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中国”“法治中国”“绿色中国”“健康中国”……这些别具一格的“亮眼”课程共同组成了上海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首创性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中国系列”系列课程于2014年首次开课,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又牢牢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已形成覆盖全市所有高校60余门“一校一特色”系列课程,一经推出,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

       找准“化学反应”连接点——思政课与“双一流”学校学科“强强联手”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冉认为,“中国系列”课程作为思政课选修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是思政课必修课的有益延伸和必要补充。这是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

       纺织学是东华大学积极建设的“双一流”学科,东华大学大二学生刘子瑜在上完独具纺织特色的“锦绣中国”课程后激动地说道:“这门课我好不容易选上。我们心中的‘大神’级教授都在这里。我学习的是纺织专业,一方面我感到我们的专业大有可为,解决的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老百姓穿衣难问题,现在和将来还在航空航天和大国重器中大有作为,另一方面我发现我们的专业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动人故事,一代代纺织人的付出和成就,让我对专业更加热爱和自豪,更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上海中医药大学聚焦本校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等三个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推出“岐黄中国”,大二学生张镇镇说道:“在这个课堂我感受到中国中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力量摄人心魄。”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注重问题导向——“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把课上到学生心坎里

       直击问题、解答问题是“中国系列”课程的鲜明特色。这个课堂常常“火花四溅”,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解析中加强思想引导。全程以问题作为线索统领框架,按照问题的不同领域分类,依据问题的深入程度分层,讲授时层层剥笋,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教学魅力。

       在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中国”的课堂上,沈轶娜老师则向学生抛出了“报效祖国,我能做什么”以及“报效祖国,我该怎么做”的问题。“中国系列”课堂,让同学们在思政课必修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情理交融的教学,让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

       名师大咖授课团队——“名师效应”提升思政课知名度和号召力

       金课离不开金牌教授。“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的成功,很大程度离不开其背后的师资团队。“中国系列”课让校内党委书记、校长、院士、专家走上讲台,很多大学生直言就是冲着上课老师来选课的。借助“名师效应”大大提升了“中国系列”课程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树立起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的良好口碑,产生良性循环,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师资攻坚”道路。

       “现在我每次听课都要提前很久入场,不然只能站在过道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喻言同学所描述的场景是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的授课场景。这样的热烈听课场面正同步在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等“中国系列”课程的课堂上上演。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西拉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读懂中国”的课堂上,他讲解如今中国大地上世界第二的高楼、高坝,世界第一的高桥、高铁,以及“以柔克刚”抗震建筑的东方智慧;作为思政教育者,他不回避全国接近60%城镇化率带来的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土、木二字叠起来,才是‘未来’的‘未’”。在聆听当中,青年学生逐渐明白身为一个建筑人的职业责任和家国责任。

       “项链式”教学改革——“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让课堂“活”起来

       “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作为一门规范性课程,有着完整的教学大纲、稳定的师资团队,合理的学时、学分,但教学方式方法却富有个性化,灵活多样。课程以有机串联知识点的“项链模式”为主干,以讲故事为方法,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

       不仅在课堂内,在课堂外也要下功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匠中国”将课堂延伸到劳模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劳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触良多。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强国”教学以面对面座谈形式展开,气氛轻松而自然,乒乓球国家队教练阎森与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冠军故事,畅谈乒乓球运动与中国体育发展。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得“中国系列”的课堂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思政课“活起来”,也“红起来”。

       走进中小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认为,上海积极推进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工作,上海高校的“中国系列”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亮点,通过在全市大中小学各学段开设“中国系列”课程,力求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转化为适合各个学段特点的课程体系,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内心。

       “大国安全”是上海政法学院打造的一门立足于高校法学专业特色的“中国系列”课程。2018年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大国安全”课程也通过基地共建走进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堂。目前,上海高校和中小学正联手加快建设一批内容形式丰富的适合中小学的“中国系列”课程。

       步入社会大课堂——“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向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

       “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走出校园,走进外企白领办公区,走进社区街道,走进基层党建服务中心,走进建筑工地,将新思想传送给社会大众。2018年成功推出在线课程,借助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以视频、音频形式快速传播,让“中国系列”成为随时随地可学习的“口袋思政”。

       同济大学李占才老师算了一笔账:“现在学校小班35人,大班70人,我把我带课的本硕博班级全加起来一年也不到200人,而我教书20年,最多也就5000名学生,而现在一天就有一万多在听课,简直是我40年的听众量。”

       正是“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的“百变身姿”,使思政魅力播撒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黄浦区淮海路街道的一位青年白领在听课后说:“希望这些音频课程能够让更多社区居民共享,让大家在接地气的大众‘思政’课堂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此外,“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通过几年的积累和不断完善,陆续以精品在线课程形式服务全国师生。“中国智慧”“锦绣中国”等已经陆续向留学生开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正在更大的空间里传播思政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