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项城首部专题片、电视连续剧的制片人、制片主任;他是项城首个山水画作品被国家邮政局入选印制专题邮票在全国统一发行的山水画家;他为了绘画的探索,隐居深山老林八年创作写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之路。

2005年,他的作品在“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中荣获二等奖,2007年,他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举办、中国美协指导的“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同年参加了由中国书画报主办的“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大展,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反响强烈……他叫韩世斌。




梨园生涯伴成长,操管翰墨爱书画

韩世斌50年代出生在项城市水寨镇花园庄(花园庄是现在老汽车站对面的南大街)。小小年纪的他从小便开始帮家人卖早点补贴家用。12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项城县越调剧团招人,他感觉在剧团工作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儿,就就偷偷报了名。

韩世斌被剧团录取后,他练功刻苦,胆大心细,几年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武生演员,并担负剧中很多尖端的武打动作。如《三叉口》中的任堂慧,《挡马》中的焦光普,《打店》中的武松等,在样板戏《沙家浜》中,他担任沙世龙一角。三险、四险、翻高过城是剧中非常难的高空动作,筋斗要翻高,要三人同时翻,韩世斌的翻高还要高过下面的两个人,非常危险。他是剧团武打动作的指导,戏中的每一个武打步骤他都参与排练设计,对此,他轻车熟路。他在演出出中扮装英俊,身段干净利落,每次出场,都获得台下观众的掌声。

由于他在剧团里善于琢磨着攻克难题,很多刷中复杂难制作的道具都交给他去做。比如《于无生处》一剧的道具钟表;《蝴蝶杯》剧中的主要道具“蝴蝶杯”,一个杯子里倒上酒,从杯子里立即飞出很多蝴蝶展现在观众面前,人喝酒端杯,蝴蝶立即消失不见;《铁流战士》剧中的猎枪、帽子、腰刀、马鞭等都是他辛苦熬夜,亲自制作。在舞台音效方面,他研制了火药、手榴弹、炸药包等,做到场场万无一失。每接到任务后,韩世斌便把自己关进小屋里,苦心思考,反复实验,直到这些道具、音效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闲暇之余,剧团里的舞美画师姚泉常让他去帮忙,聪明好学的他虚心向姚泉老师学习绘画知识,由此,他爱上书画,走上书画艺术道路。在剧团的经历,锻炼了他刻苦攻坚、不怕困难的勇气,加上他颖慧好学、喜爱专研的性格,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山水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世斌在项城剧团工作18年。1980年,他调到县工商局工作。

艺术路上共耕耘,花开并蒂结硕果

1992年,国家提倡全民健身活动,项城县申报了国家级先进体育县,为了把这次活动记录下来,录制成专题片上报国家审批,体委聘请韩世斌担当此项重任。曾在解放军摄影学校学过摄影技术的韩世斌接到这项工作后,扛着十几公斤重的摄像器材,走遍了全县各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策划、录制、剪辑、合成,制作了“田野的希望”、“腾飞吧项城”、“四普之光”等专题片,在项城县电视台连续播放,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并得到县政府、县体委领导的表扬和鼓励。因为有了这些尝试,为韩世斌以后拍摄电视剧,夯下了基础。

1987年,韩世斌与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电视剧《浴血黄昏》,任制片人。

1993年,项城市工商局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策划制作了项城首部电视剧《风雨荆兰镇》,这是一部反映当前工商干部为了事业不畏艰难险阻的故事,韩世斌任制片主任。从资金、导演、演员、场地等各方协调都要事无巨细,困难、麻烦可想而知。韩世娬没有被吓退,他和工商局的有关领导一起闯京城,请导演邀策划、募资金,费尽千辛万苦,历经数月,终于圆满完成《风雨荆兰镇》的拍摄。他是项城首部电视连续剧制作的领头人,为项城人民打开一扇通往影视艺术的窗口。该片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周口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李传卿及司长叶百林等领导的接见和肯定,得到广大观众的赞许。

