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德讲起话来,不紧不慢,时不时露出带着酒窝的微笑。不少患者说:“周大夫温和而坚定的话语,胜似一剂良药!”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这位身材高大、稳重谦和的中年医生的名字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屡被报道,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优秀的医生,还因为他出色的“援疆”表现,以及他为救助重症贫困大学生的不懈努力。近日,在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评选中,周福德被推举为2018年3月月度人物。

 

“有这样的家庭很幸运”

 

2008年9月11日,受中组部和卫生部的委托,周福德作为援疆干部赴新疆,担任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主管医疗业务。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周福德开展了一系列学科建设工作:建立规范血液透析室;定期举行全院的临床病历讨论会,扩大医生的知识面,加强各科交流;参与危重症抢救会诊等。作为兵团医院医疗副院长,他带领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全疆范围的巡诊,跨越8000多公里路程。

 

周福德所在的受援单位——兵团医院是兵团在乌鲁木齐市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不仅肩负着促进当地发展的任务,并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2009年7月,“7·5”事件突发。当晚,周福德和其他医院领导赶到第一现场指挥组织救护工作,几乎彻夜没有休息。7月7日,距离事发地点仅1.5公里的兵团医院面临着受暴乱分子攻击的危险,他们一起自发组成“护院队”,保卫医院。

 

“从窗户向外望去,就能看到往来的车辆,进进出出的是警车和救护车。”事件发生后,新疆与外界几乎失去通讯联系。周福德坚守岗位,沉着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援疆期间,周福德还遇到过多次“前所未见的困难”。一次,妻子工作时忽然发生大出血,独自一人到妇产科看急诊,直到他从新疆打电话时才知道她病情严重。周福德在妻子手术前一天返回北京,手术后第三天又重返新疆,赴南疆巡诊。岳母病危期间,周福德在新疆正处于“7·5”事件之后的敏感时期,他抽不开身也未能赶回家。说起这些,周福德话语里充满对家人的愧疚感。他有一个理解、支持他的妻子,有深明大义的岳父母,他说:“自己很幸运,有这样的家庭。”

 

“各个环节我都是有准备的”

 

援疆期间,周福德千里营救病人的故事被广为赞扬。

 

2009年10月31日,正值周末休息的周福德接到一个求救电话:哈密一位35岁产妇梁彩霞产后出现无尿、昏迷、贫血及血小板锐减等症状,生命垂危。从乌鲁木齐到哈密农十三师红星医院,周福德一周内两次往返。经过相关专家的联合与会诊,周福德确定该产妇患的是“妊娠相关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一种死亡率高达90%的罕见病。

 

周福德及时更改治疗方案,进行血浆置换。受制于当地的治疗条件,没有相应设备,周福德毅然决定采取“土办法”置换血浆。“人工加机器”,每次置换两个小时,每天一次,共成功置换了3次,终于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然而,刚刚松一口气的周福德又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增加挽救病人的几率,需要将病人及时转运到兵团医院接受治疗。火车、飞机等转运方案均被家属拒绝,只能使用救护车。但600公里转运路途遥远,途中又经过戈壁以及30公里10级风区,其风险之大、责任之重,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经过慎重考虑,周福德决定亲自随救护车转运病人!

 

“我们配备了专业的急救医生、护士,各个环节我都是有准备的。”周福德回忆说,“到达乌鲁木齐市时,不料又遭遇大雪,最后由交警开道才顺利达到医院。”11月10日,历时8小时,途径600公里,周福德一行终于将病人安全送至兵团医院,抓住了拯救病人的最后机会,并顺利为她实施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如今,梁彩霞已重返岗位,她的丈夫感动地说:“北京专家不辞辛苦,不遗余力救治我妻子,我会永远记在心里。”

 

2010年2月,周福德荣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等功”并被授予“优秀援疆干部荣誉称号”。这个“二等功”是首次,也是至今授予援疆医生的最高荣誉。

 

“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

 

周福德在平日工作里也曾多次“创造奇迹”,“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次,医院内科来了一位厌食症患者,1米7的个子,体重竟只有25公斤。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没救时,周福德决定将这位患者收到肾内科进行治疗。经过全面细致的诊断和精心治疗,奇迹发生了:3个月后,病人康复了,出院时体重已达到50公斤。

 

2011年9月初,患急性肾衰竭重症的尚月梅住进北大医院肾内科,“命悬一线”。当时医院虽确定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治疗方案,但认为其肾功能恢复的希望不超过7%。在此后的5个多月时间里,尚月梅共经历了13次血浆置换和72次血液透析。而今,尚月梅肾功能部分已恢复,可以脱离透析治疗,代之以药物治疗。

