冲上前去握住婆婆的手,“妈,我是玉珍,你好些了吗?”术后的婆婆全身插满了管子,依靠鼻饲进食。为了给病中的婆婆增加营养,她按照医嘱给婆婆制作流质饮食。给婆婆洗脸梳头、搓手搓脚、擦洗身体,将婆婆手背上的老茧一点一点地抠除干净。病情进入晚期后,婆婆被接回家。她每天给婆婆做鸡汤、水果流食,输营养液,擦洗身体,安抚老人。从婆婆住院到去世的40多天,马玉珍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弥留之际,婆婆拉着丈夫的手说:“你要一辈子好好对待你媳妇。”

儿好不如儿媳好

婆婆去世后,马玉珍挑起了照料公公的担子。整理房间、沏茶做饭、洗换衣物、洗头洗脚、理发修甲、、、、、、、悉心照料公公。

公公爱吃烧鸡,她每次从城里回来时,带上烧鸡、蛋糕、点心等公公爱吃的食品;

公公喜欢吃卤猪蹄,她在城里卤味做的最好的摊位上购买。

人老了,有时难免发脾气。有一天中午,她给公公做了一碗腐乳肉,公公见状说:“谁让你做这个?我不爱吃。”“爸,您想吃啥?您说。”马玉珍和颜悦色地问道。“我想吃猪头肉。”于是,她立即买来猪头肉。从此,午饭的菜肴中总少不了猪头肉,只是数量有限。马玉珍说:“上了年纪,肉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马玉珍的公公强生蔷,今年86岁。1950年参军,1952年在部队入党,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

15年体贴入微、细致周到的呵护、照料,使年迈的公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提起儿媳马玉珍,公公充满了感激之情。他说“我感谢她,在她伺候下,我身体很好,连感冒都没有得过。她待我比亲生儿女还要亲。”马玉珍的丈夫强科涛说:“我最感谢的是她对我父母太好了!”

陈醋香飘黄河岸

强湾村地处黄河之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自明清以来具有酿造陈醋的传统,为了弘扬和传承酿醋工艺,打造美丽乡村, 2018年6月,在强湾乡大力支持下,马玉珍翻修了庭院,在原住宅创建了强湾“老醋坊”,用传统工艺酿造陈醋。同时,成立了白银区将顺陈醋农民专业合作社,马玉珍为法定代表人。

为了酿造出地道、纯正的陈醋,马玉珍在网上学习酿醋工艺的同时,到黄河两岸的水川、青城一带学习酿醋工艺技术,结合实践向同村长辈请教陈醋制作工艺,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形成陈醋制作技术规范流程。采用传统的酿醋工艺技术,马玉珍制作的陈醋口感纯正、气味醇香,受到市场青睐。来强湾村观光、旅游的兰州、平川、靖远、榆中等地的游客离开前总要买上“老醋坊”制作的陈醋。一些远在新疆等外地的游客食用“老醋纺”陈醋后,委托白银的朋友前来购买。截至目前,马玉珍的“老醋坊”生产陈醋15000多斤。2018年5月,马玉珍被白银区文体局、文化馆授予“白银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银食醋制作工艺代表传承人”。

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马玉珍的“老醋坊”吸纳近10名本村妇女就业,使她们既有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马玉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的传统美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 (金树栋、路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