韩世斌在艺术路上的探索不仅于此。情系书画的他,从1968年至今,几十年来笔耕不辍。书法从隶书、金石、篆书始练,绘画最初习花鸟、板画,1976年起,主攻传统山水画。

1983年,他带着自己的画作去北京潘素(“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夫人)家拜访求教,学习她的重彩、青绿山水技法,潘素先生的一席话使他很受启发。潘素说:要想画好山水画,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大自然是画家们最好的老师,只有走出去,你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才能懂得画的奥妙所在。在继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你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潘素的这些话为他迷途引径,为他在山水画的探索方面指津了方向。他想,画好山水画,不是一味的临摹,那些无法超越的作品是一代山水画大师凝聚心血开创的经典,无论怎样相像,那是别人的作品。要想走出来,只有细心研磨后改革创新,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同一年,韩世斌在潘素先生家又拍摄了纪录片《家乡人民的心愿》,记录了县委县政府领导慰问潘素、聘请潘素与女儿张传彩为项城县经济顾问的过程及张大千与潘素合作的画卷等重要绘画资料,在记录片中,申凤梅弟子田仲英为潘素全家演唱了越调《火焚绣楼》选段,她们听到久违的家乡戏,十分激动。这部纪录片是项城市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留存。

1985年,在潘素老师的引荐下,韩世斌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从传统山水的“高古游丝描”青绿山水到“水墨渲淡”的繁密工细写意画,从皴出粗犷豪放的的“刚劲水墨院体”到“南方风情简约小写意”.....朝代的更迭,区域的不同,画风的衍变至画家思想性格的差异,这些系统的学习,为他山水画的更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养份。也使他领悟到审美的提高决定一个画家画作的思想和高度,基于传统不拘泥于此,探索创新有承袭方能成大器。



八年深山始历练,开创山水新画风

1996年,韩世斌为了山水画技的精进,为了探寻自己创作的路子,来到云南写生。翻越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走遍了怒江州、百花岭、阴阳瀑布,这些美景使他意识到真正的灵感来自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传统技法的师古已不能满足他的艺术追求。

高黎贡山地形复杂,险恶无路,在西藏的南部、云南的北部,从怒江州福贡县跨过怒江オ能上山,少被人所知所画。韩世斌被当地老百姓领到此处的半山腰,被那里的美景所震撼!山脉的走向向、云雾的变换,各种植被的繁茂…他被云海缭绕的崇山峻岭、如仙如幻般的景色所吸引,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想起国画大师张大千在甘肃莫高窟三年多时间临暮敦煌壁画,吃尽了苦头才有了画风的转变;晚年的黄宾虹眼睛患上白内障之后,视觉几乎为零,仍然继续创作,画风尤烈;陆俨少用拾来的破笔蘸了清水,在桌面上画画写字,完成了三百多幅课徒画稿…他想起众多画坛大家求学游历、终极一生的追求和苦思极索;没有对艺术的爱和敬畏,怎么能获得艺术的真谛?怎能成就一代画风?他决定留下来,把自己融入自然,做大自然的一份子,把山水、云海揽入胸怀与画中,开拓出一条山水画法新历程。

韩世斌在高黎贡山山腰处的老洼达学校里安顿下来。当地的老百姓特意为他搭建一个40平方米左右的竹楼,作为他写生休息的地方。他白天在此写生,晚上住到学校里,生活条件很艰苦。平时的饭食多由山里的学生从家里带过来,买生活用品要走25公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到山下的福贡县城。

