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县坝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规划建设的。该农业园区占地3.5万亩,以“农作物有机种植、禽牧绿色养殖、有机肥料生产”为核心,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突出绿色生态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理念,成为促进一方百姓增收的引擎。

      打造高效、绿色的农业产业链

      为了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好,先后投入6400万元,规划建设了整个园区的路、井、电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为吸引农业项目的入驻打牢了基础。

      在发展高效农业中,坝营镇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把农业园区建成一个完整绿色农业链条,使其共生共荣。按照这一思路,在引进项目上,他们注重优化选择。第一批引进了河北大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安格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集团等10多个不同的农业项目入驻,这些企业涵盖有机农业种植、现代特色养殖、良种繁育等多个领域。随着第一批项目的入驻,镇政府又狠抓跟进,相继把河北桑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种植项目、清河县鼎昌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项目等5个项目引入园区,并陆续展开建设。

      同时,坝营镇现代农业园区在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力争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现代养殖园区。

      坐落在园区的新希望六和集团生猪养殖厂是一座现代化的养猪厂。在建立之初,养猪厂就将绿色、环保当作首要标准,购置了机械化粪便处理设备和猪舍通风、保温的设备;在饲养上,选择有机玉米等一些精饲料和不使用化肥、农药的苜蓿等粗饲料。在种养布局上,养猪厂还将种植园和养殖园进行分离,分离之后的种植园能够形成绿化带与隔离带,提高生态标准和安全等级。种植养殖所生产的秸秆和粪污通过干湿分离处理,固体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加工成有机肥;业态粪污进行发酵处理,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沼气进入沼液池。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一现代化的养猪厂实现了畜牧养殖零排放、零污染、废弃物无害化生态循环。在细节上处处严把关,从而保证了肉质的健康、营养。六和集团生猪养殖厂的生猪存栏量1600多头,年出栏3000多头猪,每年的毛收入有400多万元。

      绿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3.5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坝营镇党委书记李传鹏说,合作社流转了农民的土地,农民又成了合作社的工人,收入比单纯种地提高了几倍。

      2014年,河北大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焦瑞昌在该镇张屯、大马屯等村流转土地700多亩,购置了大型旋耕机、拖拉机、播种机20多台(套),并在流转的土地上全部安装了自动喷灌等设施,还投资40多万元挖掘了2个大型地窖及10几个圆形地窖用于红薯的储存。采取红薯、棉花、花生等作物轮播,收益喜人。他种植的红薯大部分销往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剩下的便入窖储存,春节前后售卖。依靠农作物种植,焦瑞昌每年的纯利润达到了50万元。焦瑞昌腰包鼓起来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张屯村农民张全奎把自家的5亩土地全部流转给焦瑞昌,每年的流转收入有4800元,他自己则长年在焦瑞昌的种植合作社打工,平均每个月的工资有3000元,一年下来就有4万元的收入。

      入驻坝营现代农业园区的企业家们,积极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清河县长林农作物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了310亩土地,采用葡萄与果蔬间作的种植模式,间作种植25万株甘蓝、32个大棚甜瓜,农产品销往石家庄、天津等地。富裕起来的合作社理事长石宗宝积极投身公益,在他的种植合作社,帮扶了十几个残疾人。田庄村的梁树方因身有残疾,一直找不到谋生的门路,石宗宝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安排他来自己的合作社打工,现在梁树方每个月的收入就有1800多元。

      现代园区刮起“乡愁”风

      坝营镇还充分利用农业大镇的资源优势,挖掘与农业相关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热。

      坝营镇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农业园区特意划出休闲旅游观光区,设有农耕文化展览馆、休闲游乐园、绿色长廊及汉墓等景观。农耕文化展览馆里分布着360个品种、近7000件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用具,展示了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此外,汉甘陵墓,位于农业园区的冢子村,原有9座冢子,并称清河9冢。据史料记载,后汉清河王刘庆夫妇合葬于此地汉墓群内,其墓被成为“甘陵”。汉甘陵墓早在1983年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乡村旅游吸引了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县的游客前来游玩,带动了当地餐饮业、住宿业及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镇共接待外地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