 

按照院方惯例,以往相同病症血浆置换做到10次后不见好转会被视作肾功能没有恢复的可能。周福德说:“医院在尚月梅的治疗上做了超越规范的尝试,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尚月梅个人求生意志强,再加上社会爱心力量的资助,是这些共同的‘不放弃’促成了肾功能恢复的奇迹。”

 

血浆置换和透析的费用极其昂贵,尚月梅来自山西一个大山沟里,世代为农,家中十分贫困。正在患者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周福德带头捐款1万元人民币,并发动媒体报道以帮助募集医疗费。很快,9月25日,新华网独家报道的《90后女大学生身患能治重症却命悬一线》新闻发表后,立刻引起媒体和网友广泛关注。无数好心人对尚月梅进行了无私的捐助,很多人专程赶到医院病房看望鼓励尚月梅,捐款总额十万余元。

 

这一行动使患者一家十分感动,说:大夫们不但治病救人,更是积极地利用个人、社会的力量帮我们解决治疗费用,这份恩德无以回报。

 

“医生工作辛苦、劳累,但我想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自豪感、成就感,创造可能。”周福德常和年轻的大夫们说,“做医生不是为了钱,要挣大钱不应该来做医生。做医生为了救死扶伤是第一层次,我觉得还应该再上一个层次,是为了积德。”

 

“医生做的是小事,但对患者是大事”

 

周福德目前主管两个病房,每个月内收治约170个病人。工作量大、责任重,但他依然保持每周6次亲自查房的规律。星期一,主任医师病房;星期二,出一天门诊不查房;星期三,主任医师第二次查房;星期四,参与全科大查房;星期五,在治疗的“薄弱环节”,再次晚查房;星期六,主治医师查房;星期天,主任医师查房。“这样就可以保证我的病房每天都有高年资专业医生查房。”

 

在工作中,周福德和患者相处的一些细节,让患者觉得“这个医生不一样”:每天去病房鼓励患者,打电话询问患者的治疗情况。周福德说:“打电话给患者,花不了几个钱,每天做一点,工作量并不大。患者不能时刻在医生视线内,医生却要时刻掌握患者的情况,出现问题才能及时处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生做的可能是小事,但对患者来说就是大事。”

 

能够做到随时在大脑中存储“患者数据库”,周福德说,这得感谢以前受过的良好训练。“当住院医的时候,医院要求我们把患者的姓名、年龄、血型、病情、服药情况和化验结果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时间长了就有了过目不忘的本事。”

 

“我平时都不离开北京,随时能到达医院。”周福德拿起桌上的手机说,“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绝对保持联系。我常说,医生的手机,就像士兵的枪,不离身,随叫随到。”

 

“坚持走下去,结果不会让我们遗憾”

 

周福德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高手。作为科室的医疗主任助理,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小摩擦,甚至医疗纠纷,周福德都颇有心得。

 

他把医患关系总结成“四个离不开”,即“医生离不开患者”、“患者离不开医生”、“医生之间相互离不开”、“患者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在肾内科,我们推行首问负责制,如果年轻医师工作中出现问题,就直接来办公室找我。”周福德尤其重视医疗服务,他说,“我提倡的是‘三声’服务: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推崇理解,病人可以生气,家属可以生气,但医生不要生气。”

 

他多次为病人减免医疗费用,还推行过“欠款出院制”。欠款数目最多的一位病人出院时欠医院10万元,后来按照“还款协议”全额归还。

 

2004年,肾内科收治了一个情况特殊的患者。一个27岁的产妇,产后发生了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持续无尿,反复出现心衰。经过血浆置换治疗,患者肾功能好转,但血浆置换一停就病情危重。一次血浆置换的花费大约6000元,患者花费巨大,家属对治疗信心不足,继续治疗下去可能出现医疗欠费。周福德和同事们认为,此时不该考虑欠费问题,在20多次血浆置换后,患者转危为安。出院后,患者不仅结清了24万元的医疗费用,还给病房送来一块写着“华佗再世”的匾额。

 

周福德说:“医生的创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时能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医生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当患者有生命危险时,医生考虑的问题不该是钱,不能因为患者欠费就停止治疗。”

 

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周福德阐述自己理解:“你去做了,自然就有人跟着做。治疗中,投入越来越多,病人、家属担心,这样治下去有没有希望啊。我的答复是,走下去,只要坚持走下去,最后结果不会让我们感到遗憾。”这样的坚持,对于周福德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对于每一个患者而言,就是一个生机——一个等待奇迹出现的机会。