生活虽然简陋艰苦,却挡不住他绘画的激情。不知不觉间,空山悠远的大美、奇峻挺拔的大山、深幽秀逸的流水从他笔下流淌出来。浑然不觉中,他在自己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改进和提高了皴的画法,融入了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和思考。这些与他朝暮相伴的飘渺云雾、山脉从林,他早已了然与胸,挥笔间,涌动的灵感似行云流水,任其挥酒。他在画中纵横恣肆,或重彩或轻描,或雄浑质木朴或秀润妍雅,他的画在孤苦寂寞中开出沁香,在“行与技”的层次中入“境”,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在似与不似间,渐入化境,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山中居住日久,韩世斌有很多人生感悟:人在自然中渺如沙尘,不留痕迹,唯人类的智慧结晶一艺术能流传于世。艺术家在生活的富贵中只能开出绚丽之花,唯有历经曲折磨难的人生,尝遍酸甜苦辣,才能磨砺心智,才能把日月山河、心中大爱挥洒浸透,力透纸背!他也看淡很多事情,粗茶淡饭即可过一生,而艺术追求永不可懈怠。唯有此,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韩世斌在云南深山老林中写生创作八年。这八年的时光,他经过大自然的充实和馈赠,画风新颖、清润秀逸,他开创出自己别具一格的山水画创作之路!

2005年,他的山水画作品被国家邮政局、国家邮票印制局入选印制了专题邮票,在全国统一发行。同年,他的作品在“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中荣获二等奖;2007年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举办、中国美协指导的“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同年参加了由中国书画报主办的“世界华人庆奥运”名家书画大展,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展览,反响强烈。2012年,韩世斌应邀参加了在福建三明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在艺术作品展会上,韩世斌的巨幅山水画卷成为一大亮点,并荣获“世界客属第二十五届恳亲大会”的贡献奖,被三明市博物馆收藏,全国多地媒体竟相报道访问。他的山水画作品被钓鱼台、国家博物馆、中纪委纪检监察学院及中央组织部等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所收藏,并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现为中央书画硏究院院士、中国国画院院士,任北京京华兰亭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其传略編入《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典》、《走近中国书画大家》、《中国书画藏典》、《中国书画家》、《当代书画收藏精品荐览》、《大河春天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作品集》等书。他的作品在全国多次参展中获奖,受到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土的赞誉。

弟子重情系梨园緬怀恩师情义长

韩世斌醉心于中国山水画创作,可他仍不忘梨园弟子的责任。1995年,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一代越调大师申凤梅去世。十四年后,她的骨灰盒仍存放在周口河北陵园,没有墓地下葬。韩世斌得知这一情况后,心痛万分,他决心把申老师夫妻俩迎回项城安葬。2008年,韩世斌与夫人马美英(豫剧沙河调的传承人)、项城市望陵园经理田维勤以及申老师在项城的一班弟子们多方奔走,几经努力,终于将申凤梅和其丈夫李大勋的骨灰迎回项城望陵园。在韩世斌的号召下,感恩节前夕,原项城越豫两团的老艺人们和申凤梅全国各地的弟子们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申老师墓前祭拜,这一盛况被中央电视台、项城电视台全程记录下来本片在项城广场大屏幕播放,人们拍手称快:大梅又回来了…

申凤梅老师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弟子们拉着韩世斌的手哭着说:世斌啊,你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终于有祭拜老师的地方了,老师也可以安心长眠了。

2009年11月,韩世斌自己出资策划组织了一场“缅怀越调大师申凤梅”文艺晚会,原项城越调剧团的弟子们参加了排练演出。离开项城越调剧团三十多年、申凤梅的第一代弟子、年已七十多岁的张玉环,不辞辛苦从外地赶往项城,参与了申凤梅代表作《收姜维》中诸葛亮的扮演。申老师师的弟子高晓、许心全、周社会、韩世斌、李爱荣、岳玉芳、王平等人扮演了剧中角色,他们的平均年龄60岁以上,为了缅怀老师的这一场晚会,申凤梅省内外的弟子们第一次聚首项城,用这种方式来悼念敬爱的老师。

如今再演张苞,韩世斌的心中充满着激情和力量。他想起老师的教导,教他在人生的路上无论多么坎坷都要微笑走下去,教他“业精于勤、学贵于思”,教他吃的苦多、练的功多,才能成大家……这些教诲他铭记于心,也是他人生路上的座右铭。

(作者:种少华从学东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