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记者走进位于湖州长兴的超威集团研究院电性能实验室,看见几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燃料电池电极性能测试;与此同时,在100多公里外的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实验室,更大规模的电极测试、电堆制造也在有序进行中。

       撬动这项大工程,连接起长兴、上海两地科研力量的,是一张小小的创新券。截至目前,湖州市共发放创新券3.5亿元,确认使用2.1亿元。

       燃料电池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但在研发过程中,燃料电池的研发经费往往需要几十亿元甚至更高,经历二三十年研发才见成效。高额的资金人力投入和超长的研发周期,令很多企业对燃料电池研发项目望而却步。“要运转燃料电池研发项目,技术、材料、催化剂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光加氢站建设一项就需要上千万元资金。”超威集团研究院院长刘孝伟说。

       去年,在经历多年的全球调研和技术交流后,超威集团的燃料电池研发项目逐渐成熟。刘孝伟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制氢站等系列配套设施齐全,相关科研人才等也较为集中,前往上海寻求合作,利用其已有的资源来开展燃料电池研发,是一条理想路径。那么,如何在这场研发中尽量降低成本?很快,企业想到了用创新券这一“法宝”。

       原来,从2012年3月南浔区政府在全省首推“专利服务券”政策开始,湖州就开启了创新券的应用探索。2013年7月,长兴在组织开展服务企业的工作中发现,县域内的企业为破解创新资源缺乏、创新需求不足等要素制约,通过自身力量向长三角科技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寻求科技服务,便于同年9月成立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长兴分中心,并首创国内跨区域流通创新券。“用创新券可以抵扣约80%的研发费用,这会让我们在项目投入时少了很多顾虑,更多了几分创新的胆量。”刘孝伟说。

       在创新券的助力下,超威集团与上海科研机构的这场跨区域合作进展十分顺利。2018年12月,超威集团与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燃料电池联合研发实验室。超威集团与上海大学联合承担的2018年浙江省重大科技研发项目“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也正式启动。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前期调研及设计工作,材料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如今,从我们的产品设计开发,到最终产品进入市场,创新券的使用已实现全流程覆盖,每年为我们节省300万元至450万元研发费用。”超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创新券真正让企业实现了用更少经费争取更优合作的目标。

       据悉,湖州市范围内的创新券除了服务主体在长三角区域内不断扩大外,其种类也从服务类拓宽至委托服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专利服务、科技投入、主体培育六大类;同时,创新券的使用阶段则从企业的前期项目研发逐渐延伸至后期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在创新发展的每个环节都能享受创新